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结肠炎发病机理较为复杂,致病菌借菌毛粘附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使细菌能在肠壁生长繁殖,成为致病的先决条件。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分产肠毒素性和侵袭性两大类。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肠炎,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细菌性结肠炎可根据感染病原菌不同而区分。细菌感染主要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等。其他因素还包括饮食因素、气候因素等。
细菌性结肠炎多见大肠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杆菌、梭菌等引起。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弯曲菌和沙门菌。
细菌性结肠炎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可爆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
细菌性结肠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途径,还可以见于气溶胶传播以及接触传播等情况。
细菌性结肠炎可侵犯各年龄,最易感染抵抗力弱的儿童、年老体衰者,以及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
细菌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粪便有黏液或脓血等症状,有的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即便后仍有余便未尽的感觉。本病患者多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
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数十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
轻度患者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可涉及全腹痛。
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感。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查体可见脐周或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
患者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脱水和酸中毒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时身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其余的废物需要经过水的运送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脱水时尿量因机体内水分损失而减少,严重时甚至无尿,这就会使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减少而在体内蓄积,使机体发生中毒症状,其临床表现除呼吸改变外,还可出现疲乏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如果有不洁饮食或接触史,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尽快至消化科或者感染科就诊。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更好。
不洁饮食或接触史,并出现腹部绞痛、长期间断性出现腹胀、腹部隐隐作痛的症状,需及时就医。
大便次数增加,出现恶心、呕吐、高热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等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科或者感染科就诊。
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
体重下降多少,饮食每日多少,比平时增加多少?
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有无腹痛、腹泻、排脓血样便等症状?
大便、睡眠情况?
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治疗情况如何?
有无药物过敏史?
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血清蛋白可低于30g/L,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万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主。
大便常规见红、白细胞及少量脓细胞,检测粪毒素,并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培养,便培养无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若能找到致病菌,是慢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早期病变可见肠黏膜有多发性糜烂或浅表性溃疡,可看到充血、水肿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或可称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为明确病变范围,目前常用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鉴别。
根据流行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初步作出诊断,病原学检查可确诊。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三类。疑似病例:具有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临床诊断病例:有不洁饮食或接触史,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培养病原学阳性。
非传染性的疾病,在症状上和细菌性结肠炎也有很多的相似点,应注意鉴别诊断。
病变范围广,自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均可发生病变,以末断回肠及右半结肠多见。临床表现可酷似溃结,但往往无血便,以腹痛、粘液便为多见,也可出现肠梗阻。病变呈节段性,病灶间的粘膜正常,纤维肠镜检查及病理可明确诊断。
多见于中老年,有便秘或腹泻等大便习惯改变史,同时可出现贫血、胃纳减退、便血和肠梗阻等症状。X线钡剂灌肠可发现肿块,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仅可以发现肿块,而且可以取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恶性细胞存在,并可进一步明确肿块恶性程度。肠镜是诊断结肠癌的最佳方法。
本病典型症状为脂肪泻。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味。多伴腹胀、腹痛,有乏力、体重下降、出血等营养不良表现,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做肠镜检查有利诊断。
细菌性结肠炎应积极控制感染,针对病原学使用相关抗生素、脱水或者呕吐患者注意液体出入量,及时补液,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提供胃肠黏膜保护,控制腹泻。对症处理并发症。
控制感染:通过经验或药物敏感采用相关抗生素控制感染,做大便常规化验,细菌培养,真菌培养,以便根据生长细菌的种类选用恰当的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常选抗革兰阴性菌的以及大环类酯类抗生素;金葡萄球菌肠炎可根据症状选用苯唑西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肠黏膜保护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微生态调节剂如蒙脱石粉等。
轻度脱水而且呕吐不重者,可口服补液,脱水或呕吐较重者,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等渗碳酸氢钠和氯化钾溶液以及葡萄糖补液。输液治疗原则为早期、迅速、适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本病以药物治疗,一般无手术治疗。
细菌性结肠炎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细菌性结肠炎症状,可治愈。治疗后需遵医嘱进行复诊。
细菌性结肠炎通常能治愈。
细菌性结肠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遵医嘱,1~2周内复查血常规、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等,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防止由于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难治的细菌性结肠炎。半年至一年复查肠镜等。
细菌性结肠炎患者应合理饮食,主要以满足需求量、补充消耗量为主。饮食注意低脂肪、少纤维,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结肠炎急性发作的时候,要进食流质或者无渣半流质的食物。
平常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低脂肪、少纤维。多油脂的食物不容易被消化,甚至加重腹泻。以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以蒸、煮、炖为主,忌油炸、辛辣生冷、刺激、过甜、过酸食物。
忌浓茶、烟酒、咖啡等摄入。
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建议多补充维生素复合片及矿物质复合片,有利于人体的免疫功能。
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进食。避免过饱饮食及暴饮暴食的情况。
细菌性结肠炎患者应适当休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以及精神过度焦虑与紧张的状况。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避免过饱饮食及暴饮暴食的情况。根据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应用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肠镜以及大便分析。
适当休息,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及暴饮暴食的情况
针对性的选择应用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肠镜以及大便分析。
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恢复体力、改善症状。
血液生化检查中性细胞恢复正常;粪便检查未见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等异常,大便培养病原学连续两次转阴。必要时复查纤维结肠镜,肠粘膜糜烂或溃疡,充血、水肿、出血等缓解。
针对细菌性结肠炎的预防,可从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体育锻炼、精神因素等方面予以干预。个人需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减少生活压力。
细菌性结肠炎无早期有效筛查措施。
适当休息,对预防结肠炎有良好的作用,充分的休息,可体力负担,避免疾病的发生。
不宜暴饮暴食,使肠胃功能紊乱使本病复发或加重。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少食冷饮,少食易胀气的食物,如西瓜、碳酸饮料等。
适量运动,最好以有氧的方式进行运动,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预防结肠炎的发生。
适当调节减少生活压力,可以练习一些放松身心的技术,对于预防结肠炎有着良好的作用。
4744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45-647.
[2]段志军.消化内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293-29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