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肾损害是指由于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全等肝脏疾病导致肾脏出现损害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与肾小球肾炎极为相似,在治疗方面通过治疗肝脏原发病,可以有效缓解肾脏的损害,缓解患者的症状,肝源性肾损害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肾小球肾炎;肝硬化时体内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紊乱产生的以IgA沉积为主的肾小球肾炎;和严重肝功能不全时,肾脏低灌注引起的功能性肾衰,即肝肾综合征等。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可造成免疫损伤,乙型肝炎亦可以直接感染肾脏细胞,造成肾脏的损害。
失代偿的门脉性肝硬化患者常有水钠潴留,大量腹水可引起腹内压升高,直接压迫肾血管或肾实质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增加肾血管阻力,并使血液从肾皮质到髓质的重新分布,从而引起肾功能损害。
肝功能不全严重的时候会出现循环血量不足,导致肾灌注不足,造成肾脏的损伤。
肝肾综合征系指严重肝病时,由于肾脏低灌注引起功能性急性肾衰竭,它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0%~70%,一旦发生,治疗困难,存活率很低。
肝源性肾损害主要是由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肝功能不全等疾病引起。本病好发于既往有肝脏病史、长期酗酒、服用肝毒性药物、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群,可由营养不良、劳累、酗酒、饮食油腻、胆道阻塞诱发。
乙肝病毒感染后导致自身抗体和细胞免疫损伤,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造成肝源性肾损害。
肝硬化会影响肾脏的排钠能力以及影响肾的灌注,造成肝源性肾损害。
肝功能不全时循环血量不足,肾的灌注不足,造成肝源性肾损害。
熬夜或者过度劳累或者营养不良可导致肝细胞对有毒物质和感染因素的抵抗力下降,成为肝硬化的间接原因。
酒精中的乙醇以及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
饮食油腻、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若有肝脏疾病既往史,会使肝功能急剧下降。
如结石、肿瘤、蛔虫等可以使胆汁淤积,胆道阻塞,长时间的胆汁淤积以及扩张的胆管可压迫血窦造成肝缺血,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
肝源性肾损害的发病率较高,任何影响肝功能的疾病都可能发展为肝源性肾损害,其中肝硬化发展为肝源性肾损害的比率近乎50%。
有肝炎、肝硬化等既往史的患者病情发展或者长期不愈可逐渐发展为肝功能不全,出现肝源性肾损害。
大量酗酒对肝脏损伤较大,酒精中的乙醇以及代谢产物乙醛可导致肝细胞中毒性损伤,长期下来可出现酒精性肝硬化,全身循环血量不足、肾灌溉不足。
部分药物具有肝毒性,如异烟肼、氨甲喋呤等,患者长期服用未定期作药物监测者容易导致中毒性肝硬化。
工作环境中有砷、四氯化碳等化学毒物时,化学毒物可破坏肝细胞的酶系统,引起代谢障碍以及抑制氧化磷酸化,ATP生成减少,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源性肾损害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肝病面容,即面黄、消瘦,患者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呕吐、稀便等消化道症状,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症状,如少尿、外周水肿、镜下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等。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肾结石、肝性脑病。
肾脏受损影响肾脏的滤过作用,水钠潴留造成组织疏松部分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
肾脏受损时,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尿液的表面张力改变,导致尿中泡沫增多。
患者出现肝硬化时,患者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出现异常,导致患者食欲不振。
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引起肠管扩张以及肠管血运回流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症状。
门静脉的血流受到阻碍,发生淤滞,从而出现如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腹水等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和男性﹑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少数病人可出现肉眼血尿。
肝肾综合征患者通常在肝功能严重损害的同时或之后出现少尿,可于数日、数周或数月内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精神淡漠和嗜睡;病情严重者有肝性脑病及昏迷。
肝源性肾损害的早期为肝功能代偿期,通常症状较轻,如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乏力、恶心、呕吐、面色萎黄、蜘蛛痣、肝掌等。
