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气囊肿病是一种非常少见并与多种疾病相关的消化道疾病,表现为在肠壁黏膜下或浆膜下出现含有氢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囊肿。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易漏诊或误诊,近年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诊断率有所提高。肠气囊肿病的确切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患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预后良好。
新生儿多继发于坏死性肠炎,儿童患者继发于轮状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器官移植等。
多继发于消化道溃疡、慢性支气管炎及手术创伤,糖尿病人口服阿卡波糖等。
肠气囊肿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肠气囊肿病原发性少见,绝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疾病或服用某些食物药物后。本病可继发于: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创伤所致,消化道内镜检查、外科手术等。
糖尿病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等。
儿童患者与轮状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器官移植有关。
机械损伤学说,胃肠道梗阻时肠腔内压力增高,黏膜出现微小破损,气体进入黏膜。
细菌学说,产气细菌进入肠黏膜引起。
肺源性学说,阻塞性肺病等咳嗽时,肺泡腔压力增高,肺泡破裂,气体从纵隔沿大血管周围筋膜下到腹膜,再沿肠系膜血管到肠壁。
营养失调与化学反应学说,营养失调可导致淋巴管扩张形成。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应用。糖尿病患者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了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同时糖尿病会导致肠道运动减弱,使得细菌发酵肠腔内压力升高,气体进入肠壁形成囊肿。
肠道长期受炎症因子攻击可以使肠黏膜损伤,导致气体进入肠壁。
包括外伤或者手术创伤使肠黏膜或者是肠壁损伤。
这种制剂长期刺激肠壁可诱发肠气囊肿病。
肠气囊肿病发病率很低,在尸体解剖中检出率0.03%。我国多发生于甘肃、青海等高原地区,内地报道相对少,提示可能与环境地理因饮食有关。
由于小孩肠道黏膜薄弱,保护作用较小,因此容易产生此疾病。
此类人群多为继发性的,常常可能是由于本身就存在其他肠道疾病,继发引起肠气囊肿病。
肠气囊肿病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与全身的临床疾病状态息息相关。患者可无特异性表现,也可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黏液便或者便秘等。
男女均可患此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男性30~50岁,女性51~60岁最多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及便秘交替,腹泻时大便稀薄而含有很多黏液和气泡,便血也较常见。
严重病例可并发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偶可发生肠麻痹、肠套叠或肠扭转,可导致坏死、穿孔等急腹症症状。如小肠气囊肿广泛,可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浆膜下气囊肿破裂,可引起气腹、腹胀痛。此外,病人还有原发病的一些症状。腹部可触及无痛性具有弹性的软包块,多在下腹按之有响声,有并发肠梗阻和气腹者可出现相应的体征。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肠气囊肿病可致肠阻塞,造成肠梗阻。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肠气囊肿病通常患者无任何症状,当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呕吐、腹泻、便血、便秘时需要及时就医。可做血气分析、血淀粉酶、腹部X线平片、胃肠造影、腹部CT、消化内a镜、超声内镜等检查。
当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呕吐、腹泻,便血、便秘时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或者呕吐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乏力等电解质紊乱现象时,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为18岁以下的儿童时应到儿科就诊。
当患者为18岁以上的成人时应至消化科就诊。
当患者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应去胃肠外科就医。
是否出现过大便减少或者停止排便的症状?
