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减性心脏病全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其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而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使心脏增大,而造成的一系列心脏病表现。患者常表现为怕冷、乏力、记忆力减退、厌食等,常需积极进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而导致甲减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根据目前的临床分类,大致可以有3类甲减,原发性甲减或甲状腺性甲减,约占90%~95%,继发性甲减与三发性甲减。
患者甲状腺素合成或分泌不足,使机体各器官和组织代谢率降低,导致水钠潴留,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局部淋巴回流减慢,以及因局部黏液性水肿而有嗜水性黏多糖和黏蛋白堆积,造成心肌水肿和浆膜腔积液,其中以心包积液最为重要。
甲减时,甲状腺激素不足,心肌许多酶活性受抑制。另外,甲减导致心肌变力、变速作用减弱,心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降低或心肌儿茶酚胺受体减少,致使心肌发生非特异性心肌病变,心脏扩大呈球状,促使甲减性心脏病的发生。
甲减时脂肪代谢发生变化,甲减时延长至150天,此可能是本症中血胆固醇增高的原因,也是促使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甲减患者中有少部分人血压升高,而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
甲减时心肌对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下降,加之组织耗氧量减少及代谢率降低,心动过缓多见,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另外,甲减可引起Q-T间期延长,严重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如扭转型室速,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甲减纠正后,Q-T间期可恢复正常。
甲减性心脏病见于各年龄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升高,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所以以中年女性多见。根据我国2010年甲状腺疾病患病率筛查,甲减的患病率为17.8%。
经过治疗后甲减仍未得到控制的患者。
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有相关危险因素存在的患者。
接受甲状腺手术或者是碘-131治疗的患者。
通常情况下,甲减性心脏病的患者会出现畏寒怕冷、反应迟钝、少言寡语、皮肤粗糙无光泽、面部或者下肢浮肿、毛发枯黄、食欲不振等症状表现。
活动能力下降,迟钝、抑郁、少言寡语、胃寒少汗,体温低于正常,声音嘶哑、耳聋和味觉减退,食欲减退而体重不减或增加。
甲减性心脏病的患者皮肤一般比较苍白、粗糙、没有光泽,面部还会伴有浮肿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智力减退、喜热怕冷、行为懒散、反应迟钝、少言寡语等较为突出的精神表现。
主要表现为肌软弱无力,也可有暂性肌强直、痉挛、疼痛等,偶见重症肌无力。肌强直和肌痛常见,肌肉收缩后弛缓延迟,握拳后松开缓慢。骨代谢减低,骨形成和吸收均降低,骨密度增加,黏液性水肿患者可伴有关节病变,偶有关节腔积液。
患者会出现胸闷、容易疲劳、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关节疼痛等,同时会诱发心包积液,产生继发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
患者常舌肥大,胃肠动力降低致食欲减退、厌食、腹胀,便秘,严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或黏液水肿性巨结肠。由于胃酸缺乏或维生素B吸收不良,可致缺铁性贫血或恶性贫血。
发生甲减时,由于血清T4不足,心肌细胞间质黏蛋白沉积及心肌环化酶减少,使心肌细胞黏液性水肿,肌原纤维变性坏死导致心肌代谢减低,心脏收缩力减弱和心排血量降低,同时也可引起心脏增大。
由于全身水钠潴留,心包毛细血管黏多糖沉积,导致渗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漏至腔隙及淋巴引流不畅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女性多见,心率不快。
甲减性心脏病的患者一旦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全身乏力、颜面或者下肢水肿,或者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出现了胸痛、气促等症状的时候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畏寒怕冷、行为懒散、反应迟钝等比较突出的病症时,建议及时就医。
出现面部或者下肢浮肿的现象时,要及时就医。
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或心内科就诊。
是否有畏寒怕冷、身体浮肿、脱发的症状出现?
是否有食欲下降或者便秘、腹胀等不适出现?
是否有胸闷、呼吸困难、关节疼痛等症状出现?
是否有甲状腺病史、甲状腺手术或者碘-131治疗的病史?
最近有用过什么药吗?
