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一组以心排血量下降、外周脏器灌注不足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多见,在各种疾病导致心功能障碍时均可出现,是心脏外科最严重的生理异常,也是导致术后患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的心指数为3~4L/(min·m2),若其下降低至3L/(min·m2)以下,并伴有有周围血管收缩及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则称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一般是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征,或为右心室流出道梗手术阻解除不彻底、肺动脉畸形矫正手术不彻底,导致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与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护理有很大关系。
法洛四联征、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术等操作期间,需阻断心脏循环,导致缺血、缺氧,其可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从而导致产生术后低心排出量。此外,术后若有换氧不足,导致缺氧,可进一步加重心肌收缩不全。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导致房室舒张不全,心律失常如三度传导阻滞,也常是发病的原因。
心包压塞或心包缝合后紧束等导致心脏受压,会影响心室的充盈,从而导致术后低心排出量。
少数患者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冠状动脉气体栓塞而导致心肌梗死。此外,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儿,心、肺、肝、肾功能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容易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术后患者感染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更易诱发能量供应失衡。
无氧代谢终产物乳酸增多引起细胞内酸中毒,使心肌细胞受损害,使导致能量生成锐减,难以维持细胞正常代谢的需要。细胞膜钠泵的功能发生障碍,大量钠离子滞留在细胞内造成心肌水肿。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原发于心肌损害的心泵功能低下,同时伴有周围组织对低灌注状态的反应,是导致术后患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有家族史,以0~12岁的儿童较为常见,无明显地域以及季节性差异。
患有法洛四联症、左心室发育不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不彻底的小儿,手术操作期间因阻断心脏循环,导致缺血、缺氧,对心肌造成损害,致使心肌收缩不全。
心脏受压会影响心室的充盈,从而导致术后低心排出量。
如父母一方患有本病,则孩子出现本病的概率要比普通人群更高。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在当心排出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才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如心率增快、脉压减小、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上升、四肢发冷等。若患者病情严重,还可出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一般心排出量的下降,需低至心指数2.5L/(min.m2)时才出现以上临床症状。
患者多表现为收缩压低于12kPa,并伴有头晕、出冷汗等症状。
多与血栓出现有关,可使四肢发冷。
患儿可出现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无尿症状,3~10岁患者的每天尿量可在500~1000ml。
如桡动脉、足背动脉脉搏细弱,中心静脉压上升,末梢血管收缩,四肢发冷、苍白或发绀等。此时心排血量等监测的结果可示心指数<2L/(min.m2),搏血指数<25ml(/m2·次)。
因脑循环缺血,代谢产物堆积,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神志改变、烦躁、谵妄、嗜睡等表现。
长期持续低心排出量会导致患者全身供血不足,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史的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如心率增快、脉压减小、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上升、四肢发冷等,应立即就医,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血液检查、心电图等,以确诊是否为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患有法洛四联症、左心室发育不良、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不彻底的小儿,一旦出现心率增快、脉压减小、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上升、四肢发冷等,应立即就医。
心包压塞或心包缝合后紧束者出现以上症状,也应立即就医。
本病可在儿科或心血管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心率增快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之前做过手术吗?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尿量减少、烦躁、谵妄、嗜睡等症状)
既往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
一般为非特异性改变,血液生化可发现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血液酸碱度pH值改变等,应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来加以确诊。
也为非特异表现,通过心电图检查主要用于检查心脏频率是否正常,一般本病可有心律失常等表现。
主要用于直观观察心脏的结构是否有明显的异常,也可看到心脏周围液性暗区,有助于心包填塞的诊断。
