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由于编码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约为1/10000~1/5000。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蛋白尿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当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时,血液透析或肾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可分为三种:
X连锁显性遗传,最常见,约占80%~85%,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遗传与性别有关。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占14%~15%,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常罕见。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是由于编码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Ⅳ型胶原蛋白无法正常合成,从而引起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该种基因突变通过三种遗传方式由亲代遗传给子代,从而表现为一种家族遗传性的肾小球疾病。
细胞分裂时基因会有一定的概率发生突变,即由一种基因变为另一种基因,这种突变可能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基因自发产生突变。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就是由于编码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引起肾小球、肾脏功能障碍。
物理因素:如接受X射线的辐射等。
化学因素:长期接触亚硝酸、黄曲霉素、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感染等。
基因自发产生突变。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目前尚无基于人口学的的流行病学资料,其遗传方式多种多样,多在10岁前发病。其中,X连锁显性遗传最常见,约占80%~85%。其中男性患者病情较重,40岁前肾衰竭的比例达90%,女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患者几乎均在30岁之前出现肾衰竭。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好发于直系亲属有肾炎、不明原因血尿或有家族性出血性肾炎病史者。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虽有不同的遗传方式,但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其典型的肾脏表现是血尿、蛋白尿,除此之外,还有感音神经性耳聋、眼部损害等肾外临床表现。
以血尿最常见,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受累男性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其中50%的患者在10~15岁前可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劳累后出现阵发性肉眼血尿;受累女性患者因多为杂合子,可表现为间歇性血尿,无或仅轻度、间断发作的蛋白尿。肾功能改变因性别及遗传型而异,X连锁显性遗传的男性患者几乎全部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携带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基因的女性少有终末期肾病发生。若家族性出血性肾炎的女童发生终末期肾病,提示常染色体遗传型。
约50%的患者伴有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耳聋为进行性,可以不完全对称,但尚无报道聋为先天性。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伴有眼部异常者占15% ~ 30%,多为男性,患者可表现为进行性近视,甚至导致前极性白内障或前囊自发穿孔,最特征性的眼部异常是圆锥形晶状体,并非出生时已有,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渐显现。其他常见的眼部异常有黄斑周围点状或斑点状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赤道部视网膜病变等。
可有巨血小板减少症、粒细胞或巨噬细胞内包涵体( Dohle包涵体)等。
平滑肌显著肥大,常见受累部位为食管、气管和女性生殖道。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是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因此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者应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一旦出现血尿、蛋白尿、听力障碍等表现应到医院就诊。
有肾炎家族史或直系亲属出现不明原因血尿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不明原因血尿、泡沫尿、进行性听力下降、进行性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肾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进行性听力下降、进行性视力下降,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耳鼻喉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血尿、视力以及听力下降)
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肾炎家族史?
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人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血尿?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取一部分尿液进行成分的检测,当尿沉渣用显微镜观察10个高倍视野,平均红细胞数>3个/HP称为血尿。仅靠显微镜检查出的血尿称镜下血尿;若出血量达到或超过1ml/L,肉眼所见尿液呈淡红色或红色混浊尿称肉眼血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24h时,称蛋白尿。
取一小块肾脏组织放于显微镜下观察,光镜下表现为疾病早期或5岁之前,肾小球和肾血管基本正常,5岁以上病人可出现系膜和毛细血管襻改变,表现为轻微病变、局灶节段肾小球透明变性和(或)硬化、弥漫系膜增生等。若发现间质泡沫细胞,应注意有无家族性出血性肾炎的可能,尤其临床无肾病综合征表现者。电镜下典型呈弥漫肾小球基底膜厚薄不均、分层、网篮样改变,极少数可见肾小球基底膜断裂。
应用抗Ⅳ型胶原不同α链的单克隆抗体,肾活检以及简单易行的皮肤活检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学检查,可用于诊断X连锁显性遗传的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患者、筛查基因携带者以及判断遗传型。免疫荧光多为阴性,少数系膜区、毛细血管壁可有抗体局灶节段或弥漫沉积。
