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为“ COVID-19”)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微,预后良好,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重症患者常合并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等脏器功能损伤,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本病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般表现为临床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影像学检查未见肺炎的特征性表现。
患者具有发热、呼吸道不适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肺炎表现。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
呼吸窘迫,呼吸频率≥30次/分;
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mmHg(1mmHg=0.133kPa),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进行校正: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进行校正×[大气压/760]。
出现气促,除发热或哭闹因素的影响;
静息状态下脉氧饱和度≤92%;
出现辅助呼吸,如呻吟、鼻翼煽动、三凹症、发绀、间歇性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等;
出现嗜睡、惊厥;
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症表现。
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出现休克;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重症监护室监护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的传染性比较强,对于普遍人群来说,均容易受到感染,但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人与人之间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飞沫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感染,该病毒极大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根据病毒基因序列对比,其自然界的宿主可能为蝙蝠,但具体传播媒介可能是野生动物。该病早期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间隔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进展期巨噬细胞系统反馈性增生,与淋巴细胞一起触发严重的免疫损伤。
2019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蔓延至世界多个国家。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传播能力强,是人类历史上继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之后的又一高致病性冠状病毒。
该病潜伏期一般14天左右,极少数人可能超过14天,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是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无特定好发人群,但免疫力较低人群或与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有密切接触更易患此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干咳、腹泻为主要表现,重型患者进展迅速,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患者持续发热,尤其是高热不退。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也有患者无发热表现,但出现干咳、胸闷、气促等不适。
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重症患者未及时治疗,可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从而引起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多器官衰竭。另外,患者体内免疫反应失调,同时还可出现出凝血功能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医时机很重要,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疫情区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高危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排查,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进行鉴别诊治。
有发热症状者需要及时就诊。
有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疫情区旅行或居住史者需立即就诊。
近期有前往发病密集场所或与确诊患者和相关诊治医护人员有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优先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少部分患者可优先就诊于感染科。
如果患者先出现咳嗽、气促等表现,可优先前往呼吸内科就诊,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可优先就诊于急诊科。
发热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从症状出现到现在多长时间?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是否到过疫区或高危地区?是否密切接触过新冠患者?
身边是否有人有类似症状?
主要针对肺部进行相应检查,如听诊呼吸音等。
尽快完善核酸检测、病原体免疫学检测、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肝脏酶学)、心肌酶谱、血气分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查。
乳酸为休克的重要指标。
动脉血氧气分析可预测呼吸衰竭的情况。
C-反应蛋白目的是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
肝肾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重要肝、肾器官的损害。
血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观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淋巴细胞减少为此类病毒感染早期的典型指标。
除了入院时完善胸部CT检查外,入院后3~5天内(具体复查时间视病情而定)复查肺部CT尤其重要,尤其是48小时肺部病灶进展大于50%时或病情加重者,通过肺部病灶的对比,可预测病情走向及评估治疗疗效。
采集咽拭子、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沁物标本,进行实时荧光RT-PCR,其结果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病原体基因测序提示与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沁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发病前14天内有疫区或高危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高危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具有上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两者都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且两者致病微生物不同,通过相关检查即可鉴别。
患者都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发热等,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病早期主要是以干咳为主,流感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增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之相反,一般不难鉴别。
间质性肺炎患者主要以咳嗽为主,且症状较轻,无流行病学史,通常经过病损、体征、影像学等检查即可鉴别。
目前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峻,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应强调早期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抗病毒治疗,动态监测炎症指标及影像学变化。此外,营养支持、心理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
普通型患者予以适当的氧疗(鼻导管吸氧3~5L/min),氧合指数小于300时,可予面罩吸氧,若患者不耐受时,可予经鼻高流量吸氧。
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并发症时,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如给予加大吸氧纯度、机械通气,必要时进行插管。对于并发肾衰竭的患者,需要辅助肾脏透析治疗。
结合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血常规检查结果,临床高度怀疑新冠肺炎病例,在核酸检测结果未回报时或咽拭子检测阴性时,也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或阿比多尔。根据观察,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副作用较大,尤其是肝功能损害(胆红素上升)及胃肠道反应(腹泻、腹胀、纳差、呕吐等),若出现上述情况,立即予停药、甘草酸制剂等护肝治疗,并更换为副作用较小的阿比多尔。
