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结核病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分娩时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一类少见结核病,多因母亲产前有活动性肺结核或子宫内膜结核,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致病。临床罕见,病情凶险,发展迅猛,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先天性结核病的病因为患儿出生时即存在传染源为母亲的结核感染,具体传播途径包括经胎盘血行感染及直接吸入含结核菌分泌物。此病好发于母亲既往有结核病史或妊娠期间感染结核的婴幼儿、自然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婴幼儿,可由新生儿吸入受感染的羊水和小儿原发性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诱发。
先天性结核病的发生必须母亲先存在结核感染。
孕期由于母亲的免疫力降低及肺部持续呈充血状态,有利于结核分支杆菌的生长及繁殖,且妊娠期间体内激素调节使之更容易通过血液进行播散。
结核分枝杆菌菌血症可感染胎盘,进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
母亲患有结核性子宫内膜炎,胎儿通过产道时吸入或吞入了结核分枝杆菌。胎盘有一定的屏障作用,有时胎盘一侧胎儿可无结核病,故胎盘结核并非一定导致先天性结核病。
自然分娩时新生儿直接接触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母亲生殖道,吸入受感染的羊水。
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原发性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或营养不良。
由于生育妇女的生殖器结核或结核性子宫内膜炎通常导致不孕,导致先天性结核病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先天性结核病400余例,我国首例于1955年报道,1999年至今,国内报道60余例,大多为个案报道。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0~14岁儿童结核病感染率为9%,儿童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91.8/10万,但是先天性结核病仍属少见。
在子宫内,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胎盘从母亲传播到胎儿,因通过脐静脉到达胎儿,从而在新生儿肝脏中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的原发病灶、继发血源性传播。
通过直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羊水,在胃肠道或肺中诱导形成原发性结核分枝杆菌复合体,这通常发生在胎盘中的干酪样病变破裂进入羊膜腔以及在分娩时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母亲生殖道吸入受感染的羊水的情况,通过后者感染的患儿通常没有肝功能损伤及肝脏肿大表现。
一般是由于婴幼儿在哺乳期间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乳汁感染了结核病。
可以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时感染。
由于早期通过脐带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营养物质感染。
先天性结核病其临床表现有多系统症状,如肝脾肿大、发热、精神萎靡、丘疹样皮肤损害、呕吐、呼吸困难。部分孕妇可导致不孕、反复流产,胎儿可出现缺氧、营养不良。此病可合并有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软化、脑神经障碍。
先天性结核病系胎儿宫内感染结核菌,实质上是孕母全身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一部分。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导致死胎、死产、流产或早产,存活者出生时可能一般情况良好,生后数日呈隐匿性发病。
新生儿可表现不愿进食、体重不增、生后2~3周患儿面色苍白、重度贫血、倦怠少动、偶有烦躁、易激惹、体温不升或低热,此时患儿仅以体重不增或下降为其突出表现。
也有部分患儿出生后几天或几周突然高热、惊厥、肝脾淋巴结肿大,继以呼吸窘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
双肺可有湿啰音,胸部X线提示为肺炎改变,也可有肺门淋巴结肿大或为粟粒性肺结核表现。如有肝原发结核病灶、肝门淋巴结肿大,则可出现明显黄疸。此外,患儿皮肤可出现斑疹、丘疹或红斑,耳、鼻有脓性分泌物。
妊娠合并结核病常导致母亲不孕、反复流产、死产、早产和胎膜早破,至于胎儿,在母体内常常出现缺氧、营养不良等情况。故胎儿发育迟缓,严重的甚至流产或被迫终止妊娠,进而导致先天性结核病的新生儿多为早产或极低体重儿。
先天性结核病发展迅猛,在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的情况下,可导致结核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症状包括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软化、脑神经障碍等,可造成严重后遗症,预后不良。
HIV感染会增加结核感染的机会,因此诊断为先天性结核病时,必须同时查是否并发HIV感染。
针对既往有结核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以及高度怀疑患儿有先天性结核或者已确诊先天性结核的患儿,其出现哭闹不安、惊厥、神志改变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小儿内科、妇产科或其他相关科室就诊,做结核菌素试验、抗酸杆菌涂片、血生化、C反应蛋白、胸片确诊。本病需要与细菌性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进行鉴别。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孕妇存在结核活动性感染,高度怀疑患儿患有先天性结核病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先天性结核病的患儿,若出现持续哭闹不安、惊厥、神志改变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当儿童出现持续性低热、食欲下降或者精神萎靡时应及时就诊。
大多数患儿优先考虑去小儿内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激惹、精神萎靡等,可联系相应科室会诊,如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
孕妇可去妇产科或感染科就诊。
患者最近食欲和精神情况怎么样?
