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强迫症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患者深知这些观念、行为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或摆脱而焦虑痛苦。老年期强迫症的症状表现与强迫症的症状存在共性。老年期强迫症与其他强迫症在治疗上区别不大,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大多数患者无法完全治愈。
老年期强迫症同样有明显的易感素质,环境因素,特别是成长环境对其起病和转归影响明显。老年期强迫症的病因学研究中,五羟色胺假说和多巴胺假说占了重要地位,其他还包括遗传因素、脑功能与结构改变等。本病好发于强迫型人格者,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和过大的压力可诱发。
迄今为止,国内外多个家系研究一致表明在强迫症的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的患病率平均为12%(父母亲的患病率平均为5.6%,同胞为10.1%,子女为12.8%),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患病率。
5-HT转运蛋白在5-羟色胺神经递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也是五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结合的靶点,大多数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作用于5-HTT,可能是导致强迫症改善的一系列神经化学反应的关键。
临床研究发现强迫症与Tourette综合征关系密切,而与Tourette综合征的发病主要由多巴胺系统功能障碍所致,提出强迫症病理生理学也可能与多巴胺受体有关。
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直接通路有易化运动的功能,间接通路可抑制不想要的运动。在对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的直接通路进行手术毁损后,强迫症状能得到一定缓解。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人格特征都是其患强迫症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有2/3的强迫症患者在病前有强迫型人格。具体表现为:力图保持对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做任何事都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决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宁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这是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老化衰退、退休等原因,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生活应激事件的侵袭。生活应激事件一般不会成为强迫症的根源,但可能会作为一个“扳机”而存在。
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通常是强迫症发病的导火索,如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不和睦,责任过重,家庭不和等。
压力使人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强迫自己做某些固定事物,比如固定思维、行为模式来缓冲压力。
本病暂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
平时做事追求完美、墨守成规、性格固执、拘泥细节的强迫型人格的老年人群更易患强迫症。
老年期强迫症的典型症状包括强制性思维、强迫情绪、强迫行为等,部分患者还包括回避行为、焦虑和抑郁等症状。老年患者多数有躯体疾病,所以老年患者的强迫症状更多以强制性思维为主要表现。
强制性思维常见的有强迫性穷思竭虑及强迫性怀疑等。强迫性穷思竭虑又称思维反刍,常常是对极抽象的问题无休止的、过分的且无结果的思考,患者反复思考一些固定的问题,明知没有必要,但想不明白就会感到难受。强迫怀疑指患者对自己的言行缺乏确定性的感觉,如反复怀疑“我的手洗干净了吗?门锁好了吗?”等。
表现为某种害怕或担心,如怕脏、怕受到细菌的污染,或担心由于自己的疏忽会伤害别人,如因为没有检查煤气开关导致家里着火了,或因为开车不小心撞到了行人。强迫情绪又称强迫性恐惧,与恐惧症不同,因为在没有恐惧刺激时也存在。
是反复出现的重复行为、仪式动作或精神性仪式,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或对抗强迫观念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行为,也是没有意义的、过度的并且常遵循患者自己制定的某种严格的特殊规则,比如按照特定的程序清洗,检查特定的次数等。
即对于自己刚做过的事产生怀疑,如刚锁好的门,就怀疑没锁上。刚把信扔进邮筒,总怀疑自己没贴邮票。刚做完的作业,就怀疑漏做了或做错了。刚洗干净的手,却总感觉很脏。强迫怀疑患者常表现出疑虑不安,并做出一些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等。
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尽管病人明知这是荒谬的想法,自己也不会如此做,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如站在桥上或坐火车时,有跳下去的冲动,或有骂粗话的冲动等。
简单而言,就是越想控制的念头,越不停地出现。这种念头或想法往往是不好的,违背道德观念的,是患者的潜在欲望的反应,因此,患者深感羞愧、紧张、害怕被别人看出来,并努力控制,但越想控制,诱惑力就越大,出现的频率反而越高,不断地加重患者的罪恶感和自卑感。
强迫症患者为了避免诱发强迫观念或行为,也常常会回避相关可能的场合。
强迫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及抑郁情绪,这些情绪通常是继发性的,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强烈冲突结果,或是出于对强迫症状的反应。强迫症状如果严重而且频繁,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社会功能,或者经过长期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都可产生抑郁症状,严重时出现自杀行为。
在老年期强迫症患者起病初期,患者的生活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而没有及时就医,当出现强制性思维、强迫情绪、强迫行为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本病优先考虑就诊于精神心理科,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强迫症相关问卷等检查,需要与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疾病进行鉴别。
老年人出现反复思考一些固定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总是反复怀疑“我的手洗干净了吗?门锁好了吗?”等,及时就医。
已确诊的老年期强迫症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情况应立即就医。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
因为什么不适来就诊的?
