黏多糖贮积症Ⅵ型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黏多糖贮积症Ⅵ型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个体间轻重程度不同,主要表现为多个结缔组织器官的异常,包括心脏瓣膜、肝脾、肺、脊膜、角膜等,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相似,但患者的智力正常。
根据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可将黏多糖贮积症Ⅵ型分为重型和轻型,或A型和B型。
重型(A型),为严重的Ⅵ型黏多糖贮积症。
轻型(B型),是临床症状表现较轻的为Ⅵ型黏多糖贮积症。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主要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主要是由定位于5q12~q13的基因突变导致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活性减低,好发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生化缺陷是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活性减低,该酶可把N-乙酰半乳糖胺-硫酸酯中的硫酸水解,此反应既发生在软骨素-4-硫酸,也发生在硫酸皮肤素。该基因定位于5q12~q13,可能有2个等位基因。本型患者体内由于此酶活性不足,故可使软骨素-4-硫酸和硫酸皮肤素沉积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而致病。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是一种罕见的,有严重致残致死性的的遗传性骨病和代谢病,患病率以北爱尔兰最高为1/76000、日本1/50000、澳大利亚1/201000,中国大陆无统计数据。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存在家族聚集性,当有亲属出现黏多糖贮积症Ⅵ型,其家庭的发病风险会上升。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共同临床表现为:2~3岁开始出现生长迟缓、多发骨骼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进行性听力损害、肝脾肿大的症状,部分严重的患者还可有腕管综合征、心脏瓣膜病变等表现,还有可能并发梗阻性呼吸困难、脑积水、心力衰竭、痉挛性截瘫等。
大多数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周边性角膜浑浊和听力消失。一般有肝、脾轻度到中度肿大。可引起脊柱、骨盆、手和头颅等全身骨骼改变,第2颈椎发育不良,可导致寰枢脱位和脑膜增厚,胸腰部椎体变形,骨盆发育不良。本型患者同其他几型黏多糖贮积症一样,也可出现腕骨发育不全、变形及掌骨呈棒状改变。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B型属于轻型,轻型病例发病年龄较大,骨骼畸形较轻,病情发展亦较缓慢。也有躯干、四肢短小,膝外翻、鸡胸、胸腰椎后凸畸形,成年后为侏儒。角膜混浊、视力不清,肝脾肿大,但智力正常。
部分黏多糖贮积症Ⅵ型-B型患者也可有生长退缓表现,出现身材矮小,可伴或不伴智力障碍,第二特征不发育。
由于胶原组织压迫神经,常出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患者的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的感觉异常和/或麻木。
部分患者可有心脏瓣膜病变,常在主动脉瓣区常可听到主动脉关闭不全而产生的杂音。
因黏多糖分子沉积在呼吸道,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患儿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梗阻,早期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后期常合并慢性心肺功能衰竭。
脑积水是由于重型患者的人字缝融合和齿状突发育不良引起的神经并发症,严重者有颅内高压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意识障碍、癫痫等症状。
患者在疾病的晚期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疲乏、虚弱等表现,常为患者的死因。
严重的患者黏多糖贮积症Ⅵ型-A型患者可出现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呈剪刀步态等症状。
由于胶原组织压迫神经,常出现腕管综合征,表现为患者的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的感觉异常和/或麻木。
部分患者可有心脏瓣膜病变,常在主动脉瓣区常可听到主动脉关闭不全而产生的杂音。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患者出现生长迟缓、多发骨骼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进行性听力损害、肝脾肿大时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儿科就诊,通过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酶学检查、X线检查、基因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的表现可对本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Kneist综合征相鉴别。
患儿家族有过此病的发生就需要进一步检查,需重视产前检查。
当患儿出现生长迟缓、多发骨骼发育不良、角膜混浊、进行性听力损害、肝脾肿大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患儿,若头痛、呕吐、呼吸困难、昏迷的表现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生长迟缓时,可考虑到儿科。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四肢短小、膝外翻、鸡胸等)
患儿能否翻身、坐立、行走?
产前做过相关检查吗?
家里有无相似的患者呢?