分娩时胎盘是否存在异常,是否已送检?
目前患儿都有什么症状?(如激惹、咳嗽、呼吸窘迫、生长或喂养不满意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激惹、精神萎靡、神志改变等症状)
母亲既往产前检查有无结核病病史?
全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生化、甲状腺功能、免疫功能等,机体会因细菌的感染而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可表现为免疫球蛋白、补体、甲状腺功能等均低下,可有白细胞增多合并中性粒细胞低下,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也有报道指出白细胞可不高,但通常伴C反应蛋白增高,生化检查显示转氨酶升高。
先天性结核病患儿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率低,不到15%,而且可能仅在感染后几个月才呈阳性,但在诊断的过程中,仍建议行结核菌素试验。
新生儿和年幼婴儿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阳性率,还是较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高,且在接种卡介苗的个体中,γ-干扰素释放试验比结核菌素试验具有更大的特异性。但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的价值尚未得到证实,建议与结核菌素试验结合使用,不可替代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连续3天采集的胃液或痰液标本抗酸杆菌涂片阳性率约为 40%~80%,对新生儿而言,胃液或痰液涂片的阳性率高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特别是清晨的痰液,阳性率显著高于大龄儿童。
多发性肺结节通常是先天性结核病胸片的特定表现,粟粒性肺结核的比例可达到 46.8%。其次是播散性肺病变、肺门淋巴结结核,大叶性或间质性肺炎,这些肺部病变多右肺多于左肺,上肺多于下肺,大多数伴肺实变及肺门增大,原发综合征少见,可表现为多个空洞。
如果胸片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结核病或母亲确诊结核病,应考虑进一步行胸部 CT 检查。相较于胸部 X 片,胸部 CT 对诊断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病变和干酪样坏死结节更为敏感,分辨率较高,能更清楚的观察病灶。部分可见粟粒样结节,其大小相近,分布广泛不均,密度较低。多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部分伴钙化。
如腹部X线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肠扩张,腹部超声可了解有无肝脾增大及肝脾内病变占位,并辅助肝活检。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颅脑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脑室扩大、脑膜增厚和钙化、结核瘤和梗死。
可以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有无存在黄染的情况和患者食欲如何,嘴角有无异常分泌物等情况。
诊断先天性结核病应具备以下条件:
母亲必须有结核病,但75%以上的孕妇在分娩前无临床表现,发生早产者多。
新生儿组织内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
肝内有原发综合征,表明结核分枝杆菌来自于脐静脉,或出生时、生后几天内发现有结核性损害。
先天性结核病需与细菌性败血症、新生儿肺炎鉴别:
此病由患儿存在细菌感染所致,一般好发于体质较差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呼吸系统症状即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神志改变、前囟消失等脑内感染症状等。与先天性结核症状存在相似之处,通过血培养、痰培养,结核菌素实验、抗酸染色等病原学实验均可鉴别。
可由多种微生物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X线检查阳性,症状一般较典型,很少累及肺外系统,通过病原学检查及临床症状可进行鉴别。
先天性结核病中敏感感染者一般治疗周期在6~9个月,肺外结核病需要12个月,而耐药性结核则需要12~18个月。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药物改善,同时去除诱因、营养治疗也是必要的。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合并营养不良、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时要同时予以治疗,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应加强营养,改善体质。
母亲有开放性结核者应予隔离,如母亲无传染性,仍应鼓励母乳喂养。但必须接受抗结核治疗,所有抗结核药物可从乳汁排出,但小于所用剂量的1%对婴儿影响不大。
先天性结核病治疗方案同儿童后天获得性结核病,在药物种类、方案、疗程方面世界各地无统一标准,但应至少包括2个以上有效抗结核药物。新生儿结核病治疗以一线抗结核药物为基础,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病初最好静脉使用抗结核药,但应注意评估患儿的治疗有效性及密切监测药物的潜在毒性,尤其是对较小年龄的患儿,并没有足够的药理学数据证实用药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指结核感染引起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检查或临床无结核病的证据。对于该型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其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但是近期与危险因素接触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及结核菌素阳性的婴儿应立即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三个月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若结果为阴性,治疗将终止,若为阳性则进行全程治疗。