甲减性心脏病患者一般胸片检查可见心界向双侧扩大。
可表现出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颤,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T波低平,T波倒置,QRS波低电压。
可见心脏扩大和心包积液。可有单独左室扩大或左房扩大,也可有左房左室同时扩大,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升主动脉扩张。心包积液中多数为中等量积液。
一般会检查血清FT3、FT4水平,甲减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呈下降状态。
甲减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可见白细胞升高、蛋白升高。
符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标准。
出现心脏增大、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表现和心电图异常。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有效后,心脏的改变相应改善甚至恢复。
除外其他原因的心脏病。
老年人甲减起病缓慢表现不典型,其心血管系统的改变酷似老年性冠心病,易误诊。根据患者存在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及心电图为QRS低电压而心率不快等表现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甲减性心脏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主要以甲状腺功能检查为鉴别手段,当甲减症状不典型时容易误诊,提高对甲减的认识至关重要。
此病积液中含胆固醇及蛋白质较高,而细胞数较少,积液常常密度较高,有时X线下难以与心脏扩大相鉴别,而超声心动图有重要意义,可以进行鉴别。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要点以补充甲状腺激素为主,另外对于已出现的心脏疾病相关症状应该予以对症治疗,必要时要给予强心治疗。
如果是永久性甲减的患者需要进行终身替代治疗。该治疗的目的是可以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改善心肌代谢障碍。临床常使用以下药物:
为国内最常用的制剂,适宜从最小剂量开始,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多汗和兴奋等现象,宜减量或暂停,待上述症状消失后,再行调节。
该药物作用长而稳定,尤其适合于慢性病。
常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应用的制剂主要有三种,甲状腺片、L-甲状腺素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治疗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如同时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迅速而较大剂量的治疗可使代谢率骤增,从而激发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引起心肌梗塞。
甲状腺片较常用,每天应用,之后每两周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替代剂量。替代剂量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而不同。
L-甲状腺素钠,每天应用,之后每两周增加剂量,直至最终替代剂量。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作用快,作用消失亦快,常规治疗不宜作为首选药物。但伴有其他病因的心脏病患者最好选用此药,作用迅速,且一且停药,对代谢的影响迅速消失。
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心绞痛或心律紊乱应立即减少剂量,并同时使用心得安,以抑制甲状腺激索对心脏交感神经作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这些患者的激素替代疗法,不要求将甲状腺机能提到正常水平。
可用硝酸甘油及其长效制剂对症治疗。因为用甲状腺素替代疗法可加重心绞痛,而治疗心绞痛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又可引起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
可在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同时加用洋地黄制剂。
因临床症状不多明显,极少发生心包填塞症状,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大多数能吸收消退,一般不需穿刺抽液。
开始治疗阶段慎用降压药,只有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如果血压还升高的患者,才可以考虑使用降压药治疗。
甲减性心脏病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但是如果是老年甲减性心脏病,往往会直接影响甲状腺激素应用,反而对于预后不利。
甲减性心脏病患者一般都能够治愈。
甲减性心脏病经有效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甲减性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个体化的原则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心电图、心功能等,防止发生心力衰竭与冠心病加重的可能,防止用药过量引起甲亢性心脏病。
甲减性心脏病患者在饮食方面注意要以高热量、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忌食含有酒精、高脂肪、含盐量较高的食物。
甲减性心脏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规避含酒精的食物,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同时要注意忌食过咸的食物:
腊肉、料酒、麻椒等都是不建议吃的食物,因为腊肉中含有大量的食盐,容易加重心血管的损伤程度。
料酒中含有一定的酒精,可兴奋交感神经,也会增加心脏负担。
宜多食海带、紫菜等含碘量高以及银耳、香菇、蛋类、羊肉、牛奶等食物。
甲减性心脏病的高危人群日常护理要注意尽量避免甲减的发生,注意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甲状腺功能,注意观察有无怕冷、皮肤粗糙、体重增加等甲减的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心脏病的发生。
遵医嘱用药,避免发生心力衰竭、冠心病等,防止用药过量引起甲亢性心脏病。
视患者体质适当做运动,运动量以运动后不产生无力、疲乏、心悸感为宜,不适合做剧烈运动。
临床对于甲减性心脏病患者要注意密切观察精神意识和水肿情况,例如精神逐渐好转,意识由嗜睡转为清醒,水肿逐渐消退提示病情好转,反之则说明病情恶化。另外,还要注意随时关注患者的伴随症状。
对于甲减性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和科普,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甲减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务必注意每半年到一年进行甲状腺功能的复查,防止发生心力衰竭与冠心病加重的可能,防止用药过量引起甲亢性心脏病。
甲减性心脏病的预防要注重三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要做好对于不同发病原因的预防,二级预防要做到及时诊断和定期复查,三级预防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
长期服药的甲亢患者,接受了甲状腺手术或碘-131治疗后的患者,建议间隔3个月到半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测定。
生活要有规律,低盐、低脂饮食,不进食高脂肪食物,清淡饮食很重要,多进食高钾食物,如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多进食高钙食物,控制体重。
避免劳累和熬夜,避免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明确诊断为甲减的患者,要及时行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预防心脏病发生。
4053点赞
[1]母义明,陈璐璐等.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疗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02):167-180.
[2]莫朝晖,廖二元.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57-1972.
[3]葛均波,徐永建,王辰主编.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689-691
[4]廖艳军.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病例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8.
[5]陈作强,张玉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0):3741-3743.
[6]代轶楠,向楠.原发性甲减影响冠心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8):74-76.
[7]刘新民,边耦,李春辉,王海林,邵晓东,李晓秋.心内科速查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7.246.
[8]张开滋,田野,肖传实,葛均波,郭航远,王江,程晓曙,杨波主编;陈灏珠,杨宝峰,祝善俊,徐成斌主审.临床心力衰竭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0.1181.
[9]王瑛等主编.现代老年内科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4.36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