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疣状黄瘤是发生于外阴被覆复层扁平上皮的皮肤或黏膜的良性肿瘤,属于临床少见病,常单独发病或伴发于其他疾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表皮痣、扁平苔癣等。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炎症刺激有关,治疗首选手术治疗,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外阴疣状黄瘤的病因和发生机制迄今不明,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吸烟、局部创伤、局部炎症刺激有关。这些因素导致皮肤增殖、变性,使上皮细胞内脂肪滴进入真皮乳头,从而引起巨噬细胞的泡沫细胞化,表皮出现瘤样增生。
如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有研究证实外阴疣状黄瘤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了HPV病毒。
免疫力低下患者,患病的几率增加。
辐射造成严重的皮肤创伤和慢性炎症可能诱导上皮角化细胞反应异常,导致表皮增生和泡沫样细胞形成,出现疣状黄瘤的病变特征。
有关本病与遗传的关系很少文献提及,但有病例报道患者的母亲也患此病,因此遗传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
局部刺激、创伤与慢性炎症、感染等都有可能诱发外阴疣状黄瘤形成。
疣状黄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80%发生于口腔黏膜,其余发生于生殖器黏膜和皮肤。外阴疣状黄瘤更是非常罕见的外阴良性肿瘤,国内多是个案报道。发病率约为0.05%,男女患病率几乎相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中年人,40岁者占74%。
局部受到创伤者。
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遭受病毒、细菌感染者。
有家族遗传史者。
外阴疣状黄瘤多发生在大、小阴唇以及阴囊,表现缓慢生长的疣状瘤,主要表现为单发的乳头状、息肉状或斑块状增生物。早期不痛,偶有轻度瘙痒感,无其他特异症状,后病变可形成肿块样病变。
外阴疣状黄瘤的瘤体质软,呈息肉状,灰红色或黄色,表面呈疣状,直径通常在20mm左右,个别病例皮损可达4cm。患者无特殊症状,偶有痒感,肿瘤缓慢增大。
皮损特点是疣状、乳头状、扁平隆起或菜花状,有蒂或无蒂,表面存在扁平光滑的丘疹或斑块。
外阴肿块质软,生长速度慢,长大后有溃破出血可能。
多见于外阴疣状黄瘤的瘤体较大者,肿瘤发生了破溃后容易并发感染。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等,必要时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外阴疣状黄瘤有恶变可能,文献上已有疣状黄瘤并发鳞状细胞癌的病例报道,癌变后需要按照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严重者可伴有氟中毒的表现,如氟骨症,患者常表为关节强直,骨硬化症,关节病变等。严重者因脊柱硬化,折断而危及生命。
中老年妇女一旦外阴出现呈疣状或乳头瘤样,或表面扁平光滑的丘疹或斑块样皮损的表现时,应该尽早就诊。通过病理组织检查、彩超等来明确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尖锐湿疣、疣状癌相鉴别。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老年妇女外阴出现疣状或乳头瘤样病变时,应及时去妇科就医。
当发现外阴肿物出现感染征象时,例如红肿、糜烂,要尽快去肿瘤科或皮肤性病科就诊。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也可以选择皮肤性病科或肿瘤科进行就诊。
外阴病变发现多久?
外阴的皮损近期有进展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瘙痒、出血等)
是否有不洁性接触史?
局部是否受过外伤?是否有皮肤病等?
是外阴疣状黄瘤的确诊检查,可通过穿刺活检或者切取活检等方式获取病理标本。
评估腹股沟淋巴结的情况。
可根据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判断是否有无感染情况。
可通过肿瘤的标志物情况,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通过临床表现,中老年女性患者,大小阴唇等部位如果出现疣状、乳头瘤样、菜花样病变直径在20mm左右,或表面扁平光滑的丘疹或斑块样表现,可初步判断为外阴疣状黄瘤。结合病理组织检查,表皮呈疣状或乳头状增殖,表面角化不全,表皮突向真皮扩展,呈一致平面,可确诊为外阴疣状黄瘤。
属性传播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皮损初起为细小的淡红丘疹,逐渐增多长大、融合成片,形成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凹凸不平,有蒂,湿润柔软,常易发生于糜烂、渗液,也较易出血。皮损裂缝间常有脓性分泌物淤积其中,有恶臭。基底部皮肤常湿润、浸渍、发白,偶有痒感。临床表现和外阴疣状黄瘤相似,但外阴疣状黄瘤不属于性传播疾病,根据病史及病理检查可鉴别二者。
本病最常见 于龟头及未作包皮环切术的包皮,也可侵犯女阴部及肛门部位,最后可侵犯尿道,表现为犹状小结节、硬结性斑块,或位于黏膜红斑背景上的糜烂,可出现表浅性溃疡和出血,常伴有瘙痒。病理示病变深入深部组织,超过真皮乳头层,通过病理组织检查及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外阴疣状黄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激素、免疫抑制剂、放疗等治疗无效,冷冻和激光手术效果不肯定。
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于外阴疣状黄瘤治疗无效。
手术治疗是外阴疣状黄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一般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即可,术后一般不会复发。
感染的治疗,对于局部并发感染者,可以局部换药处理,必要时需要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单个皮损还可以采用电灼、冷冻或二氧化碳激光等治疗,预后良好,复发率低,恶变率低。
外阴疣状黄瘤预后好,手术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亦不会发生转移,多数病例可达临床治愈。极少数可发生恶变,生存时间长,多数患者的自然寿命未受影响,术后一般1~2周复诊观察手术切口恢复情况。
外阴疣状黄瘤手术切除后就可以治愈肿瘤。
外阴疣状黄瘤一般来说对患者自然寿命不产生影响。
外阴疣状黄瘤术后一般1~2周复诊观察手术切口恢复情况,手术切口愈合佳者无需再复诊。
适宜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等,如瘦肉、虾、鱼等。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来保持大便通畅。
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油炸以及不易消化饮食等,避免饮用碳酸类、烟类、高糖饮品,不利伤口愈合。
对于术后患者做好手术切口处护理,建议温水坐浴、穿着宽松的衣裤、破溃的病变注意换药清洁,避免外来细菌等侵袭,预防感染即可。而且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发展。
外阴处病灶区域的干燥清洁、对于体积大的肿瘤注意勿使其溃破、以防感染发生。
术后患者衣裤棉质为主,宽松舒适,避免摩擦引起疼痛及出血等。
要禁烟忌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熬夜等。
外阴疣状黄瘤是良性肿瘤,病变不会转移,术后少有复发,因此术后只需评估切口恢复情况即可,无需长期监测病情。但需注意术后手术切口处是否有渗血渗液,皮肤颜色是否有改变等。
由于肿瘤病因不明确,不能对因预防。对于中老年妇女要定期行妇科检查,注意个人卫生。每年做HPV病毒的检测,对于既往外阴存在炎性病变者更应密切随访监测病情,注意避免局部创伤刺激等诱因。
对于中老年女性每年要做好妇科检查,HPV病毒的检测,从而可以早期筛查,提高早诊率。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有局部炎症者可考虑定期高锰酸钾盆浴治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抵抗力。
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受到创伤,避免接触辐射。
4645点赞
[1]王松,陈柳青.外阴疣状黄瘤[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4):231-232.
[2]项晶晶,徐如君.外阴部、阴囊疣状黄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2):163-166.
[3]曹元华,陈志强.中国女性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68.
[4]赵双莉,张文文.外阴疣状黄瘤一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35(1):42-43.
[5]陈莹莹,赵阳阳.伴家族史的口腔、外阴及皮肤广泛疣状黄瘤一例[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230-2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