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毛根鞘瘤是一种发生于皮肤附属器官的肿瘤,起源于毛囊下部周围的外毛根鞘细胞,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皮肤肿瘤的0.1%。增生性毛根鞘瘤又称为增生性表皮样囊肿、增生性毛鞘瘤、增生性毛发囊肿、增生性毛囊囊肿。皮损初起为半球形隆起皮面的丘疹或结节,逐渐增大形成斑块或分叶状团块,可破溃,多数表现为孤立存在的结节或肿块。此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大多为良性,亦可呈潜在恶性。一般手术治疗,但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
增生性毛根鞘瘤多见于60岁以上女性,好发于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增生性毛根鞘瘤与毛鞘囊肿局灶性上皮增生有关,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化学刺激以及外伤导致的慢性炎症等有关,可能由烧伤诱发。
毛鞘囊肿局灶性上皮增生。
遗传因素,多发性增生性毛根鞘瘤有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慢性炎症,如皮肤受到感染、化学刺激以及外伤导致的慢性炎症,可诱导上皮增生,进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烧伤亦可能为该疾病的诱发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增生性毛根鞘瘤是一种来源于外毛根鞘细胞的少见肿瘤,临床上较少见,其发病率约占皮肤肿瘤的0.1%。多见于60岁以上女性,好发于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90%以上的病变位于头皮,也可于面部、躯干、背部和前额。此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大多为良性,亦可呈潜在恶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可能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免疫能力下降有关。
增生性毛根鞘瘤的症状主要为90%发生于头皮的孤立结节,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导致肿块在外力作用下或自行破溃以及破溃后感染的并发症。
增生性毛根鞘瘤为孤立性肿瘤,初起为粉瘤样皮下结节,可长大成隆起性分叶状团块,可破溃。可与头皮一个或数个毛鞘囊肿并发。本病90%发生于头皮,其余主要发生于背部。大都为老年人,80%为妇女。有的肿瘤除毛鞘角化外,还有类似毛囊漏斗的角化改变。这些改变包括表皮样角化致角珠形成,有些则类似鳞状回旋。某些肿瘤因一些瘤细胞贮有糖原而空泡化,或形成透明细胞。
当肿块过大时,可能会在外力作用下破溃,也有部分患者会自行破溃,破溃后感染的风险更大。
感染一般继发于破溃后,细菌侵入血液,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严重时导致脓毒血症,可致死。
若患者出现半球形隆起皮面的丘疹或结节,逐渐增大形成斑块或分叶状团块,应及时到皮肤性病科就医,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镜检查、超声明确诊断,但需要与鳞状细胞癌、外毛根鞘癌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暴露部位,如头皮、面颈等部位出现隆起的皮下结节、丘疹或肿块的患者应及早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确诊。
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后,若同一部位又出现类似皮损应及早就医。
该疾病患者需要到皮肤性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观察皮损特点?皮损所在部位?典型皮损?单发还是多发?大小、质地怎么样?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瘙痒、出血、溃疡、化脓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有无家族史?有无感染病史?有无外伤史?
既往有没有此病病史?
肿瘤位于真皮内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构成,类似鳞状细胞癌,但肿瘤团块小叶间有特征性的清楚的边界、规则的无浸润带。
肿瘤团块周边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并被一层厚的有折光性的基膜包绕。
肿瘤团块内可见大量透明细胞,染色阳性。
特征性改变是病灶中出现广泛的毛鞘角化、坏死及个别细胞的角化和鳞状涡的形成。
细胞偶尔呈轻度异形改变,核分裂像一般限于基底细胞层,极少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出现以上表现,加之皮损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有助于分辨增生性毛根鞘瘤和其他皮肤病,可以大致判断病变的良恶性。
观察结节内部性质,超声检查比较方便、简单。
帮助判断疾病的及其严重程度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皮或背部孤立性结节。
组织病理学出现真皮内鳞状上皮细胞团块,且存在染色阳性的透明细胞、广泛的毛鞘角化、坏死及个别细胞的角化和鳞状涡。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皮肤与黏膜交界处,与增生性毛根鞘瘤一样均会引起皮肤的溃烂,与之不同的是病情发展迅速,常有溃疡、脓性分泌物、臭味;易转移,预后不良;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组成,细胞团界限不清,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呈侵袭性生长,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角化模式为逐渐角化,无钙化及腔隙形成;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二者可通过抗体检测相区别,针对毛型角蛋白的单克隆抗体AE13和AE14,增生性毛根鞘瘤阳性,而鳞状细胞癌阴性。
外毛根鞘癌是增生性毛根鞘瘤的恶变,外毛根鞘癌主要成分为不典型透明细胞(而不是棘细胞样鳞状细胞),而增生性毛根鞘瘤(包括M增生性毛根鞘瘤)主要成分是胞质嗜伊红的棘细胞样鳞状细胞, 尽管可出现透明细胞分化,但也只是局灶性。
增生性毛根鞘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可通过切除肿瘤,改善功能和外观,如广泛切除术后可进行局部放疗以及长期随诊。
该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增生性毛根鞘瘤的治疗方案首选手术治疗,病变部位扩大切除常常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很少出现复发或转移,预后较好。
在广泛局部切除基础上可酌情加局部放疗并长期随访。
增生性毛根鞘瘤一般预后较好,病变部位扩大切除常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术后很少出现复发或转移,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患者需要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复诊。
增生性毛根鞘瘤可以治愈,但治疗不彻底易复发。
该疾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本病无固定复诊周期,可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复诊。
增生性毛根鞘瘤患者术后需要从流质饮食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同时可多食用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同时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
术后刚开始应进食流食,如鸡汤、酸奶等,慢慢转为半流食,如粥、豆腐脑等,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即可。
术后宜多食用营养丰富高蛋白类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五谷杂粮等。
忌吃生的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一切酒类饮品。
增生性毛根鞘瘤患者术后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选择宽松异物,注意卫生与定期换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手术范围较大时,需要减少局部活动。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不要随意接触污染物,如灰尘等。
平时衣物适合选择宽松舒适纯棉衣物。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建议使用医生推荐的洗发水及沐浴露,减少刺激性。
禁止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术后患者护理应遵循医生指导,比如定期换药等。
术后24小时以内伤口处应避免接触水,禁止泡澡。
手术范围较大时,需减少局部活动,避免发生伤口破裂。
增生性毛根鞘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无特异性的筛查以及预防方式。
4920点赞
[1]年康生,韩志坚,谷保红,王芙蓉,彭正奎,宋天亮,陈昊,李玉民.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05):71-73.
[2]蒋小云, 朱可建. 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C].2017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3]Roshan Ara Ghoorun,刘智敏,赵严冬等.盆腔和肛周的增生性毛根鞘瘤与其他实体瘤相鉴别:一项临床病理学和放射学回顾性研究[J].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011(003):195-20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