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黑酸尿综合征又称褐黄病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代谢遗传病。本病主要由于尿黑酸氧化酶缺乏所致,常于出生后数天内发病,病程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临床上以尿色变黑、巩膜和耳廓软骨有黑色素沉着,多关节炎及耻骨联合处剧痛为特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药物对症治疗,本病不直接引起死亡,死因多为心血管病和尿毒症等并发症。
小儿黑酸尿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代谢遗传病,由于酪氨酸代谢中缺乏尿黑酸氧化酶,从而引起尿黑酸在体内蓄积和沉着,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一种由于酪氨酸代谢中缺乏尿黑酸氧化酶所引起的代谢遗传病,此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肾脏。患儿的肝和肾中缺乏尿黑酸氧化酶,致使酪氨酸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尿黑酸不能进一步分解成乙酰乙酸,而在体内蓄积、增多和沉着,并由尿排出。尿黑酸由尿排出后,在空气中被氧化为黑色素,因而尿变成黑色。
一些感染因素会经过胎盘,使胎儿的染色体发生异常。
妊娠期间受到辐射和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也会使胎儿的基因改变。
本病的发病率尚不确切,大约每25万人中有一例,多发于婴幼儿、尿黑酸氧化酶缺乏者,男性的临床表现较为严重。
尿黑酸氧化酶缺乏的婴幼儿是本病的好发人群。
多见于母亲是高龄孕妇的人群。
近亲结婚者。
妊娠期孕妇受到辐射、化学物质影响或者宫内感染。
有阳性家族史或者家族中有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本病症以尿色变黑、出黑色汗,巩膜和耳廓软骨有黑色素沉着,多关节炎及耻骨联合处剧痛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可有泌尿系统和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如尿毒症、动脉硬化和心脏瓣膜病变。
常于出生后数天内发病,病儿出生后一旦摄取奶,尿中便会排出尿黑酸,排出量与摄入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量成正比。主要特点为新鲜尿液颜色正常,在碱性条件下比如尿静置或碱化后,尿液会变成黑色。另外,洗涤尿布时尿液痕迹变黑等。
黑色素随汗液排出,经空气氧化后汗液变黑。
随年龄增长,会出现色素沉着的临床表现。如巩膜和耳廓软骨,随着年龄增长尿黑酸长期沉积于结缔组织中,至青少年期可出现巩膜和耳廓软骨有蓝黑色色素沉着,耳廓变硬,其他组织也可出现相同的色素沉着。
年长后出现关节病变,出现疼痛、僵直、耻骨联合处剧痛等。
色素沉着在泌尿系统中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少数病人可发生多孔的黑色肾结石,后期都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多见。
色素沉着在心瓣膜可引起急进型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变,如主动脉狭窄、二尖瓣钙化反流,尚可引起血液循环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
当出现黑色尿或者黑色汗时及时就医,尤其是孕妇在妊娠期有危险因素或阳性家族史者,一旦进展为褐黄症即色素沉着于结缔组织后,则无有效治疗方法。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不难诊断,需要与糖尿病、获得性黄褐病等疾病鉴别。
有家族史的患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儿童出现黑色尿或者黑色汗,有皮肤、巩膜和软骨颜色变暗,关节疼痛、僵硬,心悸等症状及时就医。
患儿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尿毒症症状或心血管异常,如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休克昏迷时,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优先考虑去儿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
出现其他系统症状时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骨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黑色尿、黑色汗等)
何时发病?症状持续时间?
是否有心悸、少尿、呼吸困难等?
是否有家族史?
母亲是否为高龄产妇?孕期是否受到感染?