强迫性思维是一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强迫情绪、强迫行为等)
是否曾就诊于其他医院,进行过什么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疾病?
医生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肺腹的检查、神经反射、有无脑外伤等,此方面检查是为了除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强迫症,一般无特异的阳性体征。
国际通用的《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标准量表》,是专门测定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是临床上使用的评定强迫症的主要量表之一,可以对老年期强迫症的患者进行严重程度的评估。
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评定方法简便、标准明确、便于掌握,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强迫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
根据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等病史、耶鲁布朗强迫症严重程度标准量表问卷15分以上代表出现单纯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25分以上为重度严重的强迫症,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和阴性的体格检查结果来除外由于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导致的强迫症状。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强迫症状,如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和强迫性对立思维,尤其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更多见强迫性穷思竭虑。但强迫症状出现无个性基础及环境背景,内容多变化,显得怪诞离奇。患者往往没有反强迫的动机,缺乏明显的焦虑、烦恼等痛苦体验,漠然处之。
强迫症常常合并强迫性人格障碍,也有些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不合并强迫症。两者最重要的鉴别点是自我和谐性不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自幼人格成长形成,自我和谐,主观认为行为方式合理,没有明显自我心理冲突抵抗。而强迫症则有明显的反强迫意识,心理冲突明显,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变化。
强迫症患者由于其内心强迫意识和反强迫意识的强烈冲突,会导致患者出现痛苦体验,甚至抑郁情绪。这两个疾病的鉴别主要根据哪种症状是原发性的,并占有主要地位而决定,即明确两者之间的临床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病变可出现强迫症状,鉴别的要点是依据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和体征,并配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另外,有些患者不是有一种重复性的思想,就是有一种重复性的行为,比如疑病症﹑躯体变形障碍及某些冲动性障碍等,这些患者均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鉴别不难。
老年期强迫症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物理或精神外科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性治疗及家庭治疗等,常用药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等。本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大多数患者对氟西汀的耐受性较好。常见的副作用有口干、头晕、性欲降低、嗜睡、颤抖、打哈欠、出汗;偶尔有食欲缺乏,体重下降。约40%~60%的强迫症患者使用氟西汀治疗有效。持续用药8~12周,之后根据病情缓解情况,逐渐减量,每次剂量调整至少间隔两周。
氟伏沙明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相关症状还有强迫症的治疗,常见的毒性作用包括昏迷、惊厥、低钾血症、低血压等。
舍曲林是一种治疗强迫症有效的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头疼、失眠、恶心、腹泻、性欲下降和食欲下降。性功能障碍也是舍曲林的副作用之一。
它对强迫症和伴随的抑郁症都有治疗作用,为治疗强追症的首选药物,抗胆碱能不良反应明显的患者,一般在达到治疗剂量2~3周后开始显现疗效。治疗有效的病例,整个治疗时间不宜短于6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震颤、镇静、恶心、便秘﹑排尿困难和男性不能射精等;循环系统疾病﹑淋巴结肿大、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忌用,同时还可以引起全身抽搐发作。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真实暴露则是将患者置身于引起其焦虑、痛苦的环境之中或是与其极力回避的物体共处一段时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害怕灾难性后果发生的患者。让其想象整个过程,在想象中不采取任何仪式化动作,也不回避,直至其痛苦程度从高峰回落。对于强迫行为,特别是仪式化的冲动,有必要采取仪式阻止措施。现在减少了行为上的直接干预,而是希望患者自己采取不行为的方式来终止仪式化的冲动。
