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骨折常发生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三个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击、挤压、打击,及扑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肱骨骨折后可出现肿痛、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骨擦感等表现,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提示骨折的类型。肱骨骨折经对症治疗或手术治疗后,遵医嘱行功能锻炼,预后效果良好。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厘米,胸大肌止点以上,此处由松质骨向皮质骨过渡且稍细,是力学薄弱区,骨折较为常见。
肱骨干骨折系指肱骨外科颈以下1~2厘米至肱骨髁上2厘米之间的骨折,多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肱骨干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其下1/3骨折容易发生骨不连等并发症。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其中以伸直型最多见,多发生于儿童从高处跌落时。
肱骨骨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由暴力损伤所导致,好发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肿瘤骨转移患者,无明显诱发因素。
如打击伤、挤压伤或火器伤等,多发生于中1/3处。
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地面反击暴力向上传导,与跌倒时体重下压暴力相交于肱骨干某部即发生斜行骨折或螺旋形骨折,多见于肱骨中下1/3处。
如投掷手榴弹、标枪或翻腕赛扭转前臂时,多可引起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
从骨科创伤的原因而言,首要原因是交通事故,占45.0%;其次为摔倒或滑倒,占29.5%;其后为建筑物上跌落,占7.1%。在交通伤所致骨折方面,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机动车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每年的1~2月和7~10月是交通伤发生的高峰阶段。但70岁以上老年人(以女性居多)骨科创伤主要原因是跌倒,主要危险因素是居住条件欠佳(室内灯光昏暗、楼梯狭窄)、老年人独居等。
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骨质较脆,易发生骨折。
肿瘤骨转移患者。
本病也好发于青年人,应这类人群户外运动较多,易产生外伤风险。
肱骨骨折的典型症状就是疼痛、肿胀、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骨擦感。根据骨折移位情况以及粉碎程度,可出现有血管、神经等并发症。
表现为局部疼痛、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等,一般均较明显。
完全骨折,尤其粉碎型者局部出血可多达200ml以上,加之创伤性反应,因此局部肿胀明显。
在创伤后,患者多先发现上臂出现成角及短缩畸形,除不完全骨折外,一般多较明显。
伤后立即出现,患者神经干紧贴骨面走行,甚易被挤压或刺伤。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一般以腋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老年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较差,较易发生血管损伤。动脉损伤后局部形成膨胀性血肿,疼痛明显。肢体苍白或发绀、皮肤感觉异常,行动脉造影可确定血管损伤的部位及性质。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臂丛神经损伤,以腋神经受累最为常见,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损伤也偶有发生。腋神经损伤时,肩外侧皮肤感觉丧失;桡神经损伤时,患者会发生患侧肢体垂腕畸形,掌指关节及拇指功能障碍,虎口区麻木等症状。绝大多数病例在4个月内可恢复功能,如伤后2~3个月仍无恢复迹象时,则可早期进行神经探查。
重大暴力所致肱骨近端骨折时,常合并多发损伤,应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气胸等。
普通人群经暴力损伤后,出现上臂疼痛、活动障碍时,应及时去医院骨科就诊,进行血尿常规、上臂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肱骨骨折诊断,但应注意与肘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老年人和绝经后的妇女,经跌倒、外伤、车祸等暴力损伤后,若出现上臂疼痛、活动障碍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已经确诊肱骨骨折的患者,若出现肢体苍白或发绀、皮肤感觉异常,患侧肢体垂腕畸形,掌指关节及拇指功能障碍,虎口区麻木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肢端或皮肤感觉异常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受伤经过是什么样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疼痛、肿胀、畸形、运动障碍等)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伤及其他部位?
受伤后有没有自行处理?经过了哪些处理?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根据上臂正位X线片可显示肱骨骨折的部位,以及骨折的具体类型。
根据上臂侧位X线片可了解肱骨头有无旋转、嵌插、前后重叠移位畸形,以便明确有无骨折端成角畸形,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骨折不明确但又不能排除者、复杂骨折者均可行CT检查。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便捷地进行骨折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帮助很大,目前临床上常用。
此检查为骨科的常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以及有无感染性疾病。
跌倒、车祸等典型外伤暴力史。
典型肱骨骨折症状,上臂疼痛、肿胀、畸形,以及运动障碍。
再结合X线和CT的骨折线,可以明确肱骨骨折的诊断。
本病特征表现明显,当进行影像学检查后无需与其他病症鉴别。
对于肱骨骨折,一般需要治疗3~6个月,根据肱骨骨折的移位、粉碎程度,对肱骨骨折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
对于有移位的肱骨骨折一般采用手法整复加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
患肢取屈肘位,用石膏绷带条环绕肩、肘固定;或者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于上举位2~3周。以后改为其他固定,此法只适用于骨折向前成角难矫正者。
如骨折断端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对位时,可用外展支架固定,并沿肱骨纵轴加用皮肤牵引以控制骨折近端向外成角畸形。此法现已少用。
克林霉素抗菌活性较强,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并且进食对吸收的影响不大。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可用于预防创伤和手术后感染。但应注意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有交叉耐药性,对克林霉素或林可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另外其与葡萄糖酸钙可产生配伍禁忌,不宜合用。
头孢唑林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有效血药浓度较持久。临床应用于骨与关节感染,也可作为外科手术前的预防用药。但应注意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葡萄糖酸钙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钙缺乏症,如骨质疏松、手足搐搦症、骨发育不全等,对骨折的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应注意高钙血症、高钙尿症、含钙肾结石或有肾结石病史患者禁用。
对于有移位的陈旧性骨折,或者移位严重、断端极不稳定或有软组织嵌入,经手法整复失败者,可考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某些骨折类型或软组织条件不良,可以行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以降低潜在软组织感染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治疗,术后均应早期行康复治疗。骨折固定后初期,可先让患者握拳,使上肢肌肉紧张,然后屈伸肘、腕关节,收缩上肢肌肉等活动。3周后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每日练习十多次,一般4周左右即可解除外固定。
肱骨骨折的患者经过合理的诊疗后,可以治愈,不会影响患者寿命,建议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避免加重。
肱骨骨折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后,可以治愈。
肱骨骨折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经过影像学确认,肱骨骨折患者达到完全愈合后,一年内一般每2个月复诊一次。
肱骨骨折患者正常饮食即可。
肱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的预后为主,遵医嘱服药,患者复位后应定期监测骨折恢复情况,避免加重,如果加重,应及时就医。
了解各类抗感染药物的作用,遵医嘱服药。
在肱骨骨折病人的恢复训练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患者患肢的功能康复。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
若患者在院外出现疼痛、肿胀明显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复诊,不要擅自更改康复锻炼方案。
肱骨骨折是由外伤性因素引起的,因此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跌倒、车祸等外伤,比如在雨雪天气走路时应注意防滑,保持居住环境的明亮度。另外平时应注意保持适当强度的锻炼,通过运动改善身体平衡,增强体力。
对于有骨质疏松的人群,平时应增加适当强度的户外锻炼,如散步、慢跑等,紫外线和运动都可以促进体内钙质的吸收。
热爱滑雪、攀岩、飙车等极限运动的年轻人,应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防护,避免发生外伤。
4807点赞
[1]王东.肱骨骨折合并上肢神经损伤治疗的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25(006):122~123.
[2]姜保国.陈建海.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7):199.
[3]侯新房.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7):104~105.
[4] 桂成艳主编.临床骨科诊治基础与技巧[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3.71-7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