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量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出现肾脏损伤,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非甾体抗炎药物抑制环氧化酶,导致前列腺素合成障碍,损伤肾脏,包括肾毒性损伤、缺血性损伤、免疫性损伤。发生本病时首先应停止使用该类药物,包括停止局部使用该类药物。止痛药肾病的病程取决于发生临床表现时肾脏受损的严重程度和药物治疗是否继续,如继续用药肾功能恶化可持续进展。本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比较难发现。
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等疾病而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者镇痛剂所致镇痛剂成瘾,当服用镇痛剂或非甾体抗炎药数年或者数十年,累积量超过1kg时即可患病。此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的人群。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吡唑酮类(如安乃近)、苯胺类(如扑热息痛)、其他有机酸类(如吲哚美辛)等,其中包括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和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环氧化酶(COX)包括COX-1和COX-2,其中COX-2在病理状态下受炎性刺激物等促炎介质诱导后,呈表达增高趋势,可能通过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和增强炎症反应而导致肾脏损害。
连续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之前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之后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增加肾功能损害,可能诱发本病。
多见于40~60岁神经质女性,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数与镇痛剂肾病的发病率相关,多年使用镇痛剂的人数与肾脏疾病的发生率相关。
由于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或者大量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者。
如小儿、原有肾脏病或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肝硬化腹水患者等。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肾功能损伤,常表现为迅速发生少尿性或者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没有症状,肾脏病变仅在实验室常规检查时才发现,可并发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等疾病。
多数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转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要表现,即蛋白尿、血尿,包括小管浓缩及酸化功能缺陷和失钠。
肾小管的潴钠功能和酸化功能降低,可出现肌肉痉挛、肌无力。
由于髓质抗高血压物质丢失,肾素-血管紧张素及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引起血压升高。
这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的特点,是坏死的乳头组织脱落或结石排出所致。
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病程长,因此尿毒症为常见并发症。
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肾灌注进一步减少,肾髓质和乳头缺血,即易产生肾乳头坏死。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导致肾衰竭后,不能增加远端肾小管钾的分泌时使血钾升高,发生高钾血症。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可无临床症状,肾脏病变仅在实验室常规检查时才发现。如出现夜尿明显增多或者突发血尿等症状时,应积极去医院的肾内科就诊,并做尿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并与反流性肾病等疾病相鉴别。
夜尿明显增多或者突发血尿、酱油色尿时,应及时就诊。
全身乏力、水肿、血压升高伴心慌,应及时就诊。
如出现尿道刺激征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应及时就诊。
建议患者肾内科就诊。
是否服用非甾过体抗炎药物?
服用非甾过体抗炎药物多长时间?
现在有什么症状?(例如血尿、蛋白尿、全身乏力)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既往有什么基础疾病?
目前尿量如何?
可以观察是否存在脓尿、血尿、蛋白尿等。
主要观察渗透压、肌酐、尿素、尿钠等指标确定目前肾功能的情况。
包括X线、B超、CT,可以监测肾脏的形态改变,可用于排除其他肾脏疾病。
此为诊断金标准,可明确肾脏病理变化,肾脏损伤部位和程度,可用于评估疾病预后。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静脉肾盂造影及其他检查可做出本病诊断。本病仔细询问病史常有慢性头痛或腰背痛而使用止痛药的病史,同样还有其他主诉,如疲倦不适或由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止痛药肾病的肾脏表现是非特异性的,在仔细询问病史的同时,如临床上出现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高血压、贫血、腰痛或血尿,尿液分析正常或有无菌性脓尿、血尿、蛋白尿,临床表现可为轻度蛋白尿,也可为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可超过3.5g/d;CT扫描或静脉肾盂造影可见患者出现部分和全部的肾乳头坏死、肾脏缩小、肾盏变钝等与慢性肾盂肾炎相似的改变,既可考虑本病诊断。
反流性肾病由许多原因引起的尿液由膀胱向输尿管甚至肾盂逆流,并造成上行性尿路感染的综合征。以肾表面不规则粗大瘢痕,受累肾盏杵状肥大和扩张变形,受累皮质萎缩,膀胱输尿管反流为特征。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红细胞、脓尿、亦可出现血尿,根据血常规检查是否有白细胞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可鉴别两者。
如无尿路梗阻,成人慢性问质性肾炎的静脉肾盂造影可无异常,这一点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有较大区别。如有较明显的尿路梗阻时,则可有肾盂积液,伴有肾盏扩张和变钝,并可发现双侧肾脏大小不等的肾图、核素肾扫描或B超显象,可显示双侧肾脏病变不相等。
