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转移瘤是原发病灶不在心脏的各种恶性肿瘤通过血源播散、淋巴播散或直接侵入等方式转移到心脏的继发性肿瘤,几乎所有类型的肿瘤都能发生心脏转移。多数患者只表现为原发肿瘤和其他部位转移的症状。心脏转移瘤并不常见,一旦出现预后很差,主要治疗方法是对原发肿瘤的治疗和对心脏转移瘤的对症治疗。
心脏转移瘤的发生原因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通过各种途径向心脏转移。
心脏转移瘤的发病率是原发性心脏肿瘤的100~1000倍,多见于50岁以上者,无性别差异,支气管肺癌的心脏转移瘤最为多见。
心脏转移瘤好发于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恶性肿瘤患者。
心脏转移瘤的患者可出现心悸、气促、胸痛、呼吸困难、上腹痛、肿胀、晕厥等,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心悸,心脏转移瘤侵犯心脏传导系统,导致患者出现心悸的症状。
气促,心脏转移瘤常有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对心脏的压迫导致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
胸痛,恶性肿瘤累及心脏,导致心包受累、冠状动脉受到压迫等情况都会发生胸痛。
呼吸困难,大量心包积液和肿瘤压迫心脏,影响心脏射血功能,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等。
上腹痛,肿瘤阻塞或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肝脏淤血,可产生上腹部疼痛。
肿胀,肿瘤阻塞或压迫上、下腔静脉,导致体循环淤血,可导致面部、四肢肿胀。
晕厥,肿瘤导致心肌受累,产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出现晕厥。
心律失常,心脏转移瘤侵犯心脏传导系统,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房扑和房颤是最常见的表现。
心包积液,肿瘤侵犯心包,导致心包积液的产生,心包积液常常是血性。
心脏压塞,大量心包积液和肿瘤一起包裹心脏,可导致持续的心脏压塞。
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直接累及冠状动脉、瘤栓堵塞冠状动脉、肿瘤压迫外周冠状动脉等都可引起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肿瘤累及心肌广泛或引起心脏淋巴系统阻塞,可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心脏转移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尤其是支气管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患者更应提高警惕。患者可前往胸外科、心内科或心脏外科就诊,行心电图、心脏超声、CT、MRI等检查,结合原发肿瘤对本病进行诊断,注意与原发性心脏肿瘤等疾病相鉴别。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心悸、气短、胸痛、肢体面部肿胀等症状时立即就医。
出现心脏转移瘤的患者应及时前往胸外科、心内科就诊,也可前往心脏外科就诊。
现在有哪些症状?
出现症状多久了?
原发的恶性肿瘤是什么?
之前做了什么检查?
原发肿瘤接受了哪些治疗?
可以初步判断有无心率失常、心肌梗塞等,但心电图检查的特异性不强。
作为无创性检查,对肿瘤形态、位置、范围、特征等有准确的描述,还可对肿瘤造成的血流梗阻程度和心功能状况作出评估。
对心脏超声的有效补充,对于巨大肿瘤、界限不清,以及侵及多个心腔的肿瘤,在术前提供更详细的解剖资料。空间分辨力优于MRI,且检查时间短,可通过了解脂肪含量及钙化等诊断肿瘤类型。
对心脏超声的有效补充,具有软组织对比度好、视野宽广等特点,结合造影增强显像可以进一步区别肿瘤组织和正常心肌,并利用序列显像观察肿瘤的移动和对血流的影响,对肿瘤进行组织学分析,在诊断及评价原发和心脏转移瘤时价值突出。
心包穿刺放液不仅迅速缓解心脏压塞症状,而且有助于细胞学的诊断。
胸部疾病常用,可发现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但特异性不强。
心脏转移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和组织学的诊断,影像学显示占位性病变,明确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数目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包积液和心肌活检显示血性积液,可找到癌细胞。
原发性心脏肿瘤也可出现疼痛、心包积液或压塞、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等症状和体征,但原发性心脏肿瘤发病率远低于心脏转移瘤且良性居多,最常见的是心脏黏液瘤,主要鉴别点在于有无身体其他部位原发肿瘤病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心脏转移瘤一般为长期间歇性治疗,常用卡铂、紫杉醇、厄洛替尼等药物治疗,有时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针对原发病灶的治疗常采取化疗的方式,常用铂类药物有顺铂、卡铂等。
常用的化疗药物,主要适用于乳腺癌、卵巢癌等,对肺癌等也有一定疗效。
例如肺癌,如果符合靶向治疗药物的指证,可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如果敏感,通常效果较好,常用的有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
当心脏转移性肿瘤为孤立性病变引起心室梗阻的病人,可选择手术治疗。
心脏转移性肿瘤伴有严重心包积液,引起心脏压塞时,可选择手术以缓解症状。
心脏转移性肿瘤可能切除,且原发肿瘤病灶已做手术切除或已得到控制。
肾肿瘤或某些腹部肿瘤侵人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如能一并切除,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一期手术。
局部麻醉下行剑突下心包开窗术。
全身麻醉下左前外侧切口行胸膜-心包开窗术。
孤立性心包转移灶可开胸直接切除。
心肌或心内膜转移灶范围局限,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切除。
心脏转移瘤是恶性肿瘤的晚期,总体预后不良,半数病人生存期不超过一年,患者出现不适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复诊,争取延长生存期。
心脏转移瘤为恶性肿瘤的晚期,无法治愈。
心脏转移瘤半数病人生存期不超过一年。
患者出现心慌不适等症状时及时前往医院复诊,提高生存质量,争取延长生存期。即使未出现不适症状,也应当2~3个月复诊一次,评估肿瘤进展情况。
心脏转移瘤非手术患者一般可正常饮食,心功能不全患者避免过度饮水,手术后患者次日可开始进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避免过多饮水,诱发心衰,其余与正常饮食无异。
一般术后当天禁食,次日可开始进食,由流质食物如汤、牛奶等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烂面、粥等,再过度到正常饮食。
患者本人和家属都应当让患者尽量保持平稳的心态,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适当锻炼。
手术后患者应当保持切口的清洁,避免引流管的弯折或脱出,可适当尝试咳嗽、排痰,加强肺功能的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心悸、气促、胸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皮疹、恶心、腹泻等症状(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
心脏转移瘤的主要预防措施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早发现,早治疗。有其他部位原发肿瘤的患者可行心脏彩超、胸部CT、MRI等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原发肿瘤是预防心脏转移瘤的关键。
4430点赞
[1]胡盛寿.胸心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41-345.
[2]汪曾炜,刘维永,张宝仁心脏外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6.709-710.
[3]张春霞.肿瘤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71-17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