主要用于监测心功能是否有下降,患者有无心肌收缩不全等表现,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典型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症状:心率增快、脉压减小、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上升、四肢发冷。
心电图、床旁摄片或B超、超声心动图等相应异常表现,如心律失常或心脏功能下降,心肌收缩不全等。
该病也可影响动脉血乳酸水平,出现相应症状如尿量减少、四肢发冷等症状,当组织灌注改善后,如循环末梢温暖,尿量增加后乳酸仍有上升的可能,原因为机体氧债组织内堆积的乳酸释放入血。随着乳酸不断排出其血中水平不断下降,如一段时间后仍无明显下降应当考虑,临床主要可通过肝肾功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加以鉴别。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以调节心率、调节心脏前后负荷和增强心肌收缩力为主,药物治疗常使用抗副交感神经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可使心率增快,增加心排血量,如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对室性心动过速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此外,一般还需应用起搏器增快心率。
一般在扩充血容量后,患儿病情若仍不改善则考虑应用增进心肌收缩力的药物。静脉注射10%氯化钙起效较快,但作用短暂。对心率增快者,如血钾不低,可静注毛花苷C。对低血压患儿,需要持续滴儿茶酚胺类升压药物,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并舒张血管,因此可改善心排血量,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此药有引起心律失常可能。
如硝普纳等,主要为减低左心后负荷,从而增加心排量。硝普钠可通过降低主动脉压、左房压、肺动脉压等从而调节心排出量。
该病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
预计3天内不能经口摄食,或术前已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风险患者,建议营养支持治疗。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48小时内应开始早期肠内营养(EN),血管活性药不是营养治疗的禁忌。目标热量20~25kcal/(kg.d),蛋白质1.2~1.5g/(kg.d),循序渐进,建议4~7天达到目标量。
调节心脏前负荷,心脏的前负荷即左室舒张末压,一般情况下增加回心血量可增加心排量。因此可采用输血补液来增加血容量,以此增高心室充盈压。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低心排血量的程度、治疗开始时间、术后机械性梗阻的程度或残余分流、逆流的程度,病情较轻者可治愈,重症预后较差。因此,应进行规律复诊,改善患者预后。
本病轻症患者可治愈,重者预后较差,甚至可引起死亡。
本病轻者可痊愈不影响自然寿命,重者短期内死亡。
进行了法洛四联症、右心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术或肺动脉畸形修复术的患儿,出院后第1个月、3~6个月规范复诊血液生化、B超、超声心动图等项目,以观察病情变化。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患儿应注意饮食分配,保证营养充足,有水肿者饮食中钠盐应减少,年长儿饮食应多样化,应给予容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食品。
忌辛辣刺激食品,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烧烤等,刺激性较强,小儿消化系统较为脆弱,因此不利于患儿消化,造成胃肠负担。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梨、莴笋、胡萝卜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有水肿者饮食中钠盐应减少。
年长儿饮食应多样化,应给予容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高蛋白食品,提供全面营养,补充奶及奶制品、谷类、水果蔬菜、肉、豆、蛋、禽、鱼等。
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患者应从日常生活加以改善,如多进行休息等,此外患者家属也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同时监测患儿情绪等,避免较大波动。
休息和睡眠可减轻心脏负担,因此应保证患者充足睡眠,平卧或取半卧位,尽力避免患儿烦躁哭闹,患儿哭泣时应加以安抚,尽量保证室温适宜,避免患者过度烦躁。
家属熟练掌握家用吸氧仪操作,按医嘱对气急、发绀者使用家用吸氧仪给氧,同时监测患儿面色、呼吸频率等。
小儿用药前应明确有无药物过敏史,预防发生不良反应,并注意遵医嘱规范用药。
家长注意观察患儿基础生命体征,如患者呼吸、心跳等,日常生活中多注意患者嘴唇、指甲、面色等,以密切观测其贫血状态是否得到了纠正,若吸氧等无法改善,应及时就医,以及时输注红细胞。
患儿家属应时刻关注患儿情绪,避免患儿情绪波动幅度过大,确保病情稳定。
注意患儿的保暖,防止肺部感染,并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注意患儿心理状态,多给予关爱,必要时带其进行小儿心理辅导。
已确诊为先心病的患儿应加强各种防治心肌缺氧、缺血的措施,积极防治心率、心律失常,术前还可早期给予控制或减轻肺动脉高压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
对高危患者,如已进行手术的先心病患儿,如法洛四联症患儿等,及时定期进行心电图、B超等检查,从而早期发现并治疗。
加强各种防治心肌缺氧、缺血的措施,防治心率、心律的失常。
防止心脏受压,防治冠脉供血不足等,手术前给予吸氧、营养心肌、强心利尿等治疗,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对分流量大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在术前早期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控制或减轻肺动脉高压,可减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发生。
4776点赞
[1]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11).
[2]孙琨,沈颖.小儿内科学.第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0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