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发生反常收缩,导致直肠排空障碍引起便秘。排便困难、长期腹泻及泻剂的使用、心理、神经因素均可导致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引起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多见于慢性便秘、精神高度紧张及心理异常患者、多次肛周手术者。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病因多是排便困难、长期腹泻及泻剂的使用、心理、神经因素均可导致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多见于慢性便秘、精神高度紧张及心理异常患者。
均可导致耻骨直肠肌肥厚,引起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焦虑等因素可使肛门神经肌肉调节紊乱,引起便秘。
神经支配异常、神经信号异常传导都会引起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
盆底横纹肌发生不协调松弛,引起盆底痉挛。
感染、先天性因素等,某些感染因素的长期刺激会引起盆底痉挛,导致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发生,先天性缺陷也会引起该病的发生。
目前对该病的具体发病率等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
长期便秘或者重体力劳动会引起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
长期刺激会引起盆底肌肉异常收缩,肛门神经调节紊乱,引起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肛周手术的部分患者,肛周手术后,盆底肌肉松弛,易引起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发生。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缓慢和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肛门坠胀、排便不尽等表现。严重的患者合并子宫脱垂、盆底疝等疾病。
大多数患者排便困难,不易解出,大便干燥。
患者多需用力排便,但越用力排便越困难。
由于排便困难,部分患者排便时间达半小时乃至1小时以上。
由于每次排便量少,粪便瘀滞于直肠,导致肛门发生坠胀。
肌肉持续痉挛,导致排便困难,粪便滞留并刺激直肠,导致排便不尽感。
本病部分患者可长期无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排便次增加等。
长期用力排便,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盆底下降、子宫相关韧带松弛,阴道后壁膨出,引起子宫脱垂。
患者存在排便困难、排便时间较长、长期排便用力等情况,使盆底肌肉整体下移,导致盆底疝形成。
对于长期不规律饮食、精神压力大、有肛周手术的患者,如果出现便秘、排便困难、排不尽、肛门坠胀等,应及时到肛肠外科、消化内科就诊。行直肠指检,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等检查确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需注意与肛门直肠狭窄及急性盆腔炎症等疾病鉴别。
对于长期不规律饮食的患者,如果出现便秘、排便困难、排不尽、肛门坠胀等,应及时就医。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者,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焦虑和心理疾病者、多次肛周手术者,易诱发本病的发生,故应该定期复查相关的检查。
患者出现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时,应该积极至消化内科就诊。
当患者在消化内科就诊后,经过正规的治疗1个月未见缓解,至肛肠外科就诊。
女性患者,当出现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肛门坠胀或者已经确诊的女性患者可以到妇科就诊。
因为哪里不舒服来就诊的?
近期精神紧张吗?压力大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肛门坠胀等)
出现这些症状有多长时间了?有没有加重或者缓解?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
近期是否使用过通便药?
盆底失弛缓综合可触及肛管紧张度增高,肛管功能长度延长,耻骨直肠肌较肥厚,有时有锐利的边缘,常有触痛感。此检查可帮助诊断疾病。
肛管直肠测压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它能形象地揭示肛管直肠压力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了解肛管直肠压力变化情况。
气囊从直肠排出减少,提示排便功能受损,帮助诊断疾病。
可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改变,是诊断盆底综合征最主要的方法。
可显示病人的肛门、直肠结构,了解有无会阴异常下降及肛门、直肠角异常等。
根据患者年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再排除其他引起排便困难的疾病(如盆底肿瘤、妇科肿瘤等)后可确诊。
长期服用促进排便药物史。
典型的症状,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肛门坠胀。
辅助检查,结合影响检查结果显示直肠等器质性改变,可以诊断。
肛门直肠狭窄是因胚胎发育异常,致使肛门直肠口径太小,男女均可发生,亦可由行肛门部疾病如痔疮等手术后造成,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便不畅。若儿时有重度狭窄长期排便不畅可引起近端直、结肠逐渐扩大而导致继发性巨结肠症。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但是肛门直肠狭窄严重者可以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行结肠镜可以和盆底失弛缓综合征鉴别。
急性盆腔炎可有下腹痛、体温升高,心率加快等表现。如并发败血症,体温甚至可达40℃。若有腹膜炎,则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有便秘、排便困难等表现,但是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下腹部痛、发热、白带增多,行妇科检查和泌尿系彩超可以进行鉴别。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改善症状为主,若患者病情严重,也可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周期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不同,根据饮食习惯等改善症状约1月,但是1月症状未积极改善需要进行手术等治疗。
口服硫酸镁溶液,促进排便的作用,但是避免长期滥用药物。
用于便秘,是外用将药液挤入肛门从而促进排便。
喝液体石蜡可以通便,起到软化大便作用。
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原发肛周的一些疾病会起到预防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发生。
临床最常用的方式为肌电介导的生物反馈,此外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排便造影介导的生物反馈也是常用的方法。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为患者提供反馈信息,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肌肉收缩的训练方法。目前通常用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在治疗过程当中,患者可以通过肛门或阴道的电极来收集患者盆底肌的肌力和肌电反应。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患者经过正确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预后良好,不影响寿命。但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易复发,所以定期复查很重要,约2个月后需至医院复诊。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目前能治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患者排便困难加重甚至出现心理负担、精神焦虑等情况。但经过正确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预后良好。
如果治疗及时,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部分患者应用手术或生物反馈等治疗后容易复发,所以应该及时复诊,一般术后2个月进行复诊。而未行上述治疗,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该在药物治疗的1个月后定期复诊。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患者在饮食中应该增加粗纤维量,多饮水,帮助改善排便困难等不适,同时多饮水、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帮助排便,积极改善不适症状。
患者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粗纤维食物并多饮水。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和蔬菜,如香蕉、苹果、桃子等水果,蔬菜如菠菜、小白菜等。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盆地失弛缓症的患者护理非常重要,首先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改善饮食习惯,适当增加运动等,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如盆底疝、直肠脱垂等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度紧张,如果出现相关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应该积极治疗。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促进胃肠蠕动。
避免久坐、久蹲,劳逸结合,适当起身进行放松活动。
排便习惯的培养,培养患者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正确排便姿势、控制排便时间、每日定时排便等。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擅自调整药物用量,防止不良情况发生。
目前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没有早期筛查的检查方式,改善生活习惯、排便习惯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由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是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者、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焦虑和心理疾病者、多次肛周手术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等方式可以预防盆底痉挛综合征的发生。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帮助排便。
调节情绪,放松情绪,心情愉悦,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或者患有心理疾病,应该积极就诊。
4825点赞
[1]曹吉勋,新编中国痔瘘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297-299.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分册指南.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42-2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