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引起的肺部慢性真菌病,是常见的深部真菌病之一。肺孢子丝菌病是机会性感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适、疼痛等。经过正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治愈,部分患者病变范围大,吸收不完全,可能遗留空洞。
原发性肺孢子丝菌病有三种病变类型:
起病急,似急性细菌性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适、疼痛等。
多数由肺炎型病变迁延而致,主要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咳嗽、咳痰、间歇性胸闷、呼吸困难、紫绀或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主要病变位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多数起病隐袭,于体检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肺门或纵隔阴影增大。
肺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引起的肺部慢性真菌病,肺孢子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等地方,可寄生在多种动物,如鼠、犬、猫、兔、羊、猪、马、猴等体内,也可寄生于健康人体。除皮肤为主要传入途径外,也可由口腔黏膜、消化道而引起感染。
肺孢子丝菌病病因主要以皮肤孢子丝菌扩散为主要感染导致,除皮肤为主要传入途径外,也可由消化道孢子丝菌病侵袭,接触、吸入肺孢子菌感染肺部,脑膜孢子丝菌病导致。原发性肺孢子丝菌病主要由呼吸道吸入而致。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造成肺孢子菌机会性感染。
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先天免疫功能缺陷,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
不同人群肺孢子菌的定植率不同,健康成年人定植率为0%~20%。艾滋病(HIV)患者中肺孢子菌定植率为31%~68%,不同人群肺孢子丝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同。
自然界和动物身上都存有肺孢子菌,易感人群可通过呼吸道吸入肺孢子菌而感染,也可由皮肤孢子丝菌病扩散或消化道孢子丝菌病侵袭所致。
肺孢子菌属于机会致病菌,正常人体内可有种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时,肺孢子菌可在肺内大量繁殖,并充满整个肺泡腔。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HIV)患者、先天免疫功能缺陷者、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者。
儿童体内可检测出肺孢子菌,由于早产儿或婴儿肺发育不完善、肺功能不健全、免疫力相对低下,肺孢子菌更易繁殖,引发疾病。
肺孢子丝菌病常见症状为咳嗽、低热、气促、胸部不适,以及呼吸困难逐渐加重。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严重乏力、厌食、体重减轻等,少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以发热为首发表现,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发热。
随着病情的进展,气短逐渐加重,尤其是活动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大部分患者肺部体征少,双肺少量湿啰音,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时湿啰音增多。
部分病例可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导致阻塞性肺病变,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
肺孢子丝菌病感染,引起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播散型孢子丝菌病除肺内病灶广泛严重外,常伴有皮肤、骨骼、肌肉,以及肝、肾、脑等重要脏器的侵犯,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严重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关节僵直、肌肉骨骼疼痛、黄疸、肾功能损害或全身衰竭。如不积极治疗,多数于起病后短期内死亡。
可表现为急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也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可表现为心动过速等循环系统症状。
表现为一侧胸痛,针刺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短暂,继之胸闷或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
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渐进性加重,常伴干咳。全身症状不明显,可以有不适、乏力和体重减轻等,但很少发热。
肺孢子丝菌病出现明显的诱因,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放化疗药物等,出现典型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部不适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导致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静息状态下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加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肺孢子丝菌病的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呼吸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重症医学科等。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近期是否有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
是否有艾滋病病毒感染?
是否为肿瘤患者,正在进行放化疗治疗?
是否有胸闷、胸痛,休息后能否缓解?
有无夜间端坐呼吸,伴有咯粉红色泡沫痰?