近期有无做手术,是否口服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泻、腹胀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便秘、便血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当血液pH值<7.3,血淀粉酶>200IU/L,血清碳酸氢盐水平<20mmmol/L,血清乳酸>2mmol/L提示病情危重。
肠管内极低密度影,呈葡萄、串珠形,常聚集成团,或孤立存在于小肠,肠曲内积气肠壁和气囊壁之间可见双层边缘影,若囊肿破裂可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肠腔内有多发的半球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整,切线位显示病变沿肠壁排列成线型或串珠型,形态经挤压可变化,改变体位气体位置无明显变化。
肠壁黏膜下或浆膜下囊泡样积气,肠腔扩张,腹腔内可有游离气体,局限于结肠的气囊肿通常是良性的。
半球形隆起或线性隆起,基底较宽,无茎蒂,表面光滑,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可聚集成团,沿肠壁分布。
病变处肠壁黏膜层回声正常,结构连续完整。黏膜下层可见半环形或板状高回声结构,后方伴有声影,其下方可见无回声囊状结构,囊的后壁由于囊内气体引起的衰减而显示不清,有些囊内可见分隔。
充钡的肠腔见有大小不等的囊状透光区,分布在一个肠段或几个肠段。如气囊肿在肠璧浆膜下且凸人肠腔内,则在肠腔内缘可见透亮的息肉样充盈缺损,此种缺损应与胃肠道肿瘤或息肉相鉴别。
肠气囊肿病一般无特殊的临床表现,若患者有膈下游离气体而无明显急腹症表现,或慢性肺部疾病时有腹胀、腹痛难以用其他病因解释时应考虑本病。
确诊主要依赖检查结果,包括结肠镜、CT平扫、超声内镜的典型改变。
肠气囊肿病是良性疾病,及早发现,予以对症处理,大多数可以治愈。若出现并发症给予手术治疗,可以减低死亡率。患者2周复查腹部X线平片、或腹部CT。
对于无症状的PCI病人,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进行临床观察,进食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刺徼性饮食,酌情口服B族维生素,--般囊肿可自行消失。曾有报道行要素饮食2周,也可缓解症状,使气囊肿缩小。另有报道用甲硝唑治疗1例继发于假性肠梗阻的小肠气囊肿病及气腹,口服甲硝唑,持续1~2周后复查,肠壁气囊肿和气腹消退。
抗生素治疗,有资料显示,给予抗感染治后气囊肿自行消失,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
当出现肠穿孔导致急性腹膜炎、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肠壁坏死,或发现肠道肿瘤等应考虑手术治疗。
若气囊直径小于0.5cm可直接钳破囊壁排气,并对囊壁套扎治疗。
内镜下活检钳钳破囊壁排气或排气后注射无水酒精0.5~1.0ml。
黏膜下气肿可采取结肠镜下激光治疗或氩离子注射针刺治疗。
高压氧疗,适用于任何年龄段,连续治疗3~7天,一般患者气囊肿可明显减小或消失。创伤小,恢复好,几乎无并发症。其机制是通过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使氧进入氧浓度低的囊肿中置换非氧气体,通过扩散被机体代谢利用,气囊肿消失。高浓度氧可直接抑制产气厌氧菌的活动。
正常大气压下,通过面罩给氧(6L/min)或鼻导管吸氧(4L/min)治疗2周,应注意检测肺活量,观察是否有氧气中毒。
积极治疗有可能引起PCI的原发病,如幽门梗阻、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慢性肠梗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多发性硬化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低气压病等。随着原发病的逐步好转,PCI有可能自行消失。
肠气囊肿病是一种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良性病变,早期干预,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多数能够治愈,若出现合并症,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死亡率低。
肠气囊肿病能治愈。
肠气囊肿病一般患者的不影响正常寿命,若出现并发症,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死亡。
肠气囊肿病患者2周复查腹部X线平片或腹部CT。
肠气囊肿病患者多饮温开水,多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食物品种多样化,促进食欲改善,增强体质。
患者忌食浓茶、咖啡、生冷、辛辣食物,易引起烫伤、胃黏膜损伤。
患者忌饮酒,减轻消化道负担。
患者宜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B族维生素、无刺激和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蔬菜等。
肠气囊肿病患者注意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预防感冒。
肠气囊肿病多为继发性疾病,较多继发于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和应用化疗的肿瘤疾病。因此平常在服用相关药物时要按疗程服用,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注意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力。
因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悲观、失望、担心预后、焦虑不安等情绪,需给予心理安慰,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肠气囊肿病是继发其他疾病的良性病变,积极治疗原发病,当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出现并发症,加重病情。
肠气囊肿病多无典型临床症状,在早期可以常做体检,观察胃肠道是否存在其他原发病,可以做胃镜检查或抽血检查。
肠气囊肿病与营养失调有关,平时食物要多样化,避免全素食。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消化道溃疡、慢性支气管炎等。
4705点赞
[1]代小娟,范如英,韩英,等.肠气囊肿病2例[J].胃肠病学,2010.
[2]张智翔主编,消化系疾病的治疗:方法与策略[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03:180
[3]冯延昌等主编,实用临床腹部外科少见病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2:15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