应根据影像学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适量地使用激素。应用指征如下:
达到重型、危重型诊断标准的患者应尽快使用;
高热不退伴胸闷、气促者;
影像学提示患者肺部病灶为多叶、多段且肺叶受累超过50%;
48h复查肺部CT提示病灶较前增多超过50%。
针对淋巴细胞绝对数≤1.0×10^9/L的患者,尽早予胸腺肽α-1注射增强免疫,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因此调节免疫力十分关键。
不建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若出现下述情况时可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患者出现咳痰增多,尤其是咳黄脓痰;
患者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体温持续升高不退,氧合指数持续恶化;
炎症指标进行性升高,如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
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其他考虑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病情加重。
酪酸梭菌、双歧分枝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以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减少细菌移位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的风险。甘草酸苷联合维生素C有抗氧自由基作用而保护心肌细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手术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为主,危重症者需要及时抢救。
每位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根据营养五阶梯治疗原则制定相应营养干预方案。
营养五阶梯治疗原则,首先选择营养教育,然后依次向上晋级选择口服营养补充、全肠内营养、部分肠外营养、全肠外营养。一般当下一阶梯不能满足60%目标能量需求3~5天时,应该选择上一阶梯。
患者热卡目标量为30~35kcal·kg-1·d-1,可正常进食患者应补充优质蛋白及多摄入水果蔬菜、多饮水,目标蛋白量为每天1.2~2.0g/kg。
若患者进食量未达目标量的60%,可加用整蛋白制剂进行口服营养补充,如肠内营养粉剂或肠内营养混悬液。
心理因素可影响患者免疫力,在诊治过程中积极鼓励患者,并请心理睡眠科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因焦虑而影响到日常作息的患者给予药物干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愈后仍需按时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症状轻者可以治愈,重症可能会出现肺纤维化,甚至危及生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少数患者会病情危急。
轻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重症可危及生命。
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后没有后遗症,但是重症的患者通常来说可能就会留有后遗症,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出现肺纤维化。
治愈出院后需一周后再次前往医院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每天要补充足够的能量、维生素、蛋白质,种类多样,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与救治。对于危重症型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可放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应用重力滴注或肠内营养输注泵泵入营养液,为患者补充所需能量。
能量要充足,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如250~400克,包括大米、面粉、杂粮等;保证充足蛋白质,主要摄入优质蛋白质类食物(每天150~200克),如瘦肉、鱼、虾、蛋、大豆等;通过多种烹调植物油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总脂肪供能比达到膳食总能量的25%~30%。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每天500克以上,水果每天200~350克,多选深色蔬果;保证充足饮水量,每天1500~2000ml,多次少量,主要饮白开水或淡茶水。饭前饭后进食菜汤、鱼汤、鸡汤等也是不错选择。
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食欲较差进食不足者、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以通过营养强化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适量补充蛋白质以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
重症型患者
少量多餐,每日6~7次利于吞咽和消化的流质食物,以蛋、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其制品、果汁、蔬菜汁、米粉等食材为主,注意补充足量优质蛋白质。病情逐渐缓解的过程中,可摄入半流质状态、易于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随病情好转逐步向普通膳食过渡。
如食物未能达到营养需求,可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肠内营养制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对于危重症型患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可放置鼻胃管或鼻空肠管,应用重力滴注或肠内营养输注泵泵入营养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传染性较高的疾病,规范性护理措施有利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患者出院后继续居家隔离14天,并复查核酸检测。
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佩戴好口罩,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居住,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注意个人卫生。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适当增加日照时间。
住院隔离者主要以密切观察身体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为主,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家人应保持与患者的远程沟通,有利于患者心情平稳,坚定对抗疾病的信心。
患者出院后,建议应继续隔离14天和进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应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和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所以做好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个人防护要做好,如佩戴口罩、经常洗手、避免人群聚集等。
一旦出现咳嗽、发热、腹泻、恶心等症状,需要尽早去医院做新冠核酸检测。
戴口罩外出是阻断飞沫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可以选择医用外科的口罩,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的疾病,在佩戴的时候方法需要正确将折面完全的展开,将自己的嘴巴、鼻子完全的包住,另外铁条也应该压紧鼻子。
要想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首先就应该经常性的洗手,在吃饭之前在外出回家之后又或者是抚摸动物之后,都必须要牢记洗手,应该使用流动的水洗手,并认真揉搓,时间不可以少于15秒。外出可携带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保持手部卫生。
保持居住和工作场所环境通风,多开窗,必要时可进行消毒处理。注意咳嗽或出现打喷嚏时,就应该使用纸巾遮掩,使用纸巾之后要尽快扔到垃圾桶中,也应该马上清洗双手。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不去疫情高风险地区,外出需要佩戴口罩,在外勤洗手。
4399点赞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J].传染病信息,2020,33(1):1-6,26.
[2]钟慧钰,赵珍珍,宋兴勃,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临床检测要点及经验[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5):523-526.
[3]邱峰,王慧君,张子康等.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2):164-167.
[4]徐凯进,蔡洪流,沈毅弘等.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疗浙江经验[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9(2):147-157.
[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01):61+9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