取痰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片,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内或大单核细胞内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圆形或梭形,直径2~5μm小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取痰液、脓液或肺部灌洗液进行培养,可见孢子菌丝生长。
皮内注射0.1ml1:1000菌苗,24~48h出现结节为阳性。
血清沉淀素及凝集素阳性,补体结合试验阳性。
病变类型不同,胸部X线表现不一。
胸部X线不能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胸部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肺部病变。
对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可观察肺部病变,并可以进行活检。
借助听诊器可在患者肺部对应的部位闻及湿啰音、哮鸣音。
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干咳、发热、消瘦、纳差和进行性呼吸困难,监测血氧饱和度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急促,肺部听诊以干性啰音为主;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可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升高,以及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升高等;胸片检查有些肺孢子丝菌病患者在病程早期胸部X线片并无显著变化,艾滋病合并肺孢子丝菌病患者CT影像学特征通常表现为铺路石征、磨玻璃征、肺气囊征、月牙征、支气管血管束长索条征以及混合型。
肺孢子丝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为从呼吸道标本检出肺孢子菌,呼吸道标本有诱导排痰、鼻咽抽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经纤维支气管镜获得的肺组织,镜检标本发现特征性的滋养体或包囊为诊断依据。
皮肤试验结节为阳性,血清沉淀素及凝集素阳性,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可用于早期诊断。
与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不同,痰培养有隐球菌生长,对隐球菌病的诊断很有帮助,但不足以确诊,因为它可以作为呼吸道的定植菌,不一定引起发病。本菌感染后仅引起轻度炎症反应,多发于免疫抑制宿主,如艾滋病病人。鉴别依据是致病菌种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与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不同,烟曲霉常定植在上呼吸道,病人免疫力的高低对临床霉病的类型有明显的影响,免疫力正常,可发生在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和曲霉相关的过敏性肺炎,免疫力极度低下时,可导致侵袭性肺曲霉病。二者的鉴别有赖于组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镜检可见锐角分支分隔无色素沉着的菌丝,无菌组织或体液培养有曲霉菌生长。
临床上一旦确诊为肺孢子丝菌肺炎就应开展积极治疗,关键是抗真菌治疗。对于顽固性肺孢子丝菌病可考虑外科手术,其他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和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吸氧,改善通气功能,加强支持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停服广谱抗生素、雌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药物等。
合并糖尿病时要同时予以治疗。
效果确切,价格低廉,可作为首选用药,但不良反应较多,对碘过敏的患者不能使用。同时在症状消失后必须再用药一个月,防止复发。
唑类药物是经典的抗真菌药物,对真菌感染治疗效果较好,常用药物有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需监测肝脏功能,注意有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两性霉素B可迅速控制病情,严重患者可考虑使用,但毒副作用较多,易引起肝肾功能损伤、造血功能损害等。
除外肺孢子丝菌病常规治疗外,对于中重度肺孢子丝菌病患者,提倡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预后。每次吸入激素后都需要使用清水漱口,防止真菌感染。
对有痰较多且不易咳出得患者,可使用祛痰剂,如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治疗。
肺孢子丝菌病通常不考虑手术治疗,但对于顽固性固定型孢子丝菌病,药物治疗效果差,久治不愈,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药物治疗。
持续正压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对氧分压较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进行吸氧。
肺孢子丝菌病经过正规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治愈,部分患者病变范围大,吸收不完全,可能遗留空洞。但若不积极治疗,易致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肺孢子丝菌病一般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病情较顽固。
肺孢子丝菌病若及时治疗,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
肺孢子菌肺炎治疗结束后,第一个月复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复查,进行真菌培养。
肺孢子丝菌病患者会出现发热、疲乏等症状,要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进食含有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饮食,补充足够的能量,增强抵抗力。
忌烟酒,慎用辛辣、刺激性食品,以避免引起过度的咳嗽。
患者常伴有高热,机体消耗甚大,故应提供高能量,进食高蛋白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可适当多吃水果,以增加水分和维生素。适当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品,如梨、百合、木耳、萝卜、芝麻等。
尽量多饮水,吃一些容易消化或半流计食物,以利湿化痰,及时排痰。
肺孢子菌肺炎患者常要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要注意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单间隔离,患者也要注意做好生活管理。
嘱患者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应戒烟,避淋雨、受寒、过度劳累、酗酒,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告知患者肺孢子菌肺炎经积极治疗后,一般可彻底治愈,减轻患者的焦虑。
服用抗真菌药物有肝肾毒性,并可能损害血液系统。因此,每3~5天需要复查血液指标,尤其是肝肾功能、血常规,服用了解疾病情况。
患病期间需要卧床休息,但要注意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除,好转后每天可进行两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
抗真菌治疗疗程较长,患者要坚持用药,不可随意停药,以免导致疾病复发。若患者进行雾化和服用激素药物,要注意用清水漱口来清洁口腔。
预防肺孢子丝菌病尚无有效、可靠的预防手段,但药物预防可显著降低免疫力低下者肺孢子丝菌病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老年人、长期服用激素者等,要定期检查,明确有无感染。
患有肺部疾病者要尽早治疗,出现症状要进行真菌培养,尽早明确有无真菌感染。
预防肺孢子丝菌病尚无有效、可靠的预防手段,但需长期用药,降低患者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4988点赞
[1]何小清,沈银忠.肺孢子菌肺炎诊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8,13(04):247-251.
[2]魏月霞,相巧丽,姚彦芬,马强.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治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04):175-176.
[3]刘绕星,李爱民,曹大伟.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型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治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8,38(03):225-22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