肝源性肾损害的晚期为肝功能失代偿期,通常症状较重,如消瘦乏力、不规则低热、面色黝黑灰暗、色素沉着及贫血、恶心、呕吐、腹壁静脉曲张、稀便、腹胀、上消化道出血、紫癜等。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肾脏的滤过与重吸收作用受影响,排钾减少出现钾离子代谢紊乱,出现高钾血症,对钠离子的作用减少,可能出现低钠血症。
肝脏的分泌能力受到影响,可出现内分泌失调症状,如男性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女性出现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
肝源性肾损害患者通常有肝硬化症状,门脉高压导致门静脉的血液经过侧支循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丛瘀血扩张,容易受刺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由于氢离子分泌减少,可出现持续碱性尿、高钙尿,使得钙盐沉着于肾脏和尿路中出现肾结石。
肝脏、肾脏发生病变后,对氨的排泄能力减弱,体内氨大量蓄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起肝性脑病。
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可出现近端肾小管回吸收碳酸氢钠和远端肾小管排酸功能障碍,造成酸性代谢产物潴留在体内,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肝源性肾损害患者出现眼睑水肿、食欲不振或合并有精神淡漠、嗜睡时需要及时到肝病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通过做血清学检查、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检查、尿液检查确诊。本病需要与功能性胃肠病、肝癌、狼疮性肾炎进行鉴别。
患者出现眼睑水肿、食欲不振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蜘蛛痣、肝掌及时就医。
本病患者合并有精神淡漠、嗜睡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肝病科就诊。
出现蛋白尿症状的患者需要去肾内科就诊。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需要去急诊科就诊。
有没有肝脏疾病既往史?如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等。
平时饮酒吗?通常多久喝一次,一次喝多少?
最近有服药吗?有的话服用的什么药物?
平时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家族中有患有类似肝脏疾病的人吗?
近亲体重、食欲方面有没有变化?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肝炎急性期时可见白细胞升高,黄疸期时白细胞偏低,重型肝炎时可见白细胞偏高、血红蛋白偏低、红细胞偏低。肝功能不全患者血清检查可见IgA浓度增高、各种免疫球蛋白浓度增高、血清C3浓度降低、血小板轻度降低、血红蛋白偏低。
肝功能检查项目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球蛋白、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通过检查可以综合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病情的严重程度等。
乙肝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e抗原和e抗体、核心抗原和核心抗体,通过检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乙肝以及区分大三阳、小三阳。另外还可做病毒滴度检查。
通过B超检查可以看到肝脏肿胀,脂肪浸润等表现,严重时可以看到肝纤维化、肝硬化表现,肝衰竭时肝脏可萎缩,B超还可以初步排除肝内占位可能。B超检查中肾脏一般无异常。
通过尿常规检查患者有无蛋白尿、管型尿症状出现,若出现即表示肾损害较严重,已经出现实质性的损害。
肾穿刺活检可以确诊肾脏疾病的病理型,以及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指导。
对于肝炎所致的肝源性肾损害通过乙肝病毒检查、血清学检查可诊断,血清HBV抗原阳性、肾切片HBV抗原阳性可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所致肝源性肾损害。
对于肝硬化性所致的肝源性肾损害,通常有蛋白尿、管型尿和镜下血尿症状,血清学检查中发现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血免疫球蛋白升高,IgA升高,C3下降,借助超声或腹腔镜进行穿刺,并做肝脏组织活检,可以确诊早期的肝硬化以及明确病因,通过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穿刺活检检查可诊断为肝硬化所致的肝源性肾损害。
对于肝功能不全所致的肝源性肾损害可以通过肝功能的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可初步确定为肝源性肾损害是由肝脏疾病诱发,即可诊断为肝源性肾损害。
功能性胃肠病也有食欲不振、呕吐、稀便等消化道症状,通过肝功能检查可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常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可以通过甲胎蛋白检测来进行鉴别诊断。当肝硬化活动时,甲胎蛋白可升高,当癌变时,转氨酶正常而甲胎蛋白持续升高。
狼疮性肾炎也有蛋白尿、血尿、外周水肿的症状出现,通过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即可鉴别诊断。
