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基因缺陷性疾病,可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脏、骨骼、呼吸及胃肠道受累。其不同类型起病时间、进展速度、受累范围、严重程度差异很大。遗传方式分为X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尚无根治方法,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
根据遗传方式、发病年龄、肌无力分布、病程及预后可分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强直型肌营养不良及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最常见,也是小儿时期最常见、最严重的一型,无种族或地域差异。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代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两种不同类型,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其临床表现相似。
本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可由多种遗传方式引起,病因有很多种学说,包括血管性、神经性、肌纤维再生错乱和细胞膜缺陷等。但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而且1/3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如Duchenne/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的病因,是维持肌肉细胞在伸缩过程中保持肌膜完整性的DMD基因发生致病缺陷,从而导致功能异常,最终造成肌肉进行性破坏。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最常见,无种族或地域差异,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代表假肥大肌营养不良的两种类型。DMD发病率为1/3500活产男婴,BMD仅为其1/10。
幼儿男性多发,因为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因此男性多发。尤其是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肌营养不良病史者。
小儿进行型肌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本病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最后完全丧失运动功能,具体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以常见类型为例:
在儿童期起病,表现为运动发育轻度迟滞、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步态异常、上肢活动受限,自然病程常在10岁左右丧失行走能力。
脊柱侧弯、关节挛缩、呼吸肌无力、扩张性心肌病,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死亡。
查体可见双腓肠肌假肥大,同时可有双前臂及舌肌假肥大。
Gower's征阳性,腰椎前凸。
可青年,甚至成年起病,部分患者不影响生存期。
假肥大体征明显,部分患者在肢体无力尚轻时,先出现明显的扩张性心肌病。
发病起始年龄5~14岁。
首发症状是面肌受累,不能皱眉,呈特殊肌病面容,鼓腮和闭目无力。
肩带肌受累,举臂或更衣困难,可见“翼状肩”和“游离肩”。
最终波及躯干肌、髋带肌及双下肢,行走表现为“鸭步”,腱反射消失。
起病年龄2~15岁,临床特征为下肢肌肉无力、关节挛缩及心脏受累。
肘、颈关节挛缩,双上肢举物不能,继之膝踝挛缩,出现足尖走路和双下肢远端无力的特殊步态。
脊柱强直,弯腰、低头、转身困难。
眼睑下垂,多为双侧,缓慢进展。
一侧受累可有复视。
数年后累及全部眼外肌,出现眼球固定
常在10~30岁间起病,最早发病是7岁。
多数患者盆带肌无力萎缩,表现为鸭步、上阶梯及蹲起困难。
波及肩带肌,表现为举臂不能过肩。
Gower's征阳性,腰部前凸。
部分患者发生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会累及心脏,伴有心肌损害,出现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最后并发心力衰竭。
晚期患者因不能行走,从而出现肌肉萎缩无力和关节畸形,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增加,肌肉对关节骨骼的保护作用减弱,容易并发骨折。
患者出现上肢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眼睑下垂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儿科或精神内科就诊,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多发性肌炎等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上肢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眼睑下垂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步态异常、肌肉萎缩、呼吸无力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行动肢体不受控制,智力低下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智力低下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身体出现了什么异常症状?
孩子走路时的步态是否正常?
孩子是否有驼背?是否有脊柱侧弯?
孩子的发育是否比同龄人慢?
孩子面部表情是否灵活?
孩子吃饭怎么样?吞咽功能怎样?是否会呛水?
孩子心跳是否会很快?
