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深部霉菌病。本病可为局限型,但多呈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脏、皮肤、淋巴结等多组织和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及早诊断和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
马尔尼菲青霉病根据感染途径及累及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及播散型,前者比较少见,是指病变仅仅局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后者较多见,一般为全身多处器官或组织受累,多出现于有免疫缺陷、免疫下降者。
马尔尼菲青霉病主要是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所致,该病原菌属真菌界,具有温度双相性生长特性,对人类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当个体免疫系统缺陷时,会在营养丰富的深部组织器官中生长繁殖,造成致命性损伤。
马尔尼菲青霉菌由呼吸道进入肺部,后经血流侵犯全身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脏、脾脏、骨髓、浅表淋巴结、扁桃体、皮肤等。其可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进一步造成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
免疫下降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均可诱发或是加重疾病。
据报道世界上首例患者是一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其脾脏化脓性结节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
1984年后病例增多,多见于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南部地区。
在AIDS患者及免疫障碍患者中很多见,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
本病多为散发感染,确切感染途径尚不清楚,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造成传播。
胸腺发育不良或萎缩、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免疫缺陷、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等。
马尔尼菲青霉病常隐匿发病,潜伏期难以估计,临床分为局限型感染与全身系统性感染。局限型感染的原发症状主要与入侵门户有关,如有呼吸道侵入,原发症状主要为肺部,类似肺结核。全身系统性感染起病较急,独立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表现为高热、体重下降、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皮疹及血液系统症状等。
发热,多为不规则发热,持续期间长,可高达39~40°C,畏寒。
体重减轻,全身系统性感染一般为多系统受累,消耗性较大,体重明显减轻。
呼吸系统症状最为常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
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稀便或脓血便,多见于儿童,尤其是AIDS儿童。
皮肤损害是播散型病例的常见体征,皮损常见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皮损种类多样,可出现丘疹、斑丘疹、结节、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痤疮样损害、毛囊炎及溃疡等。
血液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快。
呼吸系统受累多见,X线片可见肺部炎症改变,出现肺纹理增粗、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大片或多发小片状浸润性病变、单发或多发肺脓肿,可见液平面。开始表现为畏寒、高热、咳嗽、咳黏液痰或黏液脓痰。
该疾病进入血液系统后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出血倾向,主要特点为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或血肿。
马尔尼菲青霉病感染后可通过血循环向全身播散,此病发病较急、来势凶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者因不同症状就诊于各相关科室,根据病情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方可确诊。
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咯血、皮疹及肝大的,尤其有免疫缺陷或免疫下降的病人,还有东南亚等旅居史的个体,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咳嗽、腹泻、腹痛等症状去内科就诊。
当患者出现皮疹,如坏死性丘疹、结节、脓疱疮、溃疡等去皮肤科或感染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是否有以下症状?(发热、皮疹、乏力、腹泻、咯血、脓血便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近期有没有去东南亚或广东等地区旅游?
出现症状后是否检查、治疗过?
菌体主要位于巨噬细胞内,Grocott染色菌体呈桑葚状,菌体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形态较规则,少数腊肠细胞和包内横隔。
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敏感性比较高。一般根据双相性特点,即在25℃时为菌丝相,在37℃时为酵母型。在25℃培养时可产生红色可溶性色素和裂殖前形成横隔,在37℃时见圆形、椭圆形、酵母细胞,有的细胞有横隔等特点。
肺部及关节X线,还有肝、胆、脾、超声以及CT检查,可以了解胸部、腹部病变情况,判断是否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血常规、血沉等检查。已确诊马尔尼菲青霉感染,需行HIV抗体检测,必要时应反复检测,以免漏诊艾滋病。
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以及咳嗽、咯血、腹泻、脓血便、多样性皮疹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明显贫血、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快。
X线检查肺部浸润性炎症、肺脓肿、胸膜炎、溶骨性骨质损害。超声提示肝脾肿大,多发肝脓肿。
真菌镜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骨髓和淋巴结中培养率可达100%。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抗原。
分子生物学技术(PCR),从培养物中提取DNA即可用PCR技术鉴定。
临床症状、体征、组织病理酷似,极易误诊,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引起功能障碍。皮肤损害少见,脓肿不常见。马尔尼菲青霉在肺部不形成钙化病灶,真菌培养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
结核病主要是抗酸杆菌导致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没有典型结核结节,无干酪样坏死,特殊染色无抗酸杆菌。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药量足,疗程长,完全可以治愈。但由于发病隐匿,早期不为患者重视,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致使病情危重而威胁生命。
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氟胞嘧啶口服,易吸收、易耐药,与两性霉素B合用有协同作用,肾功不全者慎用。
唑类药物,如咪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等均有疗效。其中酮康唑、伊曲康唑被推荐作为治疗轻中度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首选药物。
免疫增强剂,感染PM患者多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治疗中、后期可以应用免疫增强剂以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马尔尼菲青霉菌为条件致病真菌,由于发病隐匿,早期不为患者重视,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致使病情危重而威胁生命。但如果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则预后较好。
本病早期经过积极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治愈。
发病较急、来势凶猛,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早期诊断、早期足疗程治疗可以治愈,合并免疫缺陷患者停药后病情易反复。
本病需长程使用抗真菌药,需每月监测基础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疗程约治疗6~12个月。
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建议采取多种维生素、高蛋白、高营养饮食,戒除烟、酒,忌食辛辣。
急性期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少量多餐。
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
戒烟酒,吸烟会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加重,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
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应严格按疗程用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安排运动量,增强体质,增进营养,避免交叉感染。
按医生指导用药,按时复诊,抗真菌药物易出现肝功损伤,转氨酶升高,表现为恶心等不良反应,注意与疾病进展鉴别。
在体力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作息规律。
合并HIV感染者,病情易反复,需定期复查。
有皮肤损伤者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
由于马尔尼菲青霉菌为条件致病菌,仅限于免疫功能低下时易于感染,积极治疗,提高免疫可以减少发生率,避免于该病流行地区旅行与居住。
对于免疫缺陷记免疫抑制剂使用者以及PSM多发地区旅居史者,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咳嗽、咯血、腹泻、特异性皮疹等要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对于确诊PM感染的患者要及时排查HIV,必要时多次复查。
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应避免到流行区旅游。
增强体质,避免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乱用。
存在艾滋病、慢性肾炎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
5500点赞
[1]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2
[2]朱学俊,王宝玺,孙建方,项蕾红.皮肤病学[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11.
[3]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