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斜视是一种能被双眼融合机能控制的潜在眼位偏斜,任何破坏融合的行为均可暴露潜在的眼位偏斜,如遮盖单眼时,被遮盖眼出现眼位偏斜,去除遮盖后偏斜眼立刻恢复正位。正常人多数都有隐斜视,无症状时不作临床诊断。有症状者可通过眼肌训练、三棱镜矫正、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经过早期诊断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按眼球运动是否受限可分为共转性隐斜和非共转性隐斜,基于偏斜眼偏斜的方向可分为四类。
当眼位分离时视轴往内集合,多见于远视眼调节力过强者,可分为调节过强型和分开功能不足型。
当眼位分离时视轴往外分开,多见于近视患者(也可见于轻度远视)少用调节力者,可分为辐辏功能不足型和分开功能过强型。
可分为上隐斜和下隐斜,前者是当眼位分离时视轴垂直位置不在一直线上,右眼眼位高为右眼上隐斜,反之左眼上隐斜。单眼有下斜视倾向,对另一眼来说相对的上斜倾向,下隐斜是可保持正常眼位,当患眼被遮盖时,出现下斜视并多伴有水平性隐斜。
当眼位分离时视轴呈现回转运动。垂直径线通过回旋点往鼻侧位置偏移为内回旋斜位,反之为外回旋斜位。
隐斜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支配异常、调节集合失调、屈光异常以及遗传等引起,好发于屈光不正患者、儿童、有家族史者,容易因为感冒、发烧、惊吓、注意力不集中等诱发。
双眼的眼球、眼眶及其附属器官的形态、构造不完全正常并且不对称;眼外肌附着点及眼外肌其节制韧带、肌鞘、肌间膜出现异常等均可以引起隐斜视。或者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脉络膜缺损、黄斑部缺损、屈光参差等所形成的感觉障碍因素,以及其他异常导致的运动性障碍或中枢性障碍,均可导致隐斜视。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异常,如出现过量神经冲动、惊吓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则可以引起隐斜视。
新生儿在出生后,因视敏度低看不清物体,睫状肌发育不全,不须用调节。当婴儿发育到2.5~3.5岁时看近或远处目标时使用调节力和辐辏,这种过程可导致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视。一般来说,近视眼因少用调节,形成调节性外斜视。
隐斜视有遗传倾向,提示本病与遗传有相关性。
隐斜视多数人都存在,90%以上的人存在隐斜视。近视眼容易引起外隐斜视,远视眼容易引起内隐斜视。
隐斜视好发于屈光不正患者、儿童、有家族史者。
隐斜视的典型症状是畏光、强光下喜闭一眼、视物不能持久、视疲劳,内隐斜较外隐斜更容易产生症状。注视尖锐物体或者相同物品摆列一起症状加重,患者怕进入商场。多数人可以长期无症状,有的人可以形成显性斜视。
斜视向内转的趋势,视物时间长后出现眼睛酸胀不适、畏光、头痛等症状,双眼分辨物体远近的感觉下降,定位感觉差。
眼位有潜在性向外偏斜倾向,眼睛酸胀、阅读不能持久、视物模糊、串行、间歇性复视。
视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疼痛,可以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注意力不集中等。
一只或者两只眼睛的角膜,在12点方向会向鼻侧或者颞侧偏斜,眼部不适和疲劳,视觉干扰如注视困难、眉毛上挑、皱眉歪头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情绪不安,神经衰弱。
显性斜视:有症状的隐斜视长期不治疗有发展为显性斜视的倾向,因此有症状的隐斜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除眼睛疲劳,防止向显性斜视发展。
隐斜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当患者呈现畏光、强光下喜闭一眼、视物不能持久、视疲劳等不适时,需要眼科检查,做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交替遮盖、角膜映光法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注意与微小斜视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眼科斜视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斜视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隐斜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隐斜视,并出现畏光、眼疲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隐斜视的患者,若出现斜视度数加大,应及时就医。
