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多为进行性痴呆、人格改变、语言障碍,伴有额、颞叶限局性萎缩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痴呆,往往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皮克病是发生于初老期的精神障碍,并逐渐演变成严重痴呆的病症。常起病于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多数为散发,少数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根据皮克病脑萎缩的部位,可以将其分为3型。
主要为性格和行为改变。
主要表现为自制力下降、情绪不稳易激惹,言语障碍。部分病人可有颞叶切除后行为变态综合征。
为前二型的混合症状,其症状从明显自制力降低和持续言语到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移行。
皮克病病因不明,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精神创伤或脑外伤可能为诱因。成年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0~60岁多发,女性多于男性。
皮克病目前没有明确的病因,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高达4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性质为显性。不论男性或女性只要携带有致病基因都是患者),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第12外显子Q336H突变导致遗传性皮克病散发性病例原因不清。
因某些精神创伤或脑外伤因素可能诱发该疾病。
皮克病临床上较为罕见,有时有家族性,呈慢性病程。
皮克病好发于有该病家族病史者。
皮克病的典型表现为失语、失用症、意识错乱、命名障碍、记忆丧失和人格障碍。可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短、尿频、尿急、尿痛,还可能有发热、肉眼血尿。
初期主要以人格改变和情感障碍为特征,判断力早期受损,自知力受累,社会行为衰退,言语不正常,可表现为暴躁、易怒、情感淡漠以及抑郁等。
患者可出现行为举止不当或是冲动行为等。
随着疾病的进展,中期时患者语言障碍明显,可明显观察到患者语言逐渐减少、经常重复某句话或某个词、词汇贫乏,严重可发展为失语症。
疾病晚期患者可出现智能全部衰退,以及遗忘严重、大小便失禁。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气短等。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还可能有发热、肉眼血尿、尿道口分泌物等。
当发觉患者性格发生改变,如变得暴躁、易怒,以及出现言语障碍、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完善血清和脑脊液常规检査、脑电图、CT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本病需与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相鉴别。
患者出现不能完整表达话语、意识错乱、命名障碍、记忆丧失和人格障碍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症状出现的时间?
家族成员中是否有此类症状患者?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意识错乱、命名障碍、记忆丧失和人格障碍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沟通,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记忆力、空间定向力、语言功能的退化。
测定Apo E多态性、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等具有诊断后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脑电图基本正常,如有异常多为弥漫性慢波,偶见额叶和颞叶局限性慢波活动。
主要包括头颅CT以及磁共振,皮克病患者可出现颞叶萎缩,亦有额叶萎缩。
该病患者其病例组织镜下可见Pick小体和Pick细胞,有利于疾病确诊。
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语言能力减退、智能衰退等。
影像学检查发生额角扩大,前额、颞叶明显萎缩,病理检查发现Pick小体和Pick细胞即可诊断。
本病的发病年龄和某些临床表现与皮克病相似,但比皮克病多见,其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脑萎缩而不似皮克病脑萎缩。此外,明显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及老年斑,也与皮克病不同,可予以鉴别。
本病多在60~70岁起病,男性多于女性,与皮克病易混淆。其有高血压和眼底动脉硬化或全身动脉硬化的证据,有反复发作的中风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而皮克病则不明显,可予以鉴别。另外,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症状特征有明显的近事遗忘症状,人格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完整,病程波动呈阶梯性恶化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等。而且皮克病痴呆呈进行性,无明显阶梯性变化,CT扫描多发性梗死皮质可见以白质为中心的多发性中小梗死灶,可予以鉴别。
根据病人病史及病情程度不同治疗时间不固定,皮克病患者治疗周期一般2~3周。该病尚无特殊疗法,主要是对症处理,药物治疗及支持疗法。对失眠者可给予氯硝西泮,可采用改善脑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有攻击行为和好斗者以小量安定剂治疗。
对症处理,有攻击行为和好斗者以小量安定剂治疗。
有颞叶切除后行为变态综合征的表现时,限制饮食。
对失眠者可给予氯硝西泮、唑吡坦等。有人格改变、行为障碍、自制力降低可口服舒必利、硝西泮,也有人用左旋多巴进行治疗。对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者,可给予强安定剂。服药期间要注意药物性谵妄及药源性休克的发生。对伴抑郁情绪的患者可采用抗抑郁剂治疗,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对伴焦虑情绪者可用劳拉西泮、丁螺环酮等治疗。
可采用改善脑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如吡拉西坦、阿米三嗪、萝巴新等,对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
给予大量维生素B族药物及维生素C。
目前皮克病暂无相关的手术治疗方式。
家属可通过讲述往事,或是带着患者玩拼图、画画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增强记忆、扩大四维。
有些患者可忘记家庭地址以及家庭成员等,家属应帮助患者对一些生活常识进行反复记忆,多探望患者,与患者多沟通交流等。
鼓励患者多看书、多与外界交流、多开口说话等。
皮克病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诊。皮克病治愈率较差,经积极治疗多数患者会改善症状。皮克病病程为进行性衰退,预后较差,常在发病后2~10年因继发感染或衰竭而死亡。
皮克病治愈率较差,经积极治疗,多数患者会改善症状。
皮克病发病后2~10年因继发感染或衰竭而死亡。
皮克病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诊。复诊时需注意患者脑组织恢复情况,以便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
皮克病患者饮食应低盐、低脂、高蛋白、容易消化的、清淡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宜吃低盐低脂、高蛋白、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忌吃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
忌烟、忌酒。
皮克病患者应当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病人可因失语、失用症、意识错乱、命名障碍、记忆丧失和人格障碍等症状而痛苦焦虑,或因担心预后而产生悲观情绪,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交流,倾诉心理状况,便于针对性治疗。
置于安静环境,专人照顾其生活及饮食。呆滞少动者应鼓励其适当活动,有抑郁症状者严防其自杀,兴奋躁动者防备其伤人或毁物。对进食困难者给予鼻饲,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家人应多与病人接触,耐心倾听病人谈话,对严重患者,帮助其解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患者及家属应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乏力、嗜睡、昏迷、情绪波动较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由于皮克病病因未明,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建议有该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定期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5129点赞
[1]李徳香.神经病学指南[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8.
[2]何家荣.马云祥.实用神经医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292.
[3]朱宏伟,李蕊,赖小星等.1例伴有精神症状的皮克病患者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7):3427-342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