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脑梗死性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占39.4%。由于反复发生卒中,双侧半球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多个分支供血区的皮质、白质或基底核区受累,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直接原因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多发脑梗死,常出现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尿便失禁等局灶性神经症状,主要是通过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药物与康复治疗为主。
多发脑梗死是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直接原因,由于头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以及动脉硬化性斑块的不断脱落,引起脑部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反复发生,形成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区多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可能包括种族、性别、年龄、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病史等。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反复脱落,引起脑部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反复发生,形成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区多发性脑梗死,从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痴呆状态。脑血管病变部位在致病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与认知及心理功能相关的大脑特定结构,如前额叶皮质与纹状体回路等认知、情感和行为控制的神经传导通路病变,是导致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脑血管病变导致自动调节及血管神经功能损害时,脑组织血流量降低及神经细胞兴奋性下降,对痴呆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老年患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在内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脑血管病变,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加速和加重,或使原来处于亚临床状态的AD表现出来。
任何导致脑梗死的诱发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出现病情的反复、波动、加重,出现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如情绪不稳定、大喜大怒、抽烟酗酒、过度惊吓、过度劳累等。
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血管性痴呆占老年期痴呆病例总数的20%~30%,是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血管性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占39.4%。
目前研究显示,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史等。因此,老年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者、肥胖者、既往脑血管病患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者,都可能是脑梗死以及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好发人群。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有认知损害,常表现为斑片状缺损、精神活动障碍与血管病变,与脑组织受累部位和体积有直接关系。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者有多次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病史,脑梗死局灶性定位体征,如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感觉过度和尿便失禁等。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可急性起病,阶段性进展,智能损害往往呈斑片状缺损,精神活动障碍与血管病变损及脑组织的部位和体积有直接关系。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近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表情淡漠、焦虑、少语、抑郁或欣快,不能胜任以往熟悉的工作和进行正常的交往,外出迷路,不认家门,穿错衣裤,最终生活不能自理。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比,血管性痴呆( VaD)在时间及地点定向、短篇故事即刻和延迟回忆命名和复述等方面损害较轻,执行功能如自我整理、计划精细运动的协同作业等损害较重。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对于高危人群(老年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者、肥胖者、既往脑血管病患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者),应该尽早进行筛查评估,明确脑血管以及认知功能状况,尽早干预、预防。如果再次出现卒中症状,应尽快到神经内科急诊或门诊进行相关检查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多发脑梗死性痴呆需要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正常颅压脑积水,以及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阿尔茨海默病伴脑卒中相鉴别。
对于既往智力正常,卒中之后出现获得性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下降、执行能力受损、肢体力量不足、言语不清、抽象思维能力下降,或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突发冷漠、焦虑、眩晕等表现,已经影响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且无法用谵妄或其他精神疾病来解释的患者应及时就诊。
突然出现昏迷、意识不清、肢体无力或其他脑梗死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
出现获得性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应优先考虑就诊于神经内科。
出现突发昏迷、意识障碍,出现脑梗表现时应立即就诊于急诊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过去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史?
平时生活怎么样?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类似的疾病?
是否在其他医院检查过?检查结果是什么?
包括详细的全身体检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及精神状态。
可疑的患者,应进行完整的神经、心理评估,至少评估注意、执行功能、记忆、语言和视空间功能等四个核心认知域。
主要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及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C反应蛋白等.
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检查。
用来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β-淀粉样蛋白片段。
C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无创,可显示脑皮质和脑白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低密度梗死灶,头颈动脉CTA可评估头颈大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动脉瘤等改变。
MRI检查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通过此检查可准确显示梗死病灶部位、形状、损害严重程度。
根据反复发生的脑卒中事件、伴发的神经定位体征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痴呆伴随脑血管事件突然或缓慢发生,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等情绪改变。
病情呈阶段式进展,伴失语、偏瘫感觉障碍偏盲及锥体束征等皮质及皮质下功能障碍体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呈零星分布每次卒中后症状加重。
CT或MRI检查可见多发性梗死病变。
是大脑前部皮质下白质缺血性损害,导致慢性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步态不稳以及尿便失禁等类似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表现,与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相似,影像学显示脑室旁弥漫性融合的脑白质脱髓鞘病变。
发病年龄较轻,起病隐匿,没有卒中病史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尿便障碍及认知障碍,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反复发生后可能出现类似症状。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影像学检查可见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第3/4脑室及中脑导水管明显扩张,无脑梗死证据。
以反复发作的TIA、卒中事件、阶梯式或进展性痴呆为特征,但通常中年期起病,有家族遗传病史,没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程早期常有典型先兆型偏头痛病史。影像学检查可见多发脑梗死,深部脑白质弥漫性损害突出,累及颞极及外囊,病理和基因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突出,可有人格改变,神经影像学表现为显著的脑皮层萎缩。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是目前可防治的痴呆,主要是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治疗脑血管疾病,并预防卒中的复发。治疗分为一级防治以及二级防治,一级防治主要是在健康人群中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例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预防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二级防治是在卒中人群中,重点是早期诊断、尽早治疗,在严格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包括各种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如多奈哌齐、美金刚等。同时针对精神行为异常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抗抑郁、抗焦虑、抗精神病治疗等,以控制患者的各种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包括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等,丁苯酞、尼莫地平、银杏叶提取物可能有效,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
抗抑郁、抗焦虑、抗精神病药物,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抗精神病药物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常可收到较好疗效,康复训练方案要有针对性,应包括认知能力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言语障碍康复训练等。此外,应使病人多与外界接触,适当参加一定的社交活动,以免长期封闭导致抑郁加重病情。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经过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后仍可能遗留后遗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早期可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如果到晚期不能逆转治愈,只能改善症状。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能活多久,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病情、合并疾病,以及治疗的反应、治疗的依从性等多种因素,经过合理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饮食与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原则相同,原则上以优质蛋白、低脂、低糖为主,营养丰富,易于吸收,适量补充维生素,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以优质蛋白、低脂、低糖为主,营养丰富,易于吸收,食谱需要结合患者的口味偏好以及病情、消化能力、合并疾病综合考虑,适量补充维生素,可以吃瘦肉、鱼虾、豆制品、奶制品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合理搭配。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不要暴饮暴食,需要戒烟、戒酒。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日渐减退,需要专人长期照顾。照料者平时需要关注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加强对血管性痴呆的家庭照顾者的培训和指导,普及疾病常识及相关照顾知识,更好的照顾患者。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陪伴、监督痴呆患者,照顾其日常生活,如协助痴呆患者洗澡、穿衣、吃饭、上厕所等日常生活活动,避免发生意外。
积极监测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出现波动较大或药物难以控制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按照医生指导的康复训练方案及方法进行相应训练,包括认知能力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一些训练可由家属协助并监督患者进行。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常由脑梗死直接引起,脑梗死死亡率高,溶栓治疗效果好,但有严格的时间窗,患者一旦发现突发昏迷、意识不清、肢体无力等脑梗死症状,都应立刻就医。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不良生活方式等),需要积极进行卒中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减少卒中的发生,延缓卒中的进展,是预防的根本方式。
及早发现并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并积极治疗高度颈动脉狭窄者,可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发生。
戒烟、控制饮酒及合理饮食。
有明确遗传背景者应进行基因诊断和治疗。
4445点赞
[1]董强,郭起浩,罗本燕,徐运.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06):519-531.
[2]董漪.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J].上海医药,2016,37(15):3-15.
[3]柳真裕.血管性痴呆的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2):14-15.
[4]韩瑛,张萍,万晓莉等主编.精神科常见病防治与护理[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7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