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老年人甲状旁腺本身病变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合成、分泌过多,引起的钙、磷和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三发性三种。
其临床特点为高血钙、低血磷、碱性磷酸酶升高、骨骼病变和尿路结石。
出现以代偿性高血钙、高血磷、低血镁为特征的症候群。
是老年人在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基础上,由于腺体受到持久和强烈的刺激,部分增生组织转变为腺瘤,自主的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主要见于肾衰竭和长期补充中性磷后。
老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老年人甲状旁腺本身容易发生病变,或是其他各种因素刺激甲状旁腺,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骨骼病变、结石和高钙血症的发生。好发于绝经后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维生素D伴钙缺乏、慢性肾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其他内分泌疾病、严重低血镁可诱发本病。
原发性老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老年人甲状旁腺肿瘤(腺瘤或癌)或甲状旁腺增生,引起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
继发性老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缺乏或抵抗以及肾小管受损等,甲状旁腺受到低钙血症、低血镁和高血磷的长期刺激出现增生和肥大,而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对病理因素的刺激反应过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间过长,甲状旁腺由代偿性功能亢进发展成自主性功能亢进,形成的腺瘤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机体内维生素D活化及肠钙吸收能力减弱,或由于肾脏清除甲状旁腺激素的速度减慢,导致血浆甲状旁腺激素升高,造成老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由于老年患者钙摄入不足,胃切除术后,慢性肝病,以及胆、胰腺慢性疾患均可阻碍体内维生素D活化障碍,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长期的低钙血症,刺激甲状旁腺而诱发。
可以导致1,25-二羟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吸收不足,导致低血钙。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皮质醇增多症,降钙素分泌过多均能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抗进症。
严重低血镁和锂盐治疗也可诱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在就诊人数中占0.1%,女性多于男性,为2:1~4:1。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发病率最高,约为老年男性的2~4倍。肾功能减退的老年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占20%~40%不等。
雌激素分泌减少,维生素D吸收不足,引起钙的缺乏,又由于肾脏清除甲状旁腺激素速度减慢,导致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
由于老年人对钙的吸收不足,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通常缺钙,而容易导致甲状旁腺激素的升高。
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肾脏排磷减少,磷酸盐潴留,血钙降低,引发甲状旁腺激素升高。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有骨关节疼痛,尿结石,四肢软弱无力,甚至出现高钙危象。部分严重患者可有消化道溃疡病样症状,以及多尿,多饮,脱水及体重下降。还容易并发骨质疏松、骨折、尿路结石和高血压。
有广泛性骨关节疼痛伴明显压痛,绝大多数患者骨密度减低,重则有骨骼畸形,多数患者有自发性病理性骨折和纤维囊性骨炎。
由于血钙过高导致尿钙排出增多,又因尿磷排泄增加,故患者常有烦渴,多饮和低渗尿等。尿路结石的发生率较高,以多发、反复发作和活动性小结石为特点,尿路结石和肾实质钙盐沉积对本病有诊断意义,可导致肾绞痛、血尿、尿路感染和肾功能不全。
最早出现但常被忽视。高血钙时,神经肌肉应激性减低,常有软弱无力、四肢松弛,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电图Q-T间期缩短。常伴有幻觉,健忘,狂躁,嗜睡,甚至昏迷等精神症状。此外常见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便秘,腹胀,恶心呕吐,尤其多见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本症的严重病例可出现重度高钙血症,但明显脱水,严重危及生命,应给予紧急处理。
甲状旁腺激素增加,使得骨量严重丢失,骨密度减低,普遍骨质稀疏,骨小梁稀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痛,以腰背疼痛多见,也可见全身骨痛,疼痛多为弥散性,脊柱畸形,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时容易出现骨折。
约有30%的病人有自发性病理性骨折和纤维性囊性骨炎,有囊性改变的骨常呈局限性膨隆并有压痛,好发于颌骨、肋骨、锁骨外1/3端及长骨,易被误诊为骨巨细胞肉瘤,该处常易发生骨折。
甲状旁腺激素的全身性作用为提高血钙浓度,在甲状旁腺激素过量时,高血钙使肾小球滤过的钙量大为增加,超过了甲状旁腺激素增加肾远曲小管重吸收钙的效果,故尿钙排量增多,容易发生尿路结石,其主要表现为疼痛、血尿、尿频、尿急。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使血钙增高,对血管有直接的收缩作用;以及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可能会并发肾衰竭、肾功能不全,最终协同导致血压升高。
如果出现骨关节疼痛、肌肉软弱无力时,需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避免出现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危象,一般到医院会做血液检查、尿液检查、骨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及心电图等来诊断本病。要注意本病要与结节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相鉴别。
若出现骨关节疼痛、脊柱畸形、肌肉无力、多尿、烦渴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昏迷,休克,肢端冷汗等高钙血症危象时,需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若患者出现严重病理性骨折、脊柱畸形时,可去骨科就诊。
伴有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就诊于肾内科或血液净化科。
出现骨关节疼痛有多久了?
