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无虹膜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PAX6基因突变引起。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后代有50%的可能患病。患者主要特征为先天性虹膜发育不良或正常虹膜的缺如,还可伴有多种眼疾,如角膜浑浊、小角膜、晶状体脱位、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发育不良、斜视、眼球震颤等。虹膜缺损程度不同,故临床表现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全眼球。患者可以通过产前诊断和PGD技术生育健康后代。
先天性无虹膜属于发育性疾病,大多数病例都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少部分为散发病例,属于隐性遗传病。而且还有可能伴发角膜浑浊、白内障等。
从临床表现看,更多的证据支持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发育障碍,从而导致患者眼部的多种结构发育异常。
环境因素作为致畸因子亦应重视。外胚层学说认为,在妊娠12~14周时,神经外胚层发育障碍,致视杯缘不发育,导致虹膜不发育及其他外胚层缺陷,如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瞳孔肌缺如等。中胚层学说则认为,胚胎第2个月时中胚层发育障碍,晶状体血管膜的晶状体囊-瞳孔血管未萎缩而残留阻碍视杯缘的生长,中胚层向前延伸长入外胚层与视杯缘时,表现为前房周边的一条窄带,阻滞外胚层向前生长,结果均导致虹膜发育不良。但此学说不能解释其他神经外胚层发育异常。
先天性无虹膜是由于11号染色体上PAX6基因突变引起。该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的后代有50%的可能患病。少部分为散发病例,属于隐性遗传病。
先天性无虹膜是一种少见的先天异常,多为双眼发病,其发病率为1:64000~1:96000。
病变不仅涉及虹膜,还包括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及视神经。尽管虹膜发育不良是最明显的特征,却不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视功能的损害通常是由角膜混浊、白内障、青光眼、黄斑及视神经发育不良所致。
研究表明,无虹膜患者中约95%有眼球震颤,86%伴黄斑中也凹发育不良,6%~75%并发青光眼,50%~85%并发白内障,20%因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导致角膜病变。其中,中心凹发育不良、青光眼及角膜病变为导致无虹膜患者视力低下的最主要因素。遗传方式方面,约70%的无化膜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约占30%。
由于本疾病属于显性遗传病,所以拥有家族史的新生儿好发该疾病。
先天性无虹膜眼的虹膜根部常有宽窄程度不同的残余虹膜,还可以伴有多种眼疾。由于虹膜缺损程度不同,故临床表现不一,但都有畏光、皱眉及眯眼、视力减退等表现。
眼睛不能耐受光线的刺激,常伴皱眉、眯眼、眼睑痉挛流泪等情况,这由于虹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裂闭合不完全所导致的。
先天性无虹膜患者视力差并可能进行性减退,这与虹膜缺如、黄斑中心发育不良、角膜混浊、白内障、青光眼及屈光不正等有关。
是一种不自主、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由眼睛的病理变化和眼底的异常引起。
无虹膜患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645um,比正常人的中央角膜厚度高出大约100μm,有较多患者早期就有周边角膜血管翳及角膜混浊,随年龄增长逐渐进展至角膜中央部。偶有小角膜,角膜硬化症及角膜与晶状体粘连的情况。
50%~80%的患者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出生时就可存在轻度前、后囊膜混浊,随着年龄的增长进一步发展为皮质性,囊膜下或板层混浊,对视力的影响较大。由于悬韧带发育不全,比较薄弱,故晶状体脱位也很常见。
无虹膜患者并发青光眼的有50%~75%,青光眼的发生与房角的状态有关。没有青光眼的患眼,房角镜检查可见虹膜的残端保持着虹膜正常的平面,根部的虹膜未与小梁粘连,"瞳孔缘"无外翻。当伴有青光眼时,残留的虹膜则逐渐向前覆盖到小梁网,一旦功能小梁被阻挡,眼压就会逐渐升高。青光眼的严重程度与房角粘连情况有联系。
有25%~33%先天性散发无虹膜患者在3岁前发生无虹膜Wilms瘤综合征,并有智力迟钝、泌尿生殖系异常或颅面部畸形、低耳位等。该综合征与一般的无虹膜相比发育障碍较重,并伴有其他系统的先天异常,而且家族性者罕见。
PAX6基因除了参与胚胎眼球的发育外,对中枢神经系统、胰腺﹑鼻等多器官的发育都至关重要,故其突变可引起多种眼外表现,如大脑发育畸形小脑性共济失调,嗅觉异常、糖耐量下降、畸形足、多趾,牙齿发育不全等。
先天性无虹膜的就医原则就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先天性无虹膜只有通过检查之后才可以确认。过简单的裂隙灯检查就可以确诊,诊断上面并没有难度,但是治疗上无特殊治疗,无法彻底治愈,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果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很少睁眼,有时候眯着像是怕光一样,不停的会流眼泪,喜欢用手去揉,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大部分患儿到眼科就诊。
孩子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畸形?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出现畏光、皱眉及眯眼等情况多久了?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是否有其他病史?
