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脓皮病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亚急性破坏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罕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损害、细菌感染、免疫因素、皮肤菌株改变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皮肤损害、窦道化脓、瘙痒疼痛,可导致感染、瘢痕的并发症。本病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及手术治疗,预后尚可。
面部脓皮病的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损害、细菌感染、免疫因素、皮肤菌株改变有关,好发于年轻女性、免疫力低下者等人群。面部卫生差和气候环境可诱发面部脓皮病。
面部脓皮病常继发于面部皮肤损害,如皮肤裂伤、烧伤、蚊虫叮咬、酒渣鼻、面部疖痈等,细菌易通过皮肤破损处入侵繁殖。
面部脓皮病患者的脓液中常可培养出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提示本病与细菌感染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免疫缺陷等,易引起面部脓皮病。
当面部酸碱度改变、油脂分泌异常时易出现皮肤菌株改变,可引起面部脓皮病。
由于面部清洁不彻底,易滋生大量细菌,可以诱发面部脓皮病。
多见于气候温暖、潮湿的环境,易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可以诱发面部脓皮病。
面部脓皮病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发病率尚无具体的流行病统计数字,好发于20~30岁的青年女性。
年轻女性易出现皮肤菌株改变,发病率较高。
免疫力低下者易合并细菌感染,属于高发人群。
面部脓皮病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损害、窦道化脓、瘙痒疼痛,部分皮肤损害严重者可有轻至中度的发热,感染和瘢痕是面部脓皮病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爆发性的、聚集性面部斑块、结节和囊肿,好发于面颊、前额部位。斑块一般为紫红色或红色,结节和囊肿突出皮肤表面,形状不规则,可有渗液。部分患者在身体其他部位也会出现结节样红斑。
当结节和囊肿进一步发展成为面部相通的窦道,流黄色或黄绿色的脓液,伴有臭味,皮肤出现溃烂和结痂,结痂部位与正常皮肤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
皮肤损害处的瘙痒和疼痛一般不严重。
部分皮肤损害严重者可有轻至中度的发热。
由于面部血管缺少静脉瓣,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感染大面积皮肤,至颈部、颅内,患者出现颈部肿胀、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感染的细菌大量随血液倒流进入颅脑,可导致颅脑感染,甚至有生命危险。
面部脓皮病患者愈合后通常会留有严重瘢痕。
当出现皮肤损害、窦道化脓、瘙痒疼痛的症状需及时就诊,行皮肤检查、细菌涂片检查、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面部脓皮病,注意与面部痤疮、职业性痤疮、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相鉴别。
当出现皮肤损害、窦道化脓、瘙痒、疼痛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面部皮肤损害逐渐加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损害、窦道化脓、瘙痒疼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每天按时洗脸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居住环境闷热潮湿吗?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皮损的位置、形状、大小和颜色,触诊皮损的质地、边界,有无疼痛等,可以初步进行诊断。
通过取面部脓性分泌物进行细菌性培养,明确致病菌,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导。
毛囊周围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并有部分坏死,毛囊皮脂腺可以受累。
皮肤损害、窦道化脓、瘙痒疼痛的典型症状。
皮肤检查可见皮肤斑块、结节和囊肿的面部脓皮病表现。
细菌性检查培养出致病菌。
皮疹初起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开放性(黑头粉刺)和闭锁性(白头粉刺)二型。前者为与毛囊口相一致的淡黄色或皮色的圆椎形小丘疹,毛囊口充塞着小的皮脂栓塞,称为“脂栓”(即碎米粒样白色粉质);因顶端常为黑色,故称为黑头粉刺;挤压之,脂栓可被排出。后者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开口部,也不易挤出脂栓;以后粉刺可演变成米粒大小的红色毛囊丘疹(炎症性丘疹),其顶端有的可出现黄白色小脓胞;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严重者除粉刺、丘疹、脓疱外,可发展为结节、囊肿、脓肿等,破溃后常形成窦道或瘢痕。通过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症状可与面部脓皮病相鉴别。
与焦馏油、机器油、石油、石蜡、氯萘等化合物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皮疹,通常与职业有关,同时工作的人员往往都发生相同的损害,损害往往很密,常发生在接触部位,如手背、前臂、肘部等处。通过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症状可与面部脓皮病相鉴别。
损害多为暗红色或带棕黄色的丘疹及小结节。在眼睑下缘皮损呈堤状排列,玻片压诊可见苹果酱色改变,损害与毛囊并不一致。通过组织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可与面部脓皮病相鉴别。
