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椎腰化是指发育过程中,第1骶椎没能与其他4个骶椎融合在一起,形成第6个腰椎(正常人的5个骶椎是融合在一起的整体),通常发生率低,大多在读片时偶然发现,一般多无症状。严重骶椎腰化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的酸痛,仅单侧发生骶椎腰化时,常产生下腰部酸痛和坐骨神经痛。
骶骨腰化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骶椎腰化系第1骶椎演变成腰椎样形态者,发生率较骶,故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引发这种改变的病因不明,无具体的好发人群。
正常脊柱包括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5节骶椎和4节尾椎。胚胎第4~7周时各椎节开始分化,椎体的化骨中心、双侧椎弓的化骨中心及侧部的附加成骨中心分别于胚胎第10周、第20周及第30周开始出现。出生后至8岁以前完成椎体、椎弓和侧部的愈合。两侧椎弓于7~15岁时愈合。15岁左右于每节椎体的上、下面各出现一个骺板,并于耳状面或其下方出现一个附加成骨中心。18岁时,骺板与椎体开始融合,至30岁时5节骶椎融合成一个骶骨。在此发生过程中,某些影响发育的因素则可引起异化而致移行椎体。
骶椎腰化无准确流行病学研究。
本病无具体好发人群,但由于脊椎结构的改变,下列人群易出现临床症状。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下降、周围肌肉不断遭受劳损,在患有骶椎腰化的中老年患者身上,易出现长期反复的腰臀部疼痛且难以治愈。
搬运工人或体育运动员,因腰骶部长期承受高强度、高负荷的劳动或运动造成关节过度劳损等。
当患者出现骶椎腰化这种移行现象时,对脊柱活动影响较小,初期一般多无症状。但骶椎腰化时,腰椎数目增加,使腰椎长度增加,下腰部稳定性减弱,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周围组织的劳损、磨损及退变,而使患者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下腰部酸痛和坐骨神经放射痛。
由于腰骶部解剖结构的变异及其引起的病理改变,多数患者有慢性的下腰部酸痛及腰椎活动受限,且反复多次发作。腰痛可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下腰部酸痛部位相对局限,不敢下蹲,难以挺立,且与气候温度、劳动强度、体位变化等有一定的相关性。
异常腰骶椎处软组织的慢性劳损及炎症反应,可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少数椎间盘两侧负重不均匀,容易造成患者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突出。这时可出现坐骨神经性放射痛。
腰骶椎移行不全,仅单侧发生骶椎腰化时,常产生下腰部酸痛和坐骨神经痛。
由于下腰部的稳定性减弱,加之病变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发育不全、活动受限,易造成椎间盘的退变及椎间盘突出。
腰骶椎移行畸形使腰椎关节退行性变,肌肉、韧带产生劳损。过于肥大的横突与髂骨相接触,在腰部向同侧侧屈时,产生磨损,造成损伤性炎症。假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增厚,刺激或压迫周围末梢神经。
骶椎腰化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搬运工人或体育运动员,要定期进行体检。本病初期多无症状,一般在应其他疾病拍摄脊柱平片时发现。当出现下腰部酸痛、坐骨神经痛的时候,可考虑患者存在本病。
腰骶部酸痛且操劳时间长会加重症状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下腰部酸痛,休息时疼痛减轻,且较小程度上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应及时就医。
当腰骶部剧烈酸痛,弯腰活动受限且药物已经无法控制疼痛,需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骨科就诊。
因什么来就诊的?
出现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坐骨神经痛、损伤性关节炎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检查患者椎体移行情况及是否为腰骶部畸形,并通过腰椎节段判断是否为骶椎腰化。
检查患者骨关节及软组织的损伤和疾病。
检查时第1、2骶椎棘突间及两侧有明显压痛,令病人做腰前屈动作时,腰骶部疼痛加重。
影像学上见到腰椎数目为6个、骶椎为4个的现象即可确诊。
第5腰椎全部或部分转化为骶椎形态,一侧或两侧的横突及其椎体下端与第1骶椎形成部分完全的融合,造成影像学上所见腰椎数目为4个、骶椎为6个的现象。所以二者可通过X线平片的影像学结果进行鉴别。
即骶椎与尾椎相互融合成一块,此时骶椎多了一节,可按影像学结果上的腰椎节段数鉴别。
骶椎腰化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加强患者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则可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健康。
轻微骶骨腰化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多锻炼腰背肌、注意体位、注意腰部保暖、改善睡眠状况即可。
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改善局部循环,降低受刺激神经的兴奋性。
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腰骶段植骨融合术。
主要适用于假关节刺激、压迫神经支者或第5腰椎横突肥大,可将其切除。
用于改善假关节造成的肌肉、韧带劳损,术后可有效缓解疼痛。
大多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可减轻疼痛,维持生活质量。部分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一般也能恢复正常生活,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骶椎腰化能够治愈。
骶椎腰化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骶椎腰化患者术后一个月需到医院检查骨骼畸形是否好转及周围是否有水肿。
骶椎腰化患者无特殊饮食禁忌。
骶椎腰化患者应改善睡眠,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腰部保温,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均可减轻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本病患者避免过度劳累,防寒保暖,改正不良姿势,避免久坐。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如坐位伸展运动、腰部旋转运动、骨盆旋转运动等等,必要时可用腰围保护。
术后患者应注意敷料是否干燥清洁,若敷料渗湿或不干净,则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及时更换敷料。
骶椎腰化的患者发病病因不明,但其发生相关症状的发病机制较为清醒,故应及时预防相关并发症状,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保护腰部为主要的预防措施。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长期久坐,在保持坐姿一定时间后,建议起来活动活动。
每天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可以做一些如腰部旋转运动、拉伸运动来维持腰部的肌肉功能。
注意腰部的防寒保暖,同时在进行体力劳动时,建议佩戴腰部的护具,避免过度的牵拉腰部和遭受撞击,保护腰部组织不受损伤。
4753点赞
[1]孙树椿.中医骨伤学高级教程[M].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8.635.
[2]陈东银,唐云.坐骨神经痛[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192.
[3]方尚志,方欣.腰腿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76.
[4]吕选民,常钰曼,吕金豆编著.现代中医整脊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06.299-30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