患者需要去眼科就医。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隐斜视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畏光、眼疲劳等)
是否有家族斜视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交替遮盖时眼球有移动,单眼遮盖时,对侧眼无移动,被遮盖眼出现眼位偏斜,去遮盖后偏斜眼立即回到正位。患者有视疲劳症状,使用三棱镜中和眼位,症状可以缓解。
Worth四点灯试验,可以了解眼睛是否存在单眼抑制。
典型隐斜视症状,即畏光、强光下喜闭一眼,视物不能持久,视疲劳,内隐斜较外隐斜更容易产生症状。
斜视检查,遮眼板遮盖任何一眼,遮盖时观察对侧眼是否运动,如果有运动,说明对侧眼存在显斜视,如果不运动说明对侧眼为注视眼。然后观察去遮眼板后遮盖眼的变化,如果被遮盖有有返回注视位的运动,说明被遮盖眼位隐斜视,如果被遮盖眼停在某一偏斜位置,提示遮盖眼位显斜视,可以明确诊断。
一般是指斜视度数小于8三棱镜度,属于显性斜视范畴,建立了和谐异常视网膜对应,遮盖试验阳性,单眼遮盖微小斜视眼可见移动。隐斜视遮盖试验阴性,单眼遮盖眼球无移动。
由于隐斜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有隐斜视但是没有症状,一般不诊断为隐斜视,也不需要治疗。垂直隐斜、内隐斜不适宜训练,可以考虑三棱镜矫正,以能缓解症状的较低度数处方配镜,外隐斜视治疗以训练为主。
隐斜视不需要药物治疗。
如患者隐斜症状明显,用其他保守方法治疗无效,且影响工作者,可以用手术方法矫正隐斜。但手术一定要慎重,特别是由隐斜逐渐变为间歇性外斜视者,超过一定角度需要早期做两眼外直肌适量后退术。
垂直隐斜、内隐斜可以考虑三棱镜矫正,以能缓解症状的较低度数处方配镜。
外隐斜视治疗以训练为主,如集合球训练。
屈光不正引起的隐斜或有散光者应充分矫正,使之获得清晰的远视力。如近视眼引起的外隐斜,应该给予获得清晰远视力的最低镜片。轻度远视或者远视散光,因调节紧张视力下降并有外隐斜视,应当用远视或远视散光镜片矫正视力,同时应做辐辏训练。
隐斜视目前无法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有症状隐斜视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控制稳定后,可每3个月复查一次。
隐斜视目前无法治愈,无症状隐斜视观察即可,无需治疗。
隐斜视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有症状隐斜视治疗刚开始,至少每周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病情控制稳定后,可每3个月复查一次。
隐斜视患者无特殊饮食以及,正常饮食即可。
隐斜视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眼疲劳症状改善或者恢复为主,密切观察斜视度数变化,避免发展为显性斜视,隐斜视患者需要在眼科医师指导下进行矫正隐斜视训练。
指导患者正确配戴眼镜,进行正确的矫正斜视训练。
使用阿托品后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应该避免驾车,操作其他有危险的活动,在阳光和强烈灯光下戴太阳眼镜。
术后卧床应放松头部,张口呼吸,避免用力,不可震动头部,不要用力挤眼和剧烈活动。
家属护理内眼手术患者应防止碰及术眼,并注意眼部绷带松紧,有无脱落、移位、伤口有无渗血及渗液。
患者因为视力出现异常,容易出现不良情绪,家属应安慰、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焦虑状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隐斜视患者需要在眼科医师指导下进行矫正隐斜视训练,不要随意采取不适宜的方法,避免病情加重。隐斜视需要治疗的患者,定期眼科检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法。
由于隐斜视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对于婴幼儿,不要将玩具挂的离眼睛太近。
学龄前儿童需要增加户外活动,眺望远方。
4499点赞
[1]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50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85-486
[3]杨培增,范先群.眼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