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是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大量增生为特征的恶性疾病。主要是克隆性浆细胞直接浸润组织和器官以及其分泌的M蛋白导致。临床症状主要为骨骼疼痛或溶骨性破坏、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障碍,还可有出血、感染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治疗以全身化疗为主。本病无法治愈,治疗主要是为了缓解疼痛、延长寿命。
根据其免疫球蛋白电泳的表现,可分为:
IEG型。
IgA 型。
IgD型。
轻链型。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病毒感染、慢性炎症或遗传因素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在从事放射线工作者中较一般人群高,故电离辐射被认为是发病原因之一。
如慢性骨髓炎、慢性肝炎等可伴有浆细胞恶性增生,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受慢性刺激后可能引起骨髓瘤的发生。
如EB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可能都与骨髓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长期病毒感染可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增生。
多见于黑人,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但无具体资料显示,有待进一步查明。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接触苯及有机溶剂的生活、工作环境均为本病的高危因素。
多发性骨髓瘤在40岁以下人群中发病罕见,随着年纪的增长,患多发性骨髓瘤的危险性也就相应增加。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生活水平较低的人群由于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危险因素接触较多,相对容易成为易感人群。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约占恶性血液病的10%~15%,多见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我国发病年龄低于西方国家,中位年龄为55岁,40岁以下者仅占2%左右,多发性骨髓瘤的世界性年发病率为3/10万人口,黑人发病率最高,2倍于白人,白人次之,亚洲人发病率最低。本病占恶性肿瘤的1%,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15%。
由于此年龄阶段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状态都在退化,免疫功能也有所下降。当在生活中不注意接触了某些化学物质或辐射等因素,常易出现多发性骨髓瘤。
可能与种族或遗传因素有关,黑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
放射性工作者普遍较普通人患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高,接受放射剂量越高,发病率越高。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肿瘤细胞的浸润、侵犯,患者可表现为腰背部、胸骨疼痛,面色苍白,甚至发热、关节痛、出血、头晕、眼花等症状。
骨痛为最常见的症状,约70%的患者初发症状为骨痛。部位以腰骶部、下背部及肋骨多见,运动时疼痛加剧。颅骨虽然病变多见,但罕有感到骨痛。由于骨髓瘤细胞浸润与破坏,骨骼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如脊柱压缩性骨折、肋骨骨折及骨盆骨折等,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局部剧烈疼痛,大多发生于突然用力举重、俯身弯腰或受到撞击挤压时。
60%~80%患者在就诊时有此症状。造成贫血常见的原因是瘤细胞骨髓浸润排挤了正常骨髓,影响造血功能。此外肾衰竭、失血、营养因素的缺乏、慢性贫血等亦是参与因素。贫血程度与病程有关,早期多为轻度贫血,晚期则较重。
由于瘤细胞分泌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正常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合成受抑制,故患者易发生感染。骨髓受损可致粒细减少,以及化疗药物及激素的使用也增加诱发感染的机会,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等),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
血中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使血浆黏滞性增加、血流缓慢,患者可有头晕、视力障碍、手足麻木、肾功能损害。甚至因大脑功能障碍出现昏迷。IgM增多最易发生,其次为IgG型。
发生率报道不一,为10%~30%,高钙血症易发生在有广泛性骨质破坏与肾功能不全的晚期患者,主要症状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脱水等,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嗜睡、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约半数患者发生肾损害,多有高血压、蛋白尿或尿沉渣的特殊异常。本病异常免疫球蛋白的重链、轻链合成不平衡,使过多的轻链从肾小球滤出,轻链被肾小管细胞吸收,造成肾小管损害。
部分患者皮肤黏膜可有紫癜或出血。其原因是异常免疫球蛋白被覆盖在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功能;异常免疫球蛋白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可造成凝血障碍。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可致高黏滞综合征,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不同部位出血。
约10%患者发生淀粉样变。表现为蛋白质(主要是轻链)和多糖的复合物,沉积于各组织器官,常见于腮腺、舌、皮肤、胃肠道、心脏和肝、脾、肾等,往往造成受累器官结构和功能改变。
高钙血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厌食、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主要是浆细胞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者其他的片段在相应组织内和器官沉积,就有可能会导致肾功能不全。
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属于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细胞可造成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
由于骨髓瘤细胞破坏了正常的骨质细胞,骨质细胞所含的大量的钙进入到血液内,所以就引起高钙血症。患者表现为没有食欲、恶心、呕吐、便秘、浑身乏力等,严重的还会造成意识模糊和昏睡。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当患者出现腰背部或胸骨痛,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手足麻木,或还伴有发热、寒战、意识改变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当患者出现腰背部或胸骨等部位的骨痛,甚至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上述症状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心慌、手足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加重,或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苦难、头痛、胸部剧烈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当患者出现胸骨、腰背部或肋骨等部位的疼痛,以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手足麻木、肌无力等症状时,可到肿瘤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气促、心慌、鼻出血、发热等症状时,可到血液科就诊。
出现这种症状多长时间了?是否有加重或缓解?
从事什么职业?是否接触辐射或其他化学物质?
除了腰背部疼痛,是否有出血、手足麻木、头痛等症状?
大小便是否有异常?
以前出现过这种症状吗?是否诊断治疗过?