肾结核除髓质钙化外,有明显的尿急、尿频、尿痛,结核菌素实验可阳性,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结核菌素试验一般为阴性。
目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最主要的治疗就是停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大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病情可好转。如出现钠水潴留或代谢性酸中毒等时,应采取对症治疗。若肾脏功能出现严重损伤时,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必要时需要肾脏移植手术。
发现后应立即停药,增加药物排泄。
一旦明确由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肾损害,应立即停药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每天给予泼尼松口服。在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肾功能衰竭持续1~2周的患者应考虑一个疗程的泼尼松(强的松)治疗。
可口服碳酸氢钠纠正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可静脉输入。
一般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6~8g/d,其他严重合并症时摄入量要求更严格,同时注意血钾。
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等)、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缬沙坦等)、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等)等均可应用与本病引起的高血压治疗。
当患者肾脏功能出现严重损失时,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必要时需要进行肾移植手术。肾移植通常指同种异体肾移植,将健康人的肾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功能的患者,通常一个肾脏可以支持正常的代谢需求。
对终末期肾衰剂急性肾衰需要及时血液透析。
出现尿路梗阻时,应及时去除梗阻。根据原因采取超声波碎石或者外科手术。
保持一定尿量,应保证患者补液量,尿量维持在2000ml/d以上,从而使药物排泄增加。
预防和治疗感染,避免加重肾损伤,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选用低毒或者无毒性抗生素。
在肾功能减退前及时施治,预后较好。如果肾功能严重下降或者出现心血管症状等情况时,可能预后不好,此时需结合肾活组织检查来提示预后情况。大部分人停药后,病情可好转,如果转为慢性肾功能疾病,需要终生透析或者肾移植手术,患者应每1~2月复查一次。
在肾功能减退前,及时施治可治愈。若肾功能严重下降时,可能会转化为慢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不可治愈。
一部分患者停药后,症状缓解治愈,此时生存与疾病没有关系。一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肾脏损伤,可能需要终生透析治疗。若进行肾移植,其生存期可能会延长,与手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关系。
可能转化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可能出现尿毒症,需要终生透析或者进行肾移植。
患者应每1~2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尿常规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患者若肾功能异常需要限制蛋白,采用低蛋白饮食治疗。在出现水钠潴留时,需要限制钠摄入量,少吃腌制食品。
如有高血压、浮肿、心功能不好的人宜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2~3g。忌用含钠离子的食物,如咸菜、咸蛋、腌肉、海产品、咸面包、挂面等。
肾功能异常者需限制蛋白饮食,肾功能正常者以进食高营养价值蛋白(优质蛋白)为主的饮食方法,优质蛋白占50%以上,主要适用于肾功能正常的肾脏病人。按照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其中的营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相对比例。
如果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患者治愈,日常生活可以恢复正常。如果患者病情转变慢性肾功能不全,日常护理就比较重要,此时需要注意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任何不适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对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家属注意予其加强营养。
对肾功能异常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肾移植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家属应帮忙监测患者服用抗排异药物后的反应。
慎重服用镇痛剂或者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其他对肾脏有损伤的药物或者选择可替换的药物,避免长期服用。
对于进行肾移植的患者,需注意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情况。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性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于存在风险因素,应该进行改变用药量或者替代治疗,定期检查。
对于长时间需要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肾脏功能,包括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时,应该慎重选择非甾体抗炎药。对某些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如小儿、原有肾脏病或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高血压、肝硬化腹水患者也应慎重选择非甾体抗炎药。
对于长时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应注意药物服用剂量,并定期对肝肾功能进行检查。
避免复合多种非甾体抗炎药物。
4267点赞
[1]朱虹.老年肾脏病临床特点与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1-312.
[2]张金锋.临床肾脏病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35.
[3]徐金升,白亚玲,张俊霞.肾内科主治医师800问[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3:2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