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胃穿孔为小儿外科罕见的急腹症,起病急,进展快,多发生于生后头几天的早产儿,多由于先天性发育缺陷导致胃壁肌层薄弱或缺损,也可继发于其他原发病或围产期因素如感染、营养不良等。通常合并较为严重的感染,临场表现无明确特异性。病死率高,近年来因随着外科及麻醉技术的发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病死率已有显著下降。
目前对于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有多种学说,主要学说有自发性胃穿孔、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不良、胃壁缺血缺氧因素、感染等。
胃壁肌层发育不良,胃壁肌组织发育缺陷是胃穿孔的主要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胚胎第9周发育过程中,胃壁肌层发生障碍或发育停顿形成胃壁肌层缺损。当喂奶或呕吐时胃内压升高,引起肌层缺损处黏膜破裂或穿孔。
胃壁缺血性坏死,这与部分胃穿孔患儿有明显窒息史有关。在缺氧状态下,机体为了保证生命中枢的供氧,全身的血液出现选择性分布,胃肠血供相对减少,从而出现缺血、坏死、穿孔。
感染,新生儿局部免疫力低下、对感染耐受性差、胃壁屏障机能不完善,胃壁薄弱,胃肠道的菌群过多繁殖产生胃炎而出现穿孔。
继发于消化道其它畸形,如肠旋转不良等。
特发性穿孔。
新生儿胃炎可导致胃穿孔。
出生前后窒息致胃壁局部缺血,血运障碍,使黏膜肌层缺损。
生长抑素及胃泌素增高,胃动素下降,影响胃蠕动,使胃扩张、胃酸度过度增高。
过早开奶。
新生儿胃穿孔是一种少见的新生儿急腹症,发病率约为1∶2900,约占新生儿外科急诊的2%~3%,多发生于生后头几天的早产儿,尤其是7日龄内新生儿,早产及低体重为高危因素,男性多于女性。
多见于7日龄内新生儿,早产及低体重为高危因素,此类患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胃壁组织可易发生穿孔。
消化道存在其它畸形的患儿,如肠旋转不良等,可由于胃远端消化道梗阻导致胃腔压力增高出现穿孔。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患儿,可由于患儿胃壁肌层薄弱而诱发穿孔。
新生儿呼吸循环及代谢器官发育不完善,生活能力低下、反应弱,胃穿孔后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加上部分胃穿孔患儿在窒息、肺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因此在早期不易诊断。
当出现拒乳、呕吐、腹胀、面色苍白、口周青紫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进行体检,可见其中腹部高度膨隆、腹壁红肿、阴囊红肿。
临床可出现腹胀、呕吐、气促、少吃、少哭、少动、反应差等症状,继而突发腹胀进行性加重为主要表现。还可伴有呼吸困难、发绀、呕吐加重带血或咖啡样物、便血。
大部分有腹部静脉显露,腹壁紧张、潮红,部分可见胃肠型、蠕动波以及阴囊积气,肠鸣音减弱、消失。
出现新生儿胃穿孔,胃液流入腹腔,即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的发生,为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机体遭受胃穿孔时,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重要器官严重障碍所致,严重患儿可危及生命。
新生儿胃穿孔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一类急腹症,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早期就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关键。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生后3~5天出现典型症状,如突然出现持续进行性腹胀,伴呕吐、呼吸困难、发绀等应立即就医。
建议家长带患儿到新生儿科、急诊科就诊治疗。
症状持续多久了?
发病前进食过什么?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呕吐、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有没有拒乳?
孩子最近大便正常吗?
胃泡影明显扩大,且呈不规则状,对于早期诊断胃穿孔有重要的意义。X线检查腹腔有游离气体时可较明确地诊断消化道穿孔,但是X线检查腹腔不能观察到游离气体时,也不能排除有胃穿孔的情况,这常见于胃后壁穿孔。
可了解腹腔是否有游离气体。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患儿是否出现感染、贫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新生儿胃穿孔多发生在生后5天之内,无明显的前驱症状,起病急,大部分患儿进奶后不久即出现腹胀、反应差、拒奶、呕吐等,呕吐物为少量咖啡色胃内容物。
当生后不久出现精神萎靡并腹胀进行性加重时,考虑新生儿胃穿孔的可能性大。
需拍腹部立位X片,出现膈下游离气体即可诊断。
腹部立位片未见胃泡或胃泡变小甚至胃管超出胃泡区,可以作为协助术前诊断胃穿孔的一个征象。
胎便性腹膜炎时膈肌与肝脏粘连,右膈下无或只有少量游离气体。小肠位于腹中部,粘连成团,故在腹部平片中只有小的气液平面,并可见到钙化点,可以此进行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提高新生儿胃穿孔治愈率的关键。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手术是治疗新生儿胃穿孔的根本办法。
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三代头孢,包括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万古霉素等。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一旦诊断明确,应尽快做好术前准备,争取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同时需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代谢性酸中毒是最常见的酸碱紊乱。抢救重点是快速纠正感染中毒性休克,积极改善循环。应一小时内静脉使用抗生素,术后注意抗休克、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肺部并发症。同时注意引流管的畅通,要保持胃管通畅,减少胃液潴留,促进破裂修补处的愈合,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轻腹胀,均有助提高治愈率。
大量气腹并严重腹胀时可在上腹部剑突下穿刺抽出部分气体,以缓解症状。
一直以来新生儿胃穿孔的病死率较高,国外报告12小时内手术存活率为45%,超过12小时手术存活率仅为25%。近年来治愈率越来越高,这得益于早期诊断、麻醉、新生儿重症监护及静脉高营养技术的提高。
及时手术治疗,一般可以治愈,重症或就诊不及时的患者可能出现死亡。
具体视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不同而有差异,部分患儿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不影响具体寿命,部分患儿抢救失败最终死亡。
新生儿胃穿孔应在出院后一个月回院复诊。
新生儿术后会因为胃食管反流机制部分破坏,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病,因此喂养时需要注意。喂养时应该根据残胃的大小,从小剂量开始,少量多次,由全静脉营养逐渐向胃肠道营养过渡。
术后规律进餐,可以少量多次,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食物如粗糙、过热、辛辣等食物。
开奶可给予早产儿配方牛奶2ml/次,每隔2~3小时可喂养一次,在此期间密切关注患儿有无腹胀、呕吐以及大便性状,根据患儿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
新生儿胃穿孔术后,无论是护理和饮食都非常的重要,合理护理跟饮食有利于宝宝在术后的恢复。
注意患儿腹部保暖。
缓解患儿精神紧张,包括患儿父母不要过分紧张。
使患儿饮食规律、睡眠规律。
术后一个月内要注意喂养量,少量多次喂奶,避免因喂奶量大造成胃负担过重、张力过高而再次穿孔或者出现吻合口瘘。
新生儿胃穿孔的预防需要注意合理科学喂养,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疾病的发生与治愈,乃至预后都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哺乳,避免过饥或过饱。
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的患儿,一旦发生腹胀应及时检查腹部立位片。
4737点赞
[1]王卫平,毛萌,李延玉,申昆玲,常立文.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卢朝祥,谢卫科,王琪,潘永康.82例新生儿消化道穿孔诊治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6.15(2):193-201.
[3]葛午平,俞钢,朱小春,金龙,劳伟华,肖尚杰,洪淳.新生儿胃穿孔的病因和诊治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1):70-72.
[4]裴洪岗,毛建雄,张翅,王斌,麻晓鹏,李苏伊.新生儿胃穿孔发病原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21(6):87-9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