面部脓皮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抑制细菌生长和促进表皮修复,可以辅以物理治疗如光动力疗法、红蓝光治疗等增加疗效,对于大面积脓肿形成者可手术排脓。多数患者的治疗周期为2~3个月左右。
属广谱类抗生素,口服吸收迅速,且不受食物影响,有效缓解细菌感染导致的面部脓皮病症状。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外用与皮肤损害处,有很好的抗菌作用,缓解面部肿胀。不良反应少见,可有恶心、呕吐、听力损害等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清洁皮肤,起到对皮肤破损处清洁和消毒杀菌的作用。
临床常用泼尼松、地塞米松,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抗过敏的作用,经治疗后可有效改善面部皮肤损害症状,但不易长期使用,注意脂代谢异常、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的并发症。
适于皮肤重度损害患者,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口唇及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疼痛、皮疹,还可出现继发感染等。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维生素A过量及高血脂症患者禁用。
适于大面积脓肿和窦道形成的患者,通过手术切开脓肿和窦道进行排脓,有助于清除坏死组织,促进皮肤损害愈合。
光动力痤法治疗面部脓皮病是将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涂在患处皮肤表面封包1小时,然后照射20分钟左右的红光。它的治疗原理是毛囊皮脂腺吸收光敏剂后产生单线态氧,可以作用于面部脓皮病发病的所有环节。照射的时候有轻微灼热感、皮肤发红反应均为正常反应。光动力疗法可以针对面部脓皮病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虽然有效率不及异维a酸口服,但是一种治疗中重度面部脓皮病疗效比较确切的方法。
采用高纯度、高功率密度的红光、蓝光及黄光对皮肤进行照射,能改变细胞结构,杀死细菌,为新生细胞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增强新胶原质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的生成,促进细胞生长,能修复面部脓皮病皮损。
面部脓皮病的预后尚可,一般可以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多数患者会留有面部瘢痕。面部脓皮病患者治疗结束后每年复查皮肤科检查即可。
面部脓皮病一般可以治愈。
面部脓皮病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面部脓皮病患者多数会留有面部瘢痕,严重影响患者面容,对患者造成心理伤害。
面部脓皮病患者治疗结束后每年复查即可。
面部脓皮病患者的饮食注意避免摄入加重面部炎症的食物,多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面部皮肤损害的恢复。
面部脓皮病患者要减少摄入加重面部炎症类食物,如蛋糕、巧克力、乳制品、辣椒,多吃青菜、水果。
微量元素硒、锌的缺乏和面部脓皮病发病有关,可多补充瘦肉、鱼类、牛奶、核桃、花生、芝麻、紫菜、动物肝脏等。
富含多不孢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的内脏、鱼油可以多食用。
面部脓皮病患者要注意皮肤清洁、规律服药、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日常护肤时更应注意,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用药后不良反应。
面部脓皮病患者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不利于疾病治愈。
面部脓皮病患者多伴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敏感的问题。因此,在日常护肤的时候要比较注意,平时避免日晒,选用温和的洗面奶和护肤品,尽量减少化妆次数。
面部脓皮病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加减药量或停药,了解药物副作用,若用药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患者及家属可以通过观察面部皮肤损害、破溃流脓、瘙痒疼痛的症状有无好转进行病情监测,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每年进行皮肤科检查。
面部脓皮病患者因面部受损会有心情低落、抑郁,家属注意及时疏导和安慰,鼓励患者面对病情,积极治疗。
若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听力障碍、肝肾功能异常,需及时就医。
面部脓皮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注意面部清洁避免感染,适度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早治疗原发皮肤疾病进行预防。
对于青年女性可每年进行皮肤科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平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使用刺激的洁面产品、过于油腻的护肤品、避免经常化妆。
定期运动排汗有助于避免毛孔堵塞,稳定皮肤菌群,并且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感染。
规律作息,避免压力过大及过度劳累。
患有其他面部皮肤病或皮肤损害,需要及时正规治疗,避免出现感染。
4458点赞
[1]丁雄飞.慢性脓肿性穿掘性脓皮病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8,040(005):750-751.
[2]叶新梅,何丹丹,梁伟文,等.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2019,000(004):P.341-344.
[3]刘崔.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002):P.290-29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