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疗程,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于单纯肺结核、肺门淋巴结结核的新生儿,采用以下治疗方案,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治疗两个月后,再联用异烟肼、利福平进行四个月的巩固治疗。对于肺外结核病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类似,但异烟肼,利福平巩固治疗延长到10个月。先天性结核的用药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目前尚无明显突破。建议在对结核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之前,行异烟肼、利福平联合吡嗪酰胺、链霉素进行治疗,在得到药敏试验结果后,治疗方案中应至少包括两种对于结核杆菌敏感的药物,且治疗周期应延长到12~18个月,尽管对孕期妇女进行抗结核治疗仍存在争议,但有研究显示,对感染多重耐药结核菌的孕妇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效果对母婴均较满意。
此药品常用在抗结核药的治疗之后,待身体存在抗结核药物浓度时,在加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更好。
对存在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力低下及体质偏弱的患儿,应科学喂养,保证合理均衡、全面充分的营养,及时补充维生素及无机盐,以保证患儿正常身体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
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状况。母亲存在粟粒型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等较严重类型的结核病患儿预后更差,包括治疗疗程延长及危重死亡。先天性结核病未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2月内死亡,积极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生存率。
先天性结核病部分能治愈,但母亲的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较严重类型的结核病为新生儿先天性结核病的高危因素,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预后更差,包括治疗疗程延长及危重死亡。
先天性结核病患者治愈且无严重后遗症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母亲的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较严重类型的结核病的患儿可造成病情危重,甚至造成死亡及严重后遗症,明显影响生存质量,降低自然寿命。
先天性结核病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可进行复查,进行影像学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抗酸杆菌染色等结核菌检查,以避免反复发作。
对先天性结核病患儿进行科学喂养,正常饮食,保证合理、均衡、全面、充分地补充各种营养物质即可,没有特殊的饮食调理。
先天性结核病的患儿护理应注意加强环境清洁、卫生,注意隔离,避免传播,保证充足营养,以促进患儿体质及免疫力增强,缓解病情。重点监测患儿的呼吸系统症状,及时就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时可导致脑出血,要谨慎使用。
了解各类抗结核药物及营养剂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母亲有开放性结核者应予隔离,如母亲无传染性,仍应鼓励母乳喂养,但必须接受抗结核治疗。所有抗结核药物可从乳汁排出,但小于所用剂量的1%对婴儿影响不大。
重症住院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反复或变化,如发生新症状,或原有的呼吸系统症状或肺外表现加重时,需复查X线或CT,出院前需复查结核菌素试验、抗酸杆菌染色等病原学检查,以避免反复发作。
对于在家庭治疗的患儿,家属需注意患儿的发热及其呼吸系统症状等,联合用药期间注意消化系统症状,防止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定期入院复查X线、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发展及痊愈情况。
由于利福平干扰维生素K的代谢,维生素K缺乏的患儿应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时可导致脑出血,应引起注意。
先天性结核的预防需注意对孕妇结核感染的筛查,由于大多数感染的孕妇并无明显症状,且结核相关检查并不列入常规产检项目。故目前可进行的预防措施仅包括仔细询问孕产妇的相关病史,及对存在可疑症状者早诊断、早检查、早治疗等。
由于孕期结核感染常起病隐匿,大多数孕妇即使存在结核感染,也不会有明显症状。而结核感染筛查并未如常规产检项目,故只能对存在低热、咳嗽、咳痰且普通抗生素无效者,行结核菌素实验作为初步筛查。阳性者可进行进一步检查如C-SPOT检查等,但需注意尽量避免对孕早期(3~8周)孕妇行影像学检查,以免造成致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仔细询问孕产妇及家庭成员的既往相关病史及产前检查结果。
对有明显结核临床表现的孕妇及时进行抗结核治疗。
应该加强产前体检,如有结核病应该积极治疗。
4807点赞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吴小英,许红梅,赵瑞秋.先天性结核病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9,37(3):196-199.
[3]陈越.先天性结核病的临床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9.
[4]陈桂华,万朝敏.先天性结核病的研究现状[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2):151-15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