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狭窄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肛门或肛管直径变小、缩窄、失去弹性,出现排便困难、肛门疼痛、大便形状变细,肛门不能顺利通过一食指为特征,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的疾病。常见病因有先天性肛门畸形、肛门炎症、肿瘤占位、滥用泻药等。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手段可分为中医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和外挂法,西医治疗有扩肛法、狭窄切开术和狭窄形成术、皮瓣移植、括约肌切开术等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在胚胎发育中出现异常,导致宝宝出生后肛门狭窄,甚至肛门闭锁,即没有肛门。
可由后天意外创伤、炎症、肿瘤、滥用泻药等因素导致肛门狭窄。
先天性肛门发育异常及后天意外创伤,或炎症、肿瘤、滥用泻药等,均可引起肛门狭窄。本症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诱发因素常有肛门炎症、肿瘤、滥用泻药等。
胚胎发育异常,直肠与肛管之间的肛门直肠膜发育失常。生后此膜尚未消失或裂开不全,导致肛门狭窄,甚至肛门闭锁。
肛门外部烫伤、烧伤、分娩时阴道撕裂等造成狭窄。手术时切除过多肛周皮肤、肛门或直肠黏膜、术后瘢痕挛缩、弹性减弱,因而导致狭窄。
如肛裂引起内括约肌痉挛,长期使用泻药引起的肛门直肠反射消失,或内括约肌痉挛等。肛裂反复感染刺激内括约肌表层形成纤维环,影响括约肌收缩,使局部血运不畅通,以致缺血。裂口难以愈合,时间久者,可致纤维环增生,以致肛门狭窄。
主要是激光烧灼正常组织较多,引起瘢痕挛缩。因此,激光在肛肠病的治疗中,适应症的选择非常重要。
外用腐蚀性药物,注射硬化、坏死剂治疗后感染、坏死,均可引起狭窄。注射后局部纤维蛋白凝固,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形成瘢痕组织后,出现瘢痕性肛门狭窄。
痔切除术后,局部硬化剂注射后,扩肛不当的肛门裂伤,其他肛门检查损伤等均可造成愈合后瘢痕性狭窄。
肛门部炎症痊愈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也可造成肛门狭窄。
肛门周围脓肿、肛瘘、溃疡、梅毒、淋病、淋巴肉芽肿等局部炎症侵犯肛门和肛管,使纤维组织增生,致瘢痕挛缩,生成狭窄环。
肛门肛管部肿瘤,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平滑肌瘤等肿瘤,堵塞肛门肛管,引起狭窄。
滥用泻药导致大便长期呈软便形态。软便易导致肛门慢性炎症产生,进而造成狭窄。
肛门狭窄发病率约2.9%,较为常见。手术后患者发生率为1.5%~4.0%,占肛门狭窄病例中90.0%。
炎症患者炎症痊愈以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以造成肛门狭窄。
肿瘤压迫或者病灶转移可能会造成肛门狭窄。
经常腹泻可能会刺激肛管或者肛门部位产生狭窄。
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可能会刺激肛门收缩导致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排便困难、肛门出血、疼痛、瘙痒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症状反复出现,可引发皮炎、感染等并发症。
肛门狭窄且缺乏弹性,大便排出困难,多呈细条状。
由于肛门狭窄,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肛管皮肤破裂出血。
肛门破裂引起疼痛感。
肛门破裂引发炎症,引起肛门瘙痒。
肛门狭窄,纤维化,瘢痕形成,使肛门失去弹性,收缩功能减退,少量粪便漏出。
大便排出不畅,堵塞肠道,引起腹胀。
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
肛门分泌物刺激及因瘙痒抓挠皮肤破损,肛门局部易产生皮炎。
肛门附近的肠道细菌,易通过肛门破损处,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引发感染。
出现排便困难、排便出血、大便不成形时,要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去不同科室就诊。医生询问病情时,如实准确回答。医生可通过视诊和触诊,诊断疾病。临床需要与肛裂引起的肛门括约肌痉挛、老年性肛门梳硬结、肛管直肠癌鉴别。
当患者出现排便困难、排便疼痛、出血、大便呈细条状、腹胀持续不缓解、大便失禁、漏粪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
腹胀持续者,可去普通外科就诊。
出现排便困难、排便疼痛、出血、大便失禁等症状时,可去肛肠外科就诊。
目前是否有排便困难、疼痛、出血症状?出现症状前有没有什么诱因?
肛门疼痛持续时间、性质?
大便形状?是否有漏粪情况?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是否患过消化道疾病等?
是否患过痔疮?近年来是否长期服用泻药?