强迫症患者不宜进行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因后者需要患者有较好的内省力,否则有加重患者强迫性心理冲突的危险性。但这并不妨碍医生或治疗师对患者有深入的心理动力学理解,特别是对患者核心心理冲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患者症状形成的心理机制,也可以指导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的顺利进行,并促进远期疗效更好。另外,心理动力学的互动,有宜于建立更具有工作效率的医患关系,对其他心理治疗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强迫症患者的家庭治疗重点是促进平等、开放、自主和自立的家庭关系的建立,并鼓励各代成员向外发展,降低互相的缠结和束缚。其次是“疾病观念的弱化”,这是针对“标签效应”而提出来的,由于对诊断、病因和预后的看法影响着疾病过程和结局,单方面强调生物学机制会阻碍人们在心理、社会层面上的努力。
老年期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只有极少数患者能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需要定期复诊,与主治医师时刻保持联系,反馈自己的病情,依据病情调整药物用量。
本病只有极少数患者可治愈。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要和自己的治疗医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反馈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老年期强迫症患者由于症状的反复发作,使病人不能像常人一样生活。需要与其建立有效的沟通,并注意沟通技巧,适当进行保护性约束,除了定期到门诊复诊外,患者还可以通过强迫症量表和调查问卷,评估自己现阶段病情变化,坚定病人的治疗信心,监护者需要时刻注意患者有无自伤、自杀等风险,及时避免。
主要是为了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感受,了解病人的情绪反应类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情绪变化,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家属与病人沟通时一定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讲究语言的使用。避免使用中伤性的语言和使用粗暴的行为去制止病人的强迫动作和行为。如强迫将病人保护起来而不做任何的解释,或斥责病人如“烦死了”、“假干净”等。要防止伤害病人的自尊心,考虑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有强烈自杀企图和行为的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时,要向病人讲清保护的目的。否则,病人会误解为保护是对他的惩罚而加重与医护的对立情绪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反应。
老年期强迫症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学会与其长期相处,除了定期到门诊复诊外,患者还可以通过强迫症量表和调查问卷,评估自己现阶段病情变化,如果发现情况严重,需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家属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就要以支持心理治疗为主要内容,坚定病人的治疗信心。在病人的病情有所改善时,及时予以肯定,鼓励病人,让病人看到希望和光明,对病的康复抱乐观的态度而不是绝望。
强迫症有自杀观念和行为出现,多见于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情况下。若工作人员对病人使用粗暴的言语和行为去干扰,制止病人强迫行为,有时会严重地伤害病人的自尊心,打破病人的“平衡”。这是护理技巧的不良使用给病人造成的负性心理反应。
对于老年期强迫症患者来说,目前没有太多可以有效预防强迫症发生的方法。但可针对直系亲属有患强迫症的人群,尤其是强迫型性格的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精神心理筛查,日常生活中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注意心理卫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
对于直系亲属有患强迫症的人群,同时其是强迫型性格,则患强迫症的风险很大,应早期前往精神专科医院进行相应的精神筛查。
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治疗的关键,对于强迫观念者,当强迫观念一出现,即用声音干扰,效果也较满意。
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服药对控制焦虑发作和惊恐发作效果较好,一定要坚持服药。
学习疾病的有关知识。改正自己错误的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4696点赞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49-673.
[2]沈春丽.心智觉知四步骤干预护理法对老年强迫症患者的积极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75-178.
[3]宁芳,冯斌,吴剑勇,骆利元,郑自力.舍曲林联合穴位刺激调控法治疗老年强迫症的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9,41(13):1402-14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