辨别先天性无虹膜患者属于哪种遗传类型。
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差清楚任何眼部的异常和(或)低视力,还有牙异常、脐突出、泌尿生殖系统异常,包括Wilms瘤或智力迟滞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判定患者的病情有所帮助。
包括牙列、脐、泌尿生殖系统(包括MRI检查)及中枢神经系统(包括MRI检查)等,全面诊断患者的病情情况。
检测是否存在虹膜睫状区异常和中央凹无血管区异常的病变。
根据患者的家族遗传史,在合并眼部、全身异常及无虹膜的基础上,可以做出诊断。
虹膜缺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大多数都是患者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一些胚裂闭合不完全所导致的这些症状。这种疾病属于先天性眼球部分组织缺损的一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主要是由于虹膜在没有完全闭合之后所引起的一些视网膜或者是神经等症状。出现这种疾病之后也是需要定期的到医院进行观察,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先天性无虹膜的治疗主要包括带有色眼镜、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病容易并发青光眼等并发症,手术治疗的风险也是比较大的。最好带孩子去国内顶级医院面诊,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眼镜对视力并无增进,只能减轻眼球震颤,有晶状体异常者,可以矫正屈光不正。
如果先天性无虹膜并发青光眼,采用药物治疗相对更安全。如毛果芸香碱,可使睫状肌收缩使房水排出增加,也可以用拟交感神经药、β受体阻滞药及碳酸酐酶抑制药。但总体而言,药物治疗维持的时间有限,如果病情恶化,药物效果不佳,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曾用于早期青光眼的治疗,或作为试图制止房角进行性关闭的预防手段。在治疗先天性无虹膜方面具有一定危险性,有些患者要在合适的部位做切口有一定困难,手术器械必须进入前房,会损伤晶状体和悬韧带。
此类手术治疗先天性无虹膜也会有危险和失败,常需再次手术。
必须严格控制冷凝睫状体的范围,用3.5mm的冷凝头,温度为-90℃,过度的冷凝治疗能导致严重的葡萄膜炎、葡萄膜渗漏、玻璃体积血、长期低眼压,甚至发生眼球痨。
多数患者术后有合并症发生。因此,除非是双眼因角膜瘢痕、新生血管或角膜水肿,视力明显下降者,一般不予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如患者瞳孔中央部圆,一般无手术合并症,甚至可植入人工晶状体。相反,接近完全无虹膜者,术后合并症多见,涉及角膜和虹膜角膜角。
先天性无虹膜为与遗传有关的先天发育异常,目前临床上没有办法使未发育形成的虹膜再发育完成。所以,无法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只能缓解症状。
可以改善症状,不能完全治愈。
及时治疗后,不影响正常寿命。
出院后1个月复查,以后酌情在第3、第6和12个月复诊,并坚持长期每年复诊1~2次。
先天性无虹膜患者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保护视力的食物以及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可以保护眼睛,维持正常视力,防止眼睛干涩、疲劳,改善角膜疾病。
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绿豆等。
宜吃保护视力的食物,如西红柿、鸡肝等。
宜吃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等。
宜清淡饮食,注意膳食平衡。
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
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猪油、肥肉、羊油。
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蛋、咸鱼、咸鸭。
先天性无虹膜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合理膳食、加强营养,还要补充各种所需维生素,积极防治感染及并发症。
平时一定要保护眼睛,注意眼睛局部的卫生,不要太过疲劳。
畏光者可戴有色眼镜,有散光者可戴矫正眼镜。
饮食清淡、均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果出现眼球震颤加重、视力严重下降等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经药物治疗后,如病情并未好转,且有加重趋势,需及时到医院检查,考虑是否接受手术治疗。
先天性无虹膜的主要病因是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发育障碍,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若孩子有发育异常倾向,明确后应及时行人工流产,以避免疾病患儿出生。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优生率。
有先天性无虹膜家族病史的家庭,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预防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优生率。
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预防遗传患儿的出生,提高优生率。
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禁用烟酒,避免中毒、外伤及物理因素的影响。
4521点赞
[1]赵晓彬,晏晓明.先天性无虹膜的角膜病变[J].国际眼科纵览,2006
[2]贺林,马端,段涛主编,临床遗传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598.
[3]魏书珍,张秋业主编,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493.
[4]彭清华主编,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01,798.
[5]王成林,林贵主编,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断与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08,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