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心肌梗死因为其临床过程与单纯的心室心肌梗死是有不同的,但是临床表现常常被同时伴有的心室心机梗死症状所掩盖,所以心房心肌梗死的确诊会比较困难,同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大多数是左心室梗死累及右心房,也容易发生肺和体循环栓塞。
心房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大多数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另外,如果是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原发性肺动脉高血压、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运动失调症的患者也会引发心房梗死,还有少数的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也会发生心房梗死,这可能是因为低氧血症及心房压力,容量负荷过重引起的。
心房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冠心病,少数可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低氧血症、心房压力及容量负荷过重有关,业余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肌营养不良、Friedrech’s共济失调、磷化铝中毒等有一定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机能各方面都在下降,血流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老年人也比较容易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更容易诱发此疾病。
1925年Clerc和Lery首先报道了1例60岁男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房梗死患者,对其尸检证实右心耳有出血性梗死灶。1942年有研究报道,在尸检证实的182例致命性心肌梗死中31例为心房梗死 ,占17%。此后又有报道235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有17例心房梗死(占7.3%),其中有4例心房梗死系单独出现不伴心室梗死。最初从心电图中发现心房梗死表现是在1937年,而诊断则是在尸检后回顾做出的。1948年根据心电图上存在完全性心脏阻滞的P-Ta段的改变,首次在生前做出心房梗死的诊断。国内对急性心房梗死的报道很少,报道的发病率很低,占急性心肌梗死(心室梗死)的0.7%~1.5%。这可能是因为心房梗死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且心电图特征不明显,难以评价及尚无精确的诊断标准,也与临床医师对心房梗死缺乏警觉、疑诊不足,未能常规地特别地检查分析心房来寻找梗死的证据有关。但病理研究证明,心房梗死并不像临床报道的那样罕见。
长期吸烟或二手烟,冠状动脉内壁会遭受极大破坏,进而导致更多的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在血液中的聚集。同时大量的吸烟也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痉挛。
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与心肌缺血、心脏病发作和其他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一定关系。
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主要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的升高,从而导致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又称腹型肥胖,一旦女性腰围超过88厘米,男性腰围超过102厘米,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
强烈的精神刺激会加重心肌缺血,同时也有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心房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心律失常、栓塞、心房破裂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心包填塞的并发症。
是心房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包含阵发性心房纤颤、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游走性节律等。
表现为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以及栓塞的形成,是心房梗死的常见症状之一,心房梗死时84 %可有附壁血栓,由于心房梗死多发生在右房,肺动脉栓塞较体循环栓塞更常见,约24%心房梗死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亦有左房栓子引起体循环栓塞的报道。
已确诊为心房心肌梗死的患者,有4.5%的患者会发生心房破裂。
心房收缩有效地增加心输出量,在病态心脏尤为重要,心房梗死时,心房缺血坏死所引起的心房收缩力降低可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颤动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输出量降低,而房室顺序起搏时可增加心输出量,说明心房收缩比较重要。因此心房梗死时,更难以维持心室充盈压,从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室心肌梗死相似。
随着心房心肌梗死病情进展,若不及时干预,可导致死亡,急性心房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包括:
血栓栓塞可以发生在血液循环中任何一处包括心腔、动脉或者静脉。血液在某一部位凝固形成血凝块称为血栓形成,而形成的血栓如果脱离例如原来位置,并且顺血流堵塞其他部位则被称为栓塞。
是指心包腔内液体急剧聚积或异常增多,而心包囊不能迅速伸张扩大,导致心包腔内压力明显增高,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静脉血液不能充分回入右房右室,导致体循环静脉压升高,回心血量减少,导致每博心输出量减少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当出现胸痛时,请及时就医,当患者发生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心电图或者心肌酶等检查,来观察患者病情,当确定为心房心肌梗死时,应根据患者情况来做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患者如果出现胸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烦躁不安等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持续性胸痛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大汗淋漓、晕厥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一般建议患者优先就诊于心血管内科,若情况较为应立即于急诊科就诊。
既往有哪些基础疾病?
近期有没有参加剧烈活动?
发病多长时间?
疼痛的部位?
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可通过心电图的形态变化来见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房心肌梗死。
该检查可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心肌梗死。
该检查可以显示心房状态,有利于对心房运动状态作出判断。
患者存在典型的临床,如心律失常等。
心电图P波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和(或)P-R段呈有意义的变化。
急腹症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腹部疾病。腹痛最先发生的部位可能是病变的原发部位,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开始在上腹部痛,当穿孔后消化液流向下腹,此时腹痛扩展至右下腹乃至全腹,因此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即可鉴别两种疾病。
肺梗死是肺栓塞后因血流阻断而引起的肺组织坏死,10%~15%的肺栓塞病例可发生肺梗死。而肺栓塞则是源自肺动脉分支的栓塞,CT表现为密度均匀,呈单个或多个楔状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的病灶,有时也呈单发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均匀致密影,边缘清晰,因此通过CT检查来鉴别两种疾病。
由于心房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改变类似右室梗死,因此,如果在血流动力学检测下补充血容量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对于心房心肌梗死的常见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预防。
使用维拉帕米、地高辛、β受体阻滞药等亦可用于减慢心率。
当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时,可以选用抗凝剂进行治疗,常见的为肝素。
对于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心房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心房心肌梗死的预后通常与心肌梗死的范围、梗死部位是否建立其他供血途径、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都有关系,其中单纯心肌梗死的患者,如果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如果心肌梗死期间出现了并发症,待病情好转之后并发症可能会持续存在较长的时间,如果同时还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风险会相应增加,预后较差。
心房心肌梗死目前不能治愈。
心房心肌梗死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本病患者每3个月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血脂控制水平。
心房心肌梗死的患者应该适当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逐渐增加饮食量,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
减少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脂)及胆固醇的摄入,限制动物内脏及油腻食物。
心房心肌梗死的日常注意事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规范药物治疗、有病情变化及时复查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休克,做好心理护理。
患者应学会床上大小便,饮食中使用中等量能充填肠腔的食物,以增加粪团体积,必要时可给予适量的缓泻剂,避免便秘。
预防心源性休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起初每1h测量1次,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可逐渐改为每4h测量1次;精准记录出入量,观察患者神志、末梢循环;对于疼痛者首先止痛,保证有效的供氧。
家属应做好疾病解释,使患者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最佳心理配合治疗。
患者用药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且难以忍受时,应及时告知医生。
预防心房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措施在于一年进行一次预测性检查,但是如果是曾经发生过心梗的患者要注意半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进行一次体检,另外还要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还要注意进行抗栓治疗。
既往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定期至医院检查。
年纪较大且具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遵医嘱按时至医院检查。
饮食健康规律,低脂、低糖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加强体育锻炼,如气功、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可根据自身病情、体质等情况选择。
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是发生心梗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一年做一次预测性检查,但对于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病人,为预防再次心梗的发生,可能半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要做一次检查,将危险降到最低点。
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调节生活方式外,很关键的是进行抗栓治疗,心脏梗塞病人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对抗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被认为有预防心肌梗塞复发的作用。
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及时而积极地治疗先兆症状,先兆症状的出现可能为心肌梗塞濒临的表现。宜建议病人住院,及时而积极地按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处理,可减少这些病人发生心肌梗塞的机会。
4770点赞
[1] 杨玲.浅谈特殊心电图在早期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01):91+94.
[2]祖克拉·吐尔洪,周祁娜,王红丽,等.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交感神经重构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
[3]黄金波,张艳春,姜赛,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24(6):517-52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