基因检测是确诊该病、确定遗传型和携带者的有效手段,也是产前诊断的必备检查。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在临床病理诊断上标准并未统一,综合诊断要点包括:
阳性家族史,遗传方式绝大多数为性连锁显性遗传,其次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上呈现肾病变(血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耳病变(高频性神经性耳聋)及眼病变(前球形晶体及黄斑区中心凹周围微粒)。
肾组织电镜病理检查见肾小球基底膜广泛变厚、破裂,并与变薄的肾小球基底膜并存。
抗胶原ⅣNC1抗体作免疫荧光检查,表皮基底膜及肾小球基底膜均不着色(男性)或仅节段浅染(女性)。
以上4条具备其中3条即能诊断本病,但是该诊断标准的缺点是若本病患者仅呈肾病变,而无特征性耳聋及眼疾时容易漏诊。
薄基底膜肾病的典型表现为无症状性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为持续性镜下血尿,不伴有耳、眼病变,约40%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理检查仅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变薄,肾活检以及皮肤活检组织Ⅳ型胶原α链的表达和分布正常。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最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肉眼血尿,伴有耳、眼病变,有三种遗传方式,肾组织电镜病理检查见肾小球基底膜广泛变厚、破裂,并与变薄的肾小球基底膜并存。
同一家族系中至少有两个血缘亲属经肾活检证实为IgA肾病患者,表现为血尿及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无眼、耳受累,肾脏免疫病理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为特征,电镜下系膜区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无不规则增厚和分层断裂。家族性出血性肾炎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肉眼血尿,伴有耳、眼病变,肾组织电镜病理检查见肾小球基底膜广泛变厚、破裂,并与变薄的肾小球基底膜并存。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对于尚未进入终末期肾病者,以综合对症治疗为主,积极查找和去除感染灶,进入终末期肾病患者多以透析治疗或肾移植为主。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包括雷米普利、福辛普利、苯那普利,可以用于控制血压,减轻蛋白尿,控制肾病进展。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包括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是一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多与利尿药连用,可以降低血压和减轻蛋白尿,控制肾病进展。
螺内酯是一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肾脏,增加Na+、Cl-电解质和水的排出,产生利尿作用,是一种低效利尿药,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减轻蛋白尿,缓解病情。
如患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必要时可以进行肾脏移植手术,肾移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少数患者可并发移植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性肾炎,此类病人移植效果差。
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通过人工模拟肾脏的作用达到清除体内代谢物、毒性物质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因遗传方式不同,患病者性别、年龄不同,预后也有所不同,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目前不能治愈,综合治疗只能控制病情的进展,延缓其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患者经过肾移植治疗后20年的存活率为70.2%。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一旦确诊,患者需要严密随访,建议每3个月进行相关的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肌酐比、24h尿蛋白定量等,明确病情进展。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低盐、低脂饮食为主,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因此需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
控制蛋白摄入量,补充少量优质蛋白,可适量进食鱼肉、精瘦肉等。
低盐饮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避免增加肾脏负担。
可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
多吃富含铁剂和钙剂的食物,补充身体所需。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患者应做好术后护理以及日常护理,注意合理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发生,从而加重病情。
患者应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谨遵医嘱服药。
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造成感染,遵医嘱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规律作息,注意保暖,避免劳累。
家族性出血性肾炎主要是基因突变引起,因此无针对病因的预防,只能通过减少患儿的出生进行预防,因此,应坚持优生优育、婚前体检、孕期保健等措施,减少患儿的增加。
有家族性出血性肾炎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早期筛查,行尿常规、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合理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熬夜。
孕妇应谨慎使用肾毒性药物,避免肾脏损害,还应远离辐射、有毒气体等危害因素。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避免泌尿系感染。
有家族史的夫妇生育前要做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甚至终止妊娠。
4115点赞
[1]陈灏珠,钟南山.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08.
[2]张琰琴,王芳,丁洁.Alport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推荐意见[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8,34(03):227-231.
[3]李国华.小儿内科学 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01):278-2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