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红蛋白(Myo)在肌细胞损害时释放入血,从而引起血中浓度明显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0~200倍。
呈典型肌病表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在肌肉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肌肉MR可发现肌肉组织中存在炎性水肿和(或)脂肪替代,同时帮助明确受累肌群分布特点和病变程度。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者肌肉组织呈肌营养不良样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可以发现肌膜上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完全或部分缺失。另外,肌肉活检还可鉴别炎性肌病、代谢性肌病等。
基因检测对DMD/BM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基因检测有多种不同方法,疑诊DMD/BMD,一般先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和重复,如果未发现此类拷贝数异常,再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检测微小突变。
可以早期发现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心脏病变,评估心脏受累情况。
本病通过发病年龄、家族史,查体可见对称性四肢无力,近端肌群受累为主,有假性肌肥大、腱反射减弱、无肌纤维性颤动及每一个分型的临床表现可初步判断。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或肌肉活检发现异常蛋白,如确诊DMD需基因检测,发现DMD基因致病性缺陷或肌肉活检发现Dystrophin蛋白异常,可明确诊断。
主要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鉴别,两者均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为主,前者肌电图示神经源性受损,常有自发纤颤电位,血清CK值一般正常。后者肌电图示肌源性受损,故两者初鉴别主要依据肌电图和肌活检结果,基因检测是最终鉴别方法。
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鉴别,前者病变累及广泛,波及躯体、躯干、颈部及咽部肌肉,病情进展迅速,常有肌肉酸痛、发热、血沉增高、无家族史,可通过肌活检显示炎症细胞浸润进行鉴别。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与眼咽型营养不良鉴别,前者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药物试验阳性,低频重复电刺激示波幅递减,由此可鉴别。
与面肩肱型、肢带型、眼肌型肌营养不良鉴别。线粒体肌病多以不可耐受疲劳及肌无力为主,可有眼外肌麻痹,血乳酸和丙酮酸增高,肌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RRF),电镜可见线粒体大小结构异常,结晶样包涵体。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通过免疫组化或免疫荧光染色,可以发现肌膜上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完全或部分缺失。
与远端型肌营养不良鉴别,前者以肢体近端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血肌酶轻度升高或正常,肌电图可见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电图呈典型肌病表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与延长寿命。
为保持肌肉功能及预防挛缩,进行适度运动甚为重要,不宜久卧在床。对症治疗包括肌肉、关节的被动运动和按摩,并防止并发症,晚期患者则需矫形外科治疗。
泼尼松是目前治疗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最有效的药物,泼尼松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为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生成、抗炎作用、调节基因翻译、增加层粘连细胞表达和肌膜修复、控制细胞钙内流。对于确诊DMD患者,建议三岁后运动功能下降前就应开始泼尼松治疗,一般用药10天后见肌力进步,用药后3个月达峰 ,维持合适剂量,能保持肌力改善,步行能力可持续至13~19岁,脊柱侧弯和关节李缩发生率低,保持良好的呼吸肌功能。存在高血压、动脉硬化、水肿、心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骨质疏松、骨折、精神病、癫痫等疾病的患者应慎用。
对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脊柱侧弯、关节挛缩等,应及时进行矫形手术,能够纠正脊柱、关节的结构畸形,有助于维持运动机能和保持呼吸功能。
确诊后早期、规律开展康复治疗。进行各关节充分被动运动,在康复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器械康复,如站斜板、足部矫形支具、站立架等,延缓疾病造成的关节挛缩、姿势异常。
随着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快速发展,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已有新的基因治疗药物,如外显子51跳跃药物eteplirsen已被FDA批准上市。
小儿进行性营养不良预后差,但经过有效规范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重症出现肌肉无力和呼吸衰竭多死于20岁左右,轻症可以存活到40~50左右,需要定期复诊。
本病目前尚无法治愈,临床上也无特效治疗方法。
本病生存期与病情有关,如果患者出现肌肉无力和呼吸衰竭多死于20岁左右;如果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发展相对缓慢,患者18岁后可以独自行走,可以存活到40~50岁或以上。
需要患者每两年复查一次,10岁以后每年复查一次。
患者日常宜吃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和水果,保证充分的水分摄入,不宜吃油腻食品,不宜过量进食造成肥胖,进一步加重运动困难和关节畸形。
牛奶、黄豆、猪肉、牛肉、芝麻、核桃、鱼肉等。
苹果、胡萝卜、芥菜、苦瓜、香菜、番茄等。
糙米、红豆、燕麦、芹菜等。
小儿进行性营养不良的日常护理应注意观察病情进展,坚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树立“与疾病共存”的理念,学会自我管理,重视患者及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定期复诊,避免应用抗胆碱能药。
坚持关节屈伸运动,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腱挛缩。
坚持热浴、按摩,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
大部分患儿由于行动困难常辍学,应鼓励患儿在不能上学的条件下继续学习知识,树立患儿康复的信心。
做好患儿思想教育工作,使患儿从悲观的情绪解脱出来,提高对生活的信心。
避免应用抗胆碱能药,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他克林、碘解磷定,和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卡拉明、樟磺咪芬,这两类药物会影响肌肉收缩以及减慢心率,所以不宜使用。
小儿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预防重点是检出致病基因携带者和产前诊断,产妇应进行早期筛查,尽早发现胎儿基因缺陷,并及时终止妊娠。
对于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家族史的产妇,应进行基因突变分析。
根据患儿家系调查,区分肯定携带者、拟携带者以及可疑携带者。肯定携带者是指有一名或一名以上男患儿母亲,同时患者的姨表兄弟或舅舅也患有同病者;拟携带者指有两名以上男患儿的母亲,母亲亲属中无先证者;可疑携带者是指散发病例的母亲或患者的同胞姐妹。
在15~18周取羊水做基因突变分析,发现突变基因终止妊娠。
4957点赞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罕见病诊疗指南[J].2019.
[2]王卫平.儿科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90-392.
[3]褚福棠.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