活动后疼痛会加重吗?休息疼痛会缓解吗?
有无出现肌肉软弱无力?
近期有没有出现骨折?是由于轻微外伤或日常活动导致的吗?
既往有无慢性肾病史或慢性肾功能不全?
近期有心悸、胃肠道不适吗?
既往有肾结石病史吗,近期有血尿吗?
反复测定血钙浓度对本症的诊断颇有价值,绝大多数患者血清总钙值增高,少数正常。
多数患者血磷降低,但其诊断价值不如血清钙值高,在肾衰竭时,血磷可升高或正常。
在排除肝胆系统疾病后,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则反映骨转换加快,二者间呈正相关。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旁腺激素中段氨基酸序列片段的活性最有特异性,绝大多数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老年患者,血甲状旁腺激素增高,即升高程度与血钙浓度、肿瘤大小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
显示24小时尿钙、尿磷增高,尿环磷酸腺苷排泄量明显增加,尿羟脯氨酸排泄量增高,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骨骼X线摄片显示骨膜下皮质吸收,还可见颅骨斑点状脱钙和牙槽骨板吸收,骨折或骨畸形,囊肿样变化,少数也可表现为骨硬化、异位钙化。肾盂X线摄片显示尿路结石或肾实质钙沉着。
显示骨密度减低,尤其影响皮质骨。
包括颈部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颈部和纵隔CT扫描,动脉造影以及颈部和纵隔磁共振检查,用于术前的定位诊断,判断甲状旁腺的病变性质。
心电图显示心动过缓,Q-T间期缩短,有时伴有心律失常。
具有骨痛、尿路结石、四肢软弱无力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钙、碱性磷酸酶和甲状旁腺激素增高,血磷值降低,尿钙排量增多。
骨X线有骨吸收增加的特征性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少,皮质变薄。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骨X线有骨吸收增加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对本病做出诊断。
有高血钙,高尿钙,低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增高,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颇为相似,但无普遍性脱钙,有血浆球蛋白升高。鉴别可拍摄胸片,血甲状旁腺激素正常或降低,类固醇抑制试验有鉴别意义。
由于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使骨吸收增加,约20%左右的病人有高钙血症,尿钙增多,伴有骨质疏松。甲亢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甲状腺肿大,食欲增加,体重减轻,还伴有情绪激动,失眠焦虑,心悸,眼球突出等特征性表现,在临床上比较容易鉴别。
手术治疗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根本方法,手术治疗周期较短,药物治疗周期较长。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可使用二磷酸盐类药物、西米替丁、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等药物进行治疗。出现高钙血症危象时需要紧急处理。
足量的饮水和适量的运动,禁用噻嗪类利尿剂,饮食中钙摄入量以中等度为宜。足量的饮水可以增加肾脏对磷的排泄;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类排钾类利尿剂,容易引起离子紊乱,不利于磷的排泄;饮食以中等钙摄入量为主,主要是由于骨破坏导致高钙血症,但总体老年患者是缺钙的,还是需要饮食补钙。
如氯甲双磷酸盐和静脉滴注帕米二磷酸盐对血钙下降有效,但须严防高血磷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危重情况下,可加用抑制骨吸收的普卡霉素缓慢静注,必要时24~72小时后重复一次。
口服,可以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停药后易反跳。
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可以考虑试用雌激素治疗。
降钙素可抑制骨吸收,皮下或肌内注射,有助于缓解高血钙症。
对单纯性维生素D缺乏者,补充适量维生素D如1,25-二羟维生素D口服或α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D制剂,以增加肠钙的吸收,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继发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也有一定的效果。
口服钙剂或透析液中增加钙的含量;口服氢氧化铝或碳酸铝,以减少磷的吸收,降低血磷;口服心得安或甲氰咪胍,可以抑制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肾移植可以从根本上恢复肾的功能。
可口服中性磷和活性维生素D治疗。
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的强壮老年患者,如为良性腺瘤或增生,应行甲状旁腺部分切除术;如为腺癌,则进行甲状旁腺根治手术。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对甲状旁腺腺瘤或过度增生的甲状旁腺应手术切除,但手术预后不良。
如果并发高血钙危象,根据脱水程度,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可缓解高血钙症。必要时可用复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以降低血钙,当血清钙降至3.25mmol/L以下时,对患者较为安全。
对于老年人,不合并并发症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预后都比较好,手术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的效果良好,对于继发性者需要治疗其原发病才能控制甲状旁腺激素的释放。本病能否治愈取决于本病的严重程度,一般不影响正常寿命,治疗后1~2个月复查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病情较轻者可以治愈,如果老年人出现骨折、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难以治愈。
