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在某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导致的肝脏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等,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和非酒精性)。目前日常生活中明确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保健品及药品超过1000种,占总药物及保健品的1/30,所以近年药物性肝损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一般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不影响自然寿命。
较为多见,可在用药后数日或数月出现。
是指发生急性肝损伤6个月后仍存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异常以及门静脉压力增高等相关症状。
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病因,包括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敏感反应,好发于长期、大量、重复用药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肝肾疾病患者。
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
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对药物特异质反应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也是造成药物性肝炎的主要病因。
不同个体对药物肝损伤的易患性通常取决于基因。若亲属发生某种药物相关的肝损伤,则此人发生同样药物毒性反应的概率是25%。
若患者在生活中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例如长期饮酒,这是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容易引发酒精性肝损伤和肝硬化,其可使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而且长期饮酒可以使肝脏谷胱甘肽储备减少,因此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工作者,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过量,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若患者自身就患有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就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中的20%~50%,暴发性肝衰竭的15%~30%,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损害只占全部药物性肝损害人群中的小部分。药物性肝损害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病(包括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发生率较高,由于临床表现不特异或较隐匿,常常不能被发现或不能被确诊。
长期、大量、重复用药患者。
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与患病概率较大、用药机会较多有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代谢的酶总活性低,肝脏血流量减少。
肝肾疾病患者。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肝细胞损害和肝内胆管胆汁淤积引起的疲乏、食欲不振、黄疸等,可伴有发热、皮疹、瘙痒等,停药后上述症状多在短期内消失。严重患者可以出现大片肝坏死,出现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性脑病、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厌油、黄疸、发热、大便颜色变浅,也可以出现不典型的肝脏外表现,如乏力、发热、瘙痒、皮疹等体征。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出现腹水、黄疸、肝大、门静脉高压等肝硬化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为黄疸加重导致。
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会引起大面积肝坏死,出现肝性脑病、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药物性肝损伤症状较轻者,如停药后症状消失,可以进一步观察。若患者用药后出现疲乏、食欲不振、皮疹、瘙痒、黄疸等消化道症状,建议立即停药观察。若症状重或停药后症状仍存在,需及时到院就诊。
长期服药患者出现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黄疸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停药后以上症状仍存在,建议立即就诊。
患者考虑去消化内科、肝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上腹部不适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厌油腻、食欲不振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巩膜黄染、小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症状)
既往有无药物服用史?服药前是否有以上表现?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病史?
肝细胞损伤型≥5;胆汁淤积型≤2;混合型比值介于2~5之间。
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分型,除外病毒性肝炎。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可以评估肝炎的病因、纤维化程度等。
主要目的为判断肝脏是否存在局限性病灶,肝血管病或脂肪肝。
排查肝脏内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检查是否存在胰、胆恶性肿瘤及胆道病变。
发病前1~4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患者出现黄疸、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血生化显示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比值不同程度升高,同时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炎或黄疸(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胆道结石、肝脏寄生虫病等),停药后肝功能指标有所改善。
患者既往肝炎病史,通过病原体检查可鉴别。
药物性肝损伤需要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损伤相鉴别,病原体检查可鉴别。
胆道结石可引起黄疸等症状,可通过血生化以及B超检查鉴别。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一般经过去除诱因、支持疗法、合并症的治疗等可以得到改善,患者在治疗1~3个月内可彻底恢复。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复肝功能异常,甚至进展为慢性肝损伤,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更有个别患者会由于急性药物性肝衰竭而出现生命危险。
明确诊断后应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补充蛋白及维生素,根据药物性质及时给予特异性解毒剂。
改善腹水、利尿、纠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
对乙酰氨基酚(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过量引起的肝炎可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丙戊酸钠所致的急性肝损害可给予维生素B6。
具有抗细胞损伤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可有效降低药物性肝炎所致的转氨酶升高。
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强肝脏解毒能力,稳定肝细胞膜,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是构成所有保护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肝细胞,促使其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参与体内多种生化代谢,在改善药物性肝损伤方面有明显疗效。
为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一种生理活性分子,有助于肝内胆汁淤积的治疗。
属于甘草类药物,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能改善肝脏血管微循环障碍,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可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能促进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主要用于利胆,短程给药,适用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害。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是如果严重者出现了肝衰竭,则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药物性肝损害的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及时停药后病情可迅速改善,肝细胞损害型患者常在治疗1~3个月内彻底恢复,但部分伴有黄疸的肝细胞损害患者死亡率比较高,超过10%。患者在治疗的第7~14天内进行复查,若指标恢复正常,可1~3个月复诊一次。
大部分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能治愈,部分伴有黄疸的肝细胞损害则可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死亡率超过10%。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如果出现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则病死率较高,患者寿命会受到明显影响。
药物性肝损伤治疗第7~14天复查血生化指标,各项指标转归后1~3个月内来医院复查。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饮食上需要注意多食用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避免大量食用过凉的食物,控制油腻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戒烟戒酒,酒精可加重肝细胞损伤。
禁忌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肝脏负担。
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可以加速机体恢复。
多进食优质蛋白饮食,如瘦肉、鱼肉、牛奶等。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因精神压力及工作压力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根据医嘱复诊,到医院做肝功能检查。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生活中注意增减衣物,防暑、防寒,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提高身体免疫力。
患者根据医嘱复诊做肝功能检查,评估肝功能的恢复情况。
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或疾病时,首先考虑原因,去除诱因,能通过饮食、生活规律调整解决的尽量不用药物解决。对治疗不确定时,一定要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能盲目自行用药治疗,特别是成分不明的各种中草药、化合物等。患者使用新药物时一定要定期检查肝功,监测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时间较长时或者使用某种新药,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注意观察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黏膜黄染及尿黄等症状,以便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炎,更要避免重型肝炎的发生。
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损坏的叠加作用。
4229点赞
[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八年制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77.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