患儿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
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多而明显的异染性颗粒,对于疾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白细胞或皮肤或纤维细胞培养显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帮助诊断疾病。
可显示尿中硫酸角化素排泄增加,帮助诊断疾病。
患者出现心脏改变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明确患者的心脏病变类型。
X线检查同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椎体上下缘呈双凸或椭圆形,齿状突短小,可有寰枢关节半脱位。胸椎下段和腰椎上段椎体短小,呈卵圆形其前下缘变尖。腕骨不规则,骨化延迟。尺骨、桡骨远侧端发育障碍,腕端关节面呈“V”形改变。部分患者可有骨骺缺血性坏死样改变,以股骨头骨骺多见,通过X线检查可观察骨骼的变化。
可显示5q12~q13的基因出现突变,明确诊断,具体突变类型因人而异。
患者可根据临床表现进一步行肺功能检查、听力检查、视力检查、MRI等帮助明确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对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患者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进行尿液检查发现尿中有排出过多硫酸皮肤素,合并酶学检查发现白细胞或皮肤或纤维细胞培养显示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即可确诊。
黏多糖病Ⅰ型为α-艾杜糖醛酸苷酶)缺乏症,系因该酶的某种等位基因的突变所致。一般出生时表现正常。6个月至1岁后患儿逐渐出现生长缓慢、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语言幼稚甚至白痴。大头、前额突出呈舟状,眼距增宽、鼻梁塌陷或扁平、鼻孔增大、唇厚并外翻,张口,舌大且常伸于口外,牙齿小且无光泽,齿列稀疏、不齐。角膜混浊常见,严重者可致失明。一般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症状较轻,可进行酶学检查和基因检测进行鉴别。
临床表现与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相似,包括大头,鼻梁塌陷、腭裂、短颈、钟状胸、视网膜剥离、听力损害、腹外疝、肢体和躯干短小、弓形胫骨、脊柱后凸、关节强直等,患儿亦可有硫酸角质素尿,但无N-乙酰半乳糖苷-6-硫酸酯酶或β-半乳糖苷酶缺乏,可以此鉴别诊断。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酶替代疗法疗效虽好,但费用十分昂贵。如出现呼吸及心血管合并症、耳聋、脑积水等症状,要做各种相应的处理。也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酶代替疗法发展很快,国外已有可用于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酶制剂,主要是静脉注射重组人芳基硫酸脂酶B,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前,可提高成功率,但费用十分昂贵,需终生治疗。
针对黏多糖贮积症的特异性治疗,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针对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患者骨髓移植效果也可,但进展细胞可能会逐渐被排除,且存在免疫排斥的风险,费用高,远期疗效不明确。
对于关节挛缩、髋关节严重发育不全、胸廓畸形等多发性骨发育不全,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可采取相应的矫形手术,可帮助患者恢复最大限度的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若患者的角膜浑浊已经完全遮住瞳孔时可考虑进行角膜移植术,角膜移植最关键的是要有健康的材料,捐献的同种异体角膜必须在48小时内进行移植手术,才能提高角膜移植的成功率。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病情发展呈进行性,特别是黏多糖贮积症Ⅵ型-A型患者,患者常在2~3岁开始出现症状,无法达到治愈,严重表型一般存活不超过30岁,轻型患者可活至70多岁,预后不佳。该病一旦发现,则需每1月进行复查,谨防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和心力衰竭。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在目前无法达到治愈。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严重程度各异,严重表型一般存活不超过30岁,轻型患者可活至70多岁。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一经发现则需长期观察,至少每1个月复查一次酶学检查和X线检查,着重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患者的饮食需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饮食宜清淡、少油腻,选择高蛋白食物,忌辛辣刺激性,尽量少量多餐,避免空腹。
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可选择少食多餐,宜多食用蛋清、低脂牛奶、蛋白质粉、瘦肉等高蛋白饮食。
避免空腹,多吃蔬菜和水果,如柠檬、西红柿、莴笋、土豆等,注意饮食搭配。
不宜暴饮暴食,忌辛辣刺激性,如辣椒、花椒、生蒜等食物。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满足所需的营养需求,可混合喂养。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患者的护理应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休息时间,尽量避免感染发生。同时定期到内分泌代谢专科、儿科门诊进行定期检测,并注意相关的特殊注意事项。
参与治疗中,要积极正确了解认识黏多糖贮积症Ⅵ型,建立对抗疾病的乐观情绪,配合医生的治疗,避免不良情绪干扰。
充足的休息,保证患者的睡眠时间,同时需开窗通风,及时添加衣物,避免感染的发生。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患者需定期到内分泌科、儿科门诊随访进行病情监测。随访内容包括体格发育指标、体格检查、心肺功能评估、睡眠评估、听力和视力评估等。
若出现紧急情况需及时返院或到当地医院治疗,如呼吸困难、截瘫等,以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致死。
家属应学会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包括肌肉按摩、关节的伸屈运动、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和适当的理疗,以减轻关节和骨骼的畸形。
目前防治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最佳应对策略是查清病因,对再次孕育的高危胎儿或胚胎,实施产前或植入前进行早期筛查,防止患胎的出生,并根据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群应进行产前筛查,于孕早期(孕11~14周)取绒毛膜细胞直接酶活性测定及基因突变分析,培养的羊水细胞亦可进行酶活性测定。
已知黏多糖贮积症Ⅵ型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化学药物、避免病毒感染,以免引发基因突变。
家庭成员再次怀孕时需进行遗传咨询,通过进行产前诊断预防新患者出生。
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
4770点赞
[1]姜煜,郭源平,艾阳,唐佳,方子水,杜敏联,郭奕斌.黏多糖贮积症Ⅵ型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7,17(02):142-147+132.
[2]李卫平,裴生太主编著,新编小儿骨科学[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554.
[3]张丽娟,唐立岷,田清武主编,老年医学丛书临床糖生物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106.
[4]龚四堂主编,小儿内科疾病诊疗流程[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50.
[5]王金荣著,实用儿科住院医师手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6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