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EB病毒感染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新生儿EB病毒感染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属,常引起人类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多见于儿童,通常口-口传播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
EB病毒感染是一种人类疱疹病毒,常引起人类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多见于儿童。EB病毒进入口腔后,可累及咽部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但也不时出现一定规模的流行。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至初春为多。人群感染率高,在我国约90%的个体为病毒携带者,多为幼儿时期感染,感染后EB病毒在人体B淋巴细胞建立潜伏感染,受感染者成为终生病毒携带者。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由于病毒主要在口腔分泌物中,因此口-口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传播。
口-口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传播。
免疫力低下者、与感染者有过性接触的人好发本病。
绝大多数新生儿EB病毒感染患儿可表现为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一般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在38℃~40℃。此外,重症患者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
一般均有发热,体温38℃~40℃,无固定热型,热程大多1~2周,少数可达数月,中毒症状多不严重。
绝大多数患儿可表现为咽部,扁桃体,腭垂充血、肿胀,可见出血点,伴有咽痛,部分患儿扁桃体表面可见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咽部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
全身淋巴结均可肿大,在病程第1周就可出现,以颈部最为常见。肘部滑车淋巴结肿大常提示有本病的可能。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中等硬度,无明显压痛和粘连,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可引起腹痛。肿大淋巴结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亦可数月消退。
肝大者约占20%~62%,大多数在肋下2cm以内,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并伴有急性肝炎的上消化道症状,部分有轻度黄疸。约半数患者有轻度脾大,伴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猩红热样斑疹、出血性皮疹等,多见于躯干。皮疹大多在4~6日出现,持续1周左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无色素沉着。
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经典型的GBS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脑膜脑炎多发生于腮腺肿大后第十病日内(65%~70%),约25%病例与腮肿同时发生,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
周围神经炎在多数情况下并发感染或炎症,又被称之为周围神经病。该病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范围内的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多发性或单一性,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是神经系统较常见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约30%的患者出现咽部继发性细菌感染。其他少见的并发症包括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脾破裂虽然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
当新生儿出现发热、鼻塞、畏寒、咽痛、头痛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排除巨细胞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等可能性,以确诊是否为新生儿EB病毒感染。
患儿出现发热、鼻塞、畏寒、咽痛、头痛时,应进一步检查。
患儿血象或免疫学检查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新生儿科、感染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咽痛、皮疹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科、皮肤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持续时间多久了?
患者年龄多大了?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有没有发热?
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范围、硬度、活动度及触痛,注意本病肿大淋巴结有不化脓、不粘连、不对称特点。
咽峡炎,有无咽部充血和水肿,注意咽、扁桃体分泌物的特性,呈白色膜状渗出,容易剥脱。
肝、脾肿大的程度,质地、触痛,伴否黄疸,肝区疼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扪诊时勿重按脾脏,以防破裂。
有无皮疹及其出现的时间、分布,观察皮疹多型性表现。
有无鼻塞、眼睑浮肿、贫血、出血、肺炎、心肌炎、脑膜脑炎等症状。
外周血象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早期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x10^9/L,高者可达(30~50)x10^9/L。白细胞分类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数可达60%以上,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其绝对值超过1.0x10^9/L时具有诊断意义。部分患儿可有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起病1周内患儿血清中出现IgM嗜异性抗体,能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阳性率达80%~90%,5岁以下小儿试验多为阴性。
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VCA-lgM、低亲和力VCA-IgG和EA-IgG。VCA-IgM阳性是新近EB病毒感染的标志,低亲和力VCA-IgG阳性是急性原发感染标志,EA-IgG一过性升高是近期感染或 EB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有诊断价值。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能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患儿血清中含有高浓度EBV-DNA,提示存在病毒血症。
部分患儿可出现心肌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例降低或倒置。
新生儿EB病毒感染根据流行情况、典型临床表现(发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EB病毒特异性抗体,VCA-IgM、低亲和力VCA-IgG、EA-IgG和EBV-DNA检测阳性可做出临床诊断。特别是VCA-IgM阳性,或(和)低亲和力VCA-IgG阳性,或(和)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VCA-IgG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是诊断EB病毒急性感染最特异和最有价值的血清学试验,阳性可以确诊。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侵犯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眼结膜、泌尿道和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为眼部和胃肠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儿童,约半数患者为隐性感染。婴幼儿易患腺病毒肺炎,病情重,病死率高,多价腺病毒荧光免疫血清染色可表现阳性。
新生儿EB病毒感染疾病为自限性疾病,多能自愈,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高热者适度降温;肝功能减退者保肝;有呼吸道症状用镇咳祛痰药;有神经中枢症状应控制脑水肿,防止惊厥;心肌炎可酌情使用激素,防止心力衰竭;脾大者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脾破裂;一旦脾破裂应及时确诊,给予输血、脾切除等处理。
能抑制EB病毒的复制,但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无明显作用。
静脉注射可使临床症状改善,缩短病程,早期给药效果更好。
不能改变病程,重型患者短疗程应用可明显减轻症状。
发生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并行手术治疗,如脾切除等。
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以给予抗生素,避免使用氨苄青霉素,但容易引起皮疹。
新生儿EB病毒感染预后通常比较好,患者可以自愈,积极治疗也能治愈,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新生儿EB病毒感染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能够治愈。
新生儿EB病毒感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若新生儿EB病毒感染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需随时到医院复诊。
新生儿EB病毒感染疾病通常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均衡丰富即可。
新生儿EB病毒感染疾病患者的护理以避免发生感染为主,在感染发生时应及时发现和处理。日常生活中应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使病情尽快恢复。
本病热程可长达数月,且呈稽留高热,应注意全身一般情况及热程、热度、持续时间。
注意卫生,加强清洁,减少感染的发生。
病区宜经常通风,患儿口腔分泌物应专门容器收集。
新生儿EB病毒感染日常监测患者体温,定期予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辅助检查。
新生儿EB病毒感染突然腹痛、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者,应注意脾破裂发生。由于轻微的腹部创伤就有可能导致脾破裂,因此有脾大的患者2~3周内,应避免进行与腹部接触的运动。
本病可通过注意卫生、避免与EB病毒感染者接触等进行预防。
保持新生儿的卫生,应勤给新生儿洗手,避免其脏手进嘴。
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应禁止随地吐痰,避免婴儿感染。
严禁口对口喂饲婴儿,避免婴儿感染,避免与EB病毒感染者接触。
4066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6-178.
[2]田晖,杜秀,赵云雁.新生儿常见病防治与脐带血应用[M].北京:金盾出社,2016,52-53.
[3]王芝秀,臧丽戴,培芬.常见妇儿疾病的诊疗与护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111-1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