肝源性肾损害可通过利尿剂、清蛋白、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等药物治疗6~12个月,以及发展到终末肝硬化、肝衰竭时可通过肝移植手术改善,部分症状患者也可通过透析治疗改善。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肝源性肾损害,可以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也可以应用干扰素,临床常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对于肝硬化所致的肝源性肾损害,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若患者合并有腹水可以使用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必要时可以补充清蛋白。
肝肾综合征时,关键在于对肝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避免过度利尿和大量放腹水,慎用肾毒性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在改善肝功能的基础上,适当扩容利尿,静滴小剂量多巴胺、前列腺素或酚妥拉明等,可能对肾脏血流动力学有所改善;适量放腹水或腹水过滤浓缩回输,可降低腹内压,有利于改善肾脏血液循环。
乙型肝炎、肝硬化一般无需手术治疗,但是如果病情发展至终末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时可考虑行肝移植手术,即切除受损的肝脏,并用健康的肝脏替代。
在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的基础上也需要对代谢性酸中毒、蛋白尿、管型尿等肾脏受损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应用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等改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损害,必要时可以考虑透析治疗。
肝源性肾损害患者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可以有效延缓肾脏的进行性损害,预后一般较好,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可能会出现肝性脑病的后遗症,因此患者需要在治疗后每两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肾血流动力学检查。
症状较轻的肝源性肾损害经治疗可治愈,部分患者治愈后可遗留有后遗症。
经治愈后的肝源性肾损害患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因为肝、肾功能受损,导致机体排泄氨的能力下降,血清内氨浓度增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肝源性肾损害的患者出院后需要每隔两个月复查,检查肝功能、肾血流动力学有无进展。
肝源性肾损害患者日常可注意多进食软食、限制蛋白质以及低钠饮食调理。
患者应该吃易消化食物,减少消化道症状,尤其是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应以流食、软食为主,避免吃粗糙坚硬的食物。
低蛋白饮食可减轻尿蛋白排泄量,从而减轻肾小球的高滤过及肾小管高代谢状态,对于肝性脑病患者限制蛋白质摄入可以减少近曲小管氨的生成。
患者应该注意低盐、低钠饮食,摄入过量的盐会导致体液滞留,进一步加重腹水和下肢水肿症状。
肝源性肾损害患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之外,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多加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规范服用药物,定期复查,这些对于延缓病情发展很有意义,同时需要监测血压、腹围、24小时液体出入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要定期复查,避免肝、肾出现不可逆伤害。
建议患者多卧床休息,工作量减轻,尤其是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严格戒烟、戒酒,避免不必要且疗效不明确的药物。
避免感染,避免着凉,居住环境应通风、温度适宜。
患者需要监测自己的血压、腹围、24小时液体出入量,以此来评估患者是否有外周水肿。
肝源性肾损害患者应谨遵医嘱,定期按时复查,防止肝、肾不可逆损害。
预防肝源性肾损害,应该从预防肝炎、肝硬化等入手,如避免过度饮酒、避免滥用药物以及避免自行应用药物,同时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体检筛查。
成年人尤其是高危人群以及入职人员应该每年体检,定期查肝功能。
避免过度饮酒、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肝脏的负担。
注射疫苗,不滥用针头,避免肝炎病毒感染。
避免随意自行用药,减少药物性肝炎风险。
4015点赞
[1]王家陇,李绍白.肝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6-324.
[2]叶维发,钟振义.当代肝胆疾病治疗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21-713.
[3]林青,阮讲玮.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诊断肾脏早期损伤[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1):30-3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