家属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如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凝血功能等,主要用于判断红细胞的形态、数量是否正常,血小板的数目、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贫血等。血液中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是否正常。
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电泳等,用于判断患者的肾功能是否受损等。
包括骨髓穿刺活检、骨髓涂片等,可用于诊断骨髓中是否有肿瘤细胞,及浆细胞的比例、形态,用于判断骨髓瘤细胞的分型。
用于诊断患者的脊椎或肋骨等部位是否有椎体或骨头的骨折,骨折的部位及类型。
可用于补充X线检查的不足,可观察道德病变范围更大,尤其是髓外浸润病灶的范围,还可以发现X线检查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病灶尤其在病变早期。
多数患者具有高球蛋白血症,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倒置,白蛋白可正常或减少,球蛋白明显增高。
MRI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特别是对脊髓病变优于X线平片和CT。且能早期发现脊髓水肿,从而早期治疗,避免截瘫的发生。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常明显加快,有时可达100mm/h。血沉增快与红细胞间排斥力减弱及血中异常免疫球蛋白增高有关,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必须强调不仅是浆细胞数量增多,而且必须有骨髓瘤细胞(原浆、幼浆细胞)出现,因为反应浆细胞增多,骨髓中浆细胞可能>10% ,但不会出现骨髓瘤细胞。
血和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轻链水平较高。
弥漫性骨质疏松或多发性溶骨性病变。
符合上述三方面的病变或符合1项加2项或1项加3项病变均可诊断为MM。
临床上无多发性骨髓瘤的特点,仅在血中单克隆球蛋白增多,不超过30g/L,且保持数年不变,骨髓中浆细胞在10%以下,无幼稚及异型浆细胞。肾脏受损不常见,肾脏受损的主要表现为肾小球肾炎,病人常感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水肿、高血压及蛋白尿。可通过骨髓检查,浆细胞的比例可鉴别两种疾病。
临床症状与多发性骨髓瘤有相似之处,易混淆,骨转移也可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麻木、贫血、高钙血症等症状。但骨转移瘤的患者尿中无M蛋白,且本周蛋白阴性,也可通过骨髓检查鉴别两种疾病。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一般不可治愈,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延长寿命。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可不进行治疗。当出现症状后,应及时治疗。主要采取支持治疗、化疗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如硼替佐米,对体内的肿瘤以及癌细胞都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以延迟多发性骨髓瘤的肿瘤生长。
如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肿瘤及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可抑制骨髓中骨髓瘤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目的,可协同化疗,提高化疗效果。
α-干扰素为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已证实,α-干扰素烷化剂和泼尼松在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增殖方面有协同作用。近年来,α-干扰素已用于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特别是IFN-α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能提高疗效,有效率达75%~82%。
沙利度胺作用机制:
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诱导血管新生。
可以直接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并杀伤肿瘤细胞。
可以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阻止肿瘤细胞生长与增殖相关的因子分泌,干扰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对体内T淋巴细胞与NK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增强其对抗骨髓瘤细胞的活性与数量,促进IL-2与IFN-y的分泌,增强对骨髓瘤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
对于发生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受压进而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清除病灶或使用骨水泥填充等。
长春新碱(V)、阿霉素(A)、地塞米松(D),多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的治疗,此方案对于肾脏病变也可应用,不损伤造血干细胞,对初发骨髓瘤患者有效率达60%。
马法兰(M)、强的松(P),由于强度较弱,仅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双磷酸盐可用于纠正骨痛和高钙,改善骨代谢,肾功能不全者适当减量。
促红细胞生成素可用于纠正贫血。
先通过化疗把骨髓里面的一些坏细胞彻底杀死,然后通过回输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来支持骨髓造血,以重建造血功能。
通过射线照射癌细胞,并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体外远距离放疗或近距离放疗。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属于血液系统中的恶性肿瘤,且治愈率为零。不接受治疗的患者,自然病程6个月左右。接受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平均为5年左右。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然不可以治愈。
若不接受治疗,一般6个月左右死亡。
经过治疗的患者,平均生存期5年左右。
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一般3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复查的内容主要有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骨髓X线拍片、CT等。期间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为主;注意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宜吃蛋白质、锌元素含量高的食物,具有很好的营养中枢神经作用。
宜吃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坚果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对神经组织具有营养性作用。
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平时应注意对患者贫血的护理。术后应注意伤口的护理和引流管的护理,避免感染。当出现不适时,及时给予处理。
对于非手术患者,在家应注意观察自己的症状是否好转。如是否仍然存在贫血的症状,按医生的要求规律用药,避免中途私自换药或停药。
手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引流管的通畅,避免感染。
保持空气流通,指导患者戴口罩,避免感染肺炎。
长期卧床的患者,帮助患者多翻身,避免褥疮发生。
术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伤口渗血或其他症状,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家应注意自己的是否有不适症状,出现异常时,及时就医。
对于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术后的患者,应注意肾功能的检查和护理。同时注意伤口的卫生等,避免感染。
引起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清楚,故可通过远离电离辐射或其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平时根据自身情况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早期无症状的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可暂时不治疗。出现症状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
对于放射性工作者,应做好防辐射措施,保护好自己。
平时注意补充蛋白质等高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出现不适及时诊断治疗。
4453点赞
[1]唐荣芳,董敏,伍志梅,孔令珍,徐淑娟,唐爱林,聂雨薇.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化疗病人医院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125-128.
[2]陈君敏.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J].实用老年医学,2014(28):451-454.
[3]戴晓宁,吴桂玲.老年人多发性骨髓瘤15例早期误诊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342-34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