本病一般不影响正常的寿命。
手术治疗后1~2个月复查甲状旁腺激素水平。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老年人应注意低磷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钙质,但不要盲目补充维生素A、D,服食超量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
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也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有利于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如奶中的乳白蛋白,骨头里的骨白蛋白,核桃中的核白蛋白,蛋内的白蛋白。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故老年人应有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C。
注意烹调方法,一些蔬菜含有较多的草酸影响钙的吸收,如果将这些菜在沸水中焯一下,滤去水再烹调,可减少部分草酸。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可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应限量适度的饮酒。
适量补钙: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除饮食补充外,还可适量补充钙剂,但要注意钙的结合形式。不要盲目补充维生素A、D,服食超量可引起中毒症状,只有膳食中的钙与蛋白质相结合才能充分的被机体所利用,所以提倡膳膳食中补钙,比如牛奶、谷物、豆制品、虾皮。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外伤和跌倒,增强机体的骨密度及肌肉力量,对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患者使用硬板床绝对卧床休息。要定期进行监测血钙浓度、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注意术后出现的低钙血症、高钙血症危象和骨折。
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可以增强机体的肌肉力量,这是骨密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体力活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能够减少骨的吸收,增加钙的吸收,减少钙的排泄,并且保证环境安全,预防跌倒。
对行动不便者,将日常所需物品放置床边,以便病人取用。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姿势,且在改变姿势时动作宜慢,必要时使用手杖和助行器,以增加其活动的稳定性,衣服和鞋穿着要合适,要利于活动,加强看护,预防意外摔倒。
对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的患者,需要使用硬板床,绝对卧床休息,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制动,缓解疼痛。要勤翻身,避免褥疮,对疼痛部位可以适当给予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并可适当给予肌肉按摩,减少肌痉挛和肌萎缩。
要定期监测血钙浓度、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以免出现高血钙危象以及病理性骨折。
有明显骨痛者,术后数日常出现低钙血症,表现为抽搐,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数日,直至骨重新钙化,必要时需要补镁。
谨遵医嘱,不要随意增加钙的摄入量,用药期间禁用噻嗪类利尿剂。
当出现高钙血症危象和骨折时,不要随意搬动病人,需要立即就医。
老年人预防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方法主要是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定期体检、适量补充钙质以及适度的运动,避免缺钙发生,多进行户外活动,坚持有规律的室外体育锻炼、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的吸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率。
5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该一年体检一次,早期发现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早期补充维生素D和钙,早期治疗慢性肾病,能够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生。
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促进皮肤中的胆固醇转化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
最好每天坚持有规律的室外体育锻炼,老年人最值得推荐的运动是太极拳,既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钙的吸收,又可增加肌肉的负荷,增强肌肉对骨和关节的保护作用。
在35岁以前给骨骼最大限度的储存更多的钙,可以为中老年后减缓骨量丢失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储存钙的有效手段为均衡饮食,在饮食中持续补充钙质,避免发生低钙血症而刺激甲状旁腺。
4629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36.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28.
[3]叶文琴,王筱慧,张玲娟.现代临床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60-5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