既往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通过视诊肛管和肛门周围皮肤,还有直肠指检,即可确诊肛门狭窄。
将压力测定装置放入患者直肠内,令肛门收缩与放松。检查肛门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与协调情况,有利于全面、细致、客观地了解病情。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判断为本病:
患者有肛门炎症史、肛门手术史、注射治疗史、用腐蚀药物史或先天性肛门狭窄。
视检可见肛门部有粪便或分泌物、浅裂口、炎症反应等。
指检可见肛门或肛管狭小,手指难以通过,可触摸到坚硬环状狭窄的纤维带或管状狭窄。
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排便困难、无便意、大便干燥,直肠部有坠胀感。其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长期忽视便意、长期便秘有关。
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排便困难,排便后肛门多有疼痛和不适,或自觉排便不尽。病因多为先天性肛门畸形、肛门肛管炎症、局部损伤、肿瘤等因素。
多发于35~50岁人群,临床表现为直肠黏膜上或肛门皮肤上有无痛凸起硬结。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数,但无粪便排出或便秘,有肛门不适或下坠感,大便带血。病因常为良性肿瘤恶变、息肉、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等。
见于多产中老年妇女,直肠指诊可触及肛管上方、直肠前壁有突向阴道的凹陷或薄弱区,重度直肠前突可用手指将阴道后璧推至阴道外口。排便造影检查可见直肠前壁向前突出,严重者可呈下垂的袋状。
本病治疗周期一般较短,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和挂线法,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来决定治疗手段。
适用于轻度狭窄,尤其是低位肛管狭窄患者:
鼓励患者食用粗纤维食物,促进排便。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用手指或器械扩张肛门,食指按压肛内四周进行扩肛,隔日1次,连续2周,效果良好。
肿瘤占位引起的肛门狭窄,采用针对恶性肿瘤的方案进行治疗。
使用开塞露等大便软化剂,软化大便,促进大便排出。轻度肛裂造成的肛门狭窄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涂抹红霉素药膏进行治疗。
适用于轻度至中度范围较小的肛门直肠狭窄。
切除或切开纤维性瘢痕,创造一个健康组织边缘,转移健康的直肠黏膜或肛周皮肤覆盖缺损。将皮瓣全层间断缝合于直肠黏膜和肛门括约肌上,对于极其严重的狭窄,效果极好。
由于瘢痕组织范围广且深,甚至涉及到肛门内括约肌。此时,可选择内括约肌切开术,同时施行皮瓣移植术。
适用于轻度肛门狭窄。于肛门狭窄处设计“Z”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形成内外两个三角瓣,互相易位、然后间断缝合。必要时可于对侧再做一“Z”成形术。
适用于肛管轻度狭窄。局部麻醉。在肛管后方正中线,切开瘢痕,切开肛门梳硬结,使肛管松弛。并向外延长切口,以便引流参阅肛门梳硬结切开术,然后扩张。
是传统的中医外科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利用挂线的缓慢勒割作用,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发生缺血性坏死。缓慢切开,断端肌肉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固定,防止肛门失禁。
轻度的肛门狭窄可采用中药或花椒盐水洗浴,可促进血液循环和瘢痕吸收。
轻度肛门狭窄治愈率高,在1~2个月内基本治愈。对于肿瘤占位所导致的狭窄,预后较差。术后若清洁卫生不到位,或肛门狭窄复发,则容易引发移植皮瓣坏死、尿路感染等后遗症。
肛门狭窄患者积极治疗,能治愈。
肛门狭窄患者积极治疗后,一般不影响寿命。
发生率较低,多由于治疗后饮食、生活习惯差,调整饮食后一般不复发。
发生细菌感染,须立即做抗炎治疗。感染消除后,再次进行皮瓣移植。
术后伤口易发生感染,细菌侵袭尿路上皮细胞,引发尿路感染。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肛门狭窄伴肛门收缩功能减弱,即可出现大便失禁症状。
治疗后一年内应每1~2周到医院进行扩肛,以适当延长复查时间。若再次出现大便排出困难、疼痛出血等症状,需及时再次就医。发现吻合口有狭窄趋势,立即予以指扩或肛门镜扩张。复诊时,携带个人病历和检查报告单等。
目前对于肛门狭窄的患者的饮食护理,针对性饮食原则为多喝水,适当补充膳食纤维,以软化大便,减轻患者排便时痛感。还要多食绿色蔬菜,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之品,每日可适当食用润肠通便的食物,如蜂蜜水、红薯、燕麦。除此之外,肛门狭窄术后,在肛门排气之前避免进食,或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流质饮食。
患者应克服肛门疾病讳疾忌医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保持大便成形,且质地不宜太硬。
成形的大便在排出时,也有扩肛的作用。
肛门附近皮肤要清洁、干燥,以免过于潮湿,进而引起皮炎,甚至感染。
术后2天,家属严密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
术后第2天起,患者需要中药坐浴。通过药物热力作用,改善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解毒止血,改善术后症状。
术后第3天嘱予肛门微波治疗,将微波集中照射到病变组织部位,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伤口部位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和水肿吸收,以缓解疼痛。
术后3~5天行扩肛术,用手指扩肛或用肛门镜、扩肛器进行扩肛。根据肛管直径,选择适宜的器械。遵循由小到大的原则进行扩肛,每次扩肛10~15 分钟,开始每周1~2次。3~5天后,每周扩3~4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步延长,直至狭窄解除。食指能顺利通过肛管和直肠下端,排便通畅为止。
家属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患者熟悉使用VAS疼痛评分。患者还要掌握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以缓解疼痛感。
对于肛门处的疾病,有些患者羞于启齿、讳疾忌医。患者需要克服此种心态,及时就医,克服对肛门指检、扩肛的恐惧心理,正确面对。
肛门狭窄常发生于20~40岁青壮年,多为手术操作不当所致。故肛门部手术后的预防十分重要,术后要注意清洁创面,多活动,定时排便等。
20~40岁青壮年要注意定期体检,日常生活中注意排便规律。
肛门部手术损伤和炎症时,要防止肛门狭窄。如痔疮手术或肛瘘手术时,要适当保留皮肤和黏膜。术后要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感染,避免肛门狭窄。
避免久坐少动,日常注意多活动。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避免滥用泻药,使用不当可导致便秘、肛门狭窄,甚至更严重的症状。
4965点赞
[1]贾兰斯,李俊姣,范学顺.肛门狭窄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05):308-310.
[2]李华山,马树梅,王晓锋.中医挂线治疗直肠狭窄1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4):3928-3931.
[3]张思翀,梅芳,吴诗诚.1例肛门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08):167-169.
[4]祝颂,白克运,李长阳主编.肛肠疾病诊治指南了解人体“出口”的秘密[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9:20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