观察患儿皮肤是否有色素沉着的表现,走路是否呈现“鸭步”。
耳廓是否变硬,关节活动是否僵硬和受限。
取患者的一部分尿液观察,当尿液暴露于空气,静置或碱化后是否变成黑色。
此试验除班氏试剂外还需要有碱,呈现棕色提示阳性。若为阳性还应加做葡萄糖氧化酶试验,观察这种还原反应是否由葡萄糖引起。
阳性提示有关节渗液,从而了解患儿是否有关节病变。
将病儿的尿液与三氯化铁混合,呈现紫黑色则提示阳性反应,反之则为阴性。
取患儿的尿液0.5ml,加入饱和硝酸银水溶液,观察是否变为黑色,若有变化则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
利用分光光度计对尿液进行检测。
直接检测尿黑酸氧化酶的活性。
利用色谱仪对尿液直接进行检测,观察是否有酸、糖等物质排出。
如有必要可行基因分析,以明确是否发生突变以及突变类型。
X线显示大关节呈退化性变、脊柱椎间隙变窄、椎间盘钙化,椎间隙变窄及椎骨边缘骨赘形成,部分病例发生关节渗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均能发现心脏异常。
真皮内有淡褐色素,硝酸银染色不着色,用甲酚紫及亚甲蓝染色显色黑色;血管内皮细胞、汗腺基底膜、巨噬细胞等有细小褐色颗粒;胶原纤维束及弹力纤维亦可见有褐色色素。
诊断黑酸尿综合征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患儿有阳性家族史或者宫内感染史,母亲在妊娠期间有受到辐射和化学物质等影响。
出现尿色变黑、黑色汗、巩膜和耳廓软骨有黑色素沉着,多关节炎及耻骨联合处剧痛等表现。
皮肤、巩膜和耳廓软骨均有蓝黑色色素沉着,且耳廓变硬,关节活动受限,有步态异常等。
分光光度测定、尿液色谱法可以检测出尿中的尿黑酸,除此之外,机体内尿黑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显示该酶缺乏。
糖尿病的尿液班氏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尿液的颜色为棕黑色,应与黑酸尿综合征相鉴别,临床表现和血糖检查有助于鉴别。
由于药物或化学物品抑制尿黑酸氧化酶中所含的硫氢基,而产生的获得性褐黄病,尿中则不出尿黑酸,也无关节病。
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一旦成为褐黄症,则无有效疗法,因而应及早治疗。本病需终身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关节病变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抑制尿黑酸的氧化和聚合,对缓解临床关节症状可能有一定意义,然而维生素C虽使尿黑酸排出减少、尿色变淡,但不能根治本病。
阿司匹林对于关节病变的患者,必要时要给予止痛类药物,但应注意胃黏膜改变。
可阻止酶缺陷引起的酸性效应,预防骨骼受损。
可以改善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适用于关节畸形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关节结构尚完整的患儿,注意术后护理和保健。
切除受损关节,通过植入人工关节从而重建关节功能,适用于关节畸形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关节结构严重缺失,无法通过矫形手术重建关节功能的患儿,注意人工关节的有效期。
当患者关节内有积液时容易肿胀,建议冷敷。
当患者度过急性期时建议局部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消肿、止痛。
红外线疗法对关节病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早于出生后数天起即可见尿液颜色改变,20~30岁出现皮肤色变,30~40岁起出现关节症状,50岁左右出现肾脏病变等并发症,死因多为心血管病和尿毒症。关节病可以致残,但存活期可以很长,有文献报告本病征患者最高年龄可活到99岁。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能治愈。
若能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较长的存活期。
若病情进展,一般到中年左右,患者可能死于心血管病变或者尿毒症等并发症。
当病情进展,色素沉着于关节,可造成严重的关节病变,甚至畸形。
若病情稳定,建议每月复查一次,若病情变化,则需要每月复查两次。
婴儿可母乳喂养,年长儿及成人采用饮食疗法,饮食上控制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摄入,如牛奶、奶酪等食物,可以使尿中尿黑酸水平降低。但减少蛋白质入量或只减少苯丙氨酸和酪蛋白的摄入量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儿童营养需要,辅以淀粉、蔬菜和水果等饮食。
控制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摄入,如豆类、奶酪、牛奶、花生等食物。
早期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降低尿黑酸,延缓关节损害。
手术患者适当补充蛋白质、淀粉和水果的摄入,满足生长需要。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加强日常管理,注意饮食上的限制,并且经常观察病情进展。如有做手术的患儿,要注重术后的休息,适度锻炼,遵医嘱用药,注意其毒副作用。
家属接触新生儿前后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及时更换患者衣物和卫生用品,保持其干净、清洁。
勤换尿布,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干燥。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术后应严格遵循医嘱行康复锻炼,行截骨矫形手术患者不要过早的下地负重,避免手术效果的丟失,一般要求在8~12周以后开始负重训练,具体应根据手术方案遵循医嘱,而关节置换的患者可以早期下地活动,但应配合相应关节的肌肉力量训练。
在服用尼替西农时,未适当限制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摄入,可导致血浆酪氨酸水平升高,从而对眼、皮肤和神经系统等造成毒性作用,例如角膜溃疡、角膜炎、结膜炎;足底和手掌痛性过度角化;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发育迟缓等。
尿液检查,观察尿液静止氧化后尿液是否变黑,评价治疗效果。
X线观察关节是否有变化,病情是否有进展。
定时做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是否有异常,病情是否有进展。
用药期间需监测血浆酪氨酸水平,必须使其保持低于500μmol/L。
鉴于对苯丙酮尿症或酪氨酸血症病儿,每天摄取一定量苯丙氨酸,可获得正常发育。
对于未出生的胎儿要做好遗传咨询,进行婚前体检和产前诊断,出生后的新生儿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如果有家族病史,要进行遗传咨询,可以帮助患病成人进行选择性生育。但是应注意本病为常染色体隐形性遗传,正常父母也可能生出患病儿童。
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检查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
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尽早发现严重遗传病。
4066点赞
[1]胡明,郭涛,李玲.罕见的尿黑酸症一例[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3-224.
[2]杨利,黄慧,杨玉.尿黑酸尿症一家系基因诊断及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8):608-610.
[3]胡曼,麻宏伟,罗阳.基因诊断尿黑酸尿症1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10):796-79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