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性小汗腺癌是一种来自于小汗腺的黏液性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刺激、环境和感染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皮肤结节、疼痛,可导致感染、远处转移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预后一般。
黏液性小汗腺癌的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刺激、环境、感染和滥用药物有关,好发于老年人、长期接触毒性物质者等人群。此外,不良饮食和卫生习惯可能诱发黏液性小汗腺癌。
多见于细菌、病毒、真菌等导致的皮肤慢性感染,长期迁延不愈导致皮肤小汗腺细胞出现异型增生。
对于皮肤的长期摩擦刺激、搔抓等都能导致皮肤小汗腺细胞异型增生致病。
如长期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长期受到物理射线辐射,可导致皮肤小汗腺细胞恶变致病。
如服用黄曲霉素、亚硝胺等致癌物质。
长期食物变质、腌制、精加工等不健康食物,导致体内黄曲霉毒素和亚硝胺等致癌物质积累,可诱发黏液性小汗腺癌。
如饭前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更换衣物等,皮肤表面滋生大量细菌可能诱发黏液性小汗腺癌。
黏液性小汗腺癌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为0.001%~0.003%,好发于老年男性。
流行病学显示60~7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属于高发人群。
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属于病因之一,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黏液性小汗腺癌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结节、疼痛,肿瘤周围皮肤干燥,可有脱屑,破溃时可出血,感染和远处转移是常见的并发症。
肿瘤的直径一般为3cm左右,呈皮肤色或淡红色的结节,质地软,可呈海绵样,边界不清。好发于面部,眼睑周围发病率最高。
肿瘤周围皮肤在出汗时可有瘙痒和疼痛感,症状轻微。
肿瘤周围皮肤干燥,可有脱屑,破溃时可出血。
肿瘤破溃皮肤表面常合并感染,出现皮肤表面红肿、流脓,可伴有发热。
远处转移少见,但病程长者可转移到其他器官,出现相应部位不适。
当出现皮肤结节、疼痛的症状及时就诊皮肤科,行皮肤检查、血液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如确诊为该疾病,则立即就行手术治疗,注意与皮肤原位癌、角化棘皮瘤、盘状红斑狼疮相鉴别。
当出现皮肤结节、疼痛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肿瘤生长速度加快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肿瘤破溃出血合并感染发热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性病科、肿瘤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结节、疼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有长期接触毒物或射线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以前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肿物的位置、大小、颜色,触诊肿物的质地、边界、活动度,以及有无疼痛。
患者血液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合并细菌感染者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部分患者出现血沉加快。
间质有明显的黏液灶,彼此相互融合或由硬化的胶原隔开。黏液中悬浮着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细胞索或细胞巢。
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存在破溃的情况,是否流脓或者红肿,通过触诊观察患者身体部位是否存在结节,以及结节的位置和大小。
黏液性小汗腺癌的诊断需要依据以下几点:
皮肤结节、疼痛的典型症状。
病理学检查可见黏液性小汗腺癌的典型表现。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并与黏液性小汗腺癌相鉴别。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与黏液性小汗腺癌相鉴别。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并与黏液性小汗腺癌相鉴别。
黏液性小汗腺癌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可给予药物对症抗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对于不适于手术的患者可给予化疗、靶向联合放射治疗。多数患者的治疗周期为1~6个月。
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阿莫西林,适于合并细菌感染的黏液性小汗腺癌。属于广谱抗生素,对多数细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适于合并感染者,主要通过静脉注射,每次用药前均需试敏,避免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对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有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发烧患者禁用。
所有患者一经病理确诊需进行肿瘤切除术,彻底切除肿物,并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避免出现肿瘤的转移。
放疗适于因有手术禁忌证而不能手术者。对晚期患者也应尽量作姑息治疗。目前放射治疗方法进展很快,如适形放疗、立体定向放疗(γ刀)及调强放疗等。放射疗法可引起疲乏、胃纳减退、低热、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和癌肿坏死液化形成空洞等放射反应和并发症,应给予相应处理。
本品为嘧啶类的氟化物,属于抗代谢抗肿瘤药,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嘧啶核苷酸转换成胸腺嘧啶核苷核,干扰DNA合成。对RNA的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炎、胃炎、腹痛及腹泻。严重者有血性腹泻或便血,应立即停药,给以对症治疗,否则可致生命危险。骨髓抑制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对RNA的抑制作用最强,抗瘤谱较广,对多种肿瘤均有作用,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常见脱发(约见于90%的患者)、骨髓抑制(白细胞约于用药后10~14日下降至最低点,大多在3周内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较少见)、口腔溃疡、食欲减退、恶心甚或呕吐。
针对肿瘤特有的和依赖的驱动基因异常进行的治疗称为靶向治疗。它具有针对性强、对该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轻。目前,在黏液性小汗腺癌常用曲妥珠单抗和他莫昔芬。
黏液性小汗腺癌的预后一般,目前不易治愈,具体生存时间没有统计数字,经过及时治疗一般没有后遗症。术后患者需要严格按医嘱复查。
黏液性小汗腺癌一般不能治愈。
黏液性小汗腺癌的生存时间目前没有具体数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
黏液性小汗腺癌患者术后半年内需要每月复查皮肤科检查,若病情稳定无进展,可每半年复查一次,五年后每年复查一次。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黏液性小汗腺癌患者的护理需要注意伤口与皮肤清洁、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要防止形成褥疮,术后放疗或化疗的患者要定时采血,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皮肤结节和疼痛有无缓解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多安慰与鼓励患者。长期化疗及放疗患者还需要注意血细胞下降或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
黏液性小汗腺癌术后患者需注意伤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术后一周避免沾水,定时更换纱布,避免用手触摸伤口。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或渗液。
对于长期卧床的黏液性小汗腺癌病人,为避免褥疮形成,局部长久受压之处可用气垫或棉垫,并经常局部按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红肿溃破者,可用些药水外涂,避免感染,勤换敷料。患者应多翻身,家属也应经常轻拍患者背部,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家属应尽量为病人按摩肌肉,避免肌肉萎缩。长期卧床还导致病人腹胀、便秘,家属可按顺时针方向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利肠蠕动增快,缓解症状。
病人的心理会变得比较脆弱,家人应该多劝慰陪伴,鼓励他坚强和勇敢,不要抱怨,多一些耐心和爱。
长期化疗及放疗患者需要注意血象,若出现血细胞下降或肝肾功能异常,及时就医处理。
黏液性小汗腺癌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有效的预防方式,只能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注意防护进行预防。对于直系亲属患病者和老年人可每年进行体检,还应注意不要滥用药物。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澡和更换衣物,避免皮肤细菌滋生。
患有皮肤疾病者早期治疗,避免经常搔抓皮肤,选择柔软舒适的衣服,避免长期摩擦皮肤。
避免经常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接触物理射线辐射。
避免滥用药物。
4816点赞
[1]刘晔,张万春.汗腺癌骨转移一例[J].中华肿瘤杂志,2015,000(008):640-640.
[2]金玉.罕见的眼睑黏液腺癌[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7,000(004):22-23.
[3]胡林,马玉芳,罗利琼,等.皮肤汗腺癌晚期1例治疗体会[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3);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