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特点是轻度角化的色素性乳头瘤样丘疹,呈网状排列,好发于乳房间及背中部。少数可能为遗传性角化缺陷。多在青春期或青春期后不久发病,女孩多见。初期损害为淡红色扁平丘疹,表面干燥,直径达5mm,以后变成红褐色或灰色,表面轻度角化,有纤细鳞屑,呈乳头瘤样。此病无特异性疗法,可试用米诺环素、咪唑类抗真菌药及维A酸类药物,部分病例有效。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与角化异常、马拉色菌感染、内分泌失调相关,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此病较罕见,多在青春期发病,发病年龄段为8~32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以女性多见,黑种人发病率是白种人的2倍。
此病多在青春期发病,以女性多见,肥胖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患者也好发此病。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的典型症状是淡红色扁平丘疹,以后变成红褐色或灰色,表面轻度角化,病情在数年内缓慢发展,此后倾向于稳定。
皮损始发于乳房间区及背中部,以后逐渐累及乳房、上腹部、耻骨部、上背及骶部,以两乳间和脐周最明显。
初为淡红色扁平或球形小丘疹,逐渐增大而呈灰褐色,表面角化略粗糙,类似扁平疣样,之后丘疹逐渐增多、增大,密集成片而布满躯干,可相互融合成网状或旋涡状,呈淡棕色、乳头瘤状外观。
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偶尔会伴有瘙痒。
如皮肤出现淡红色扁平或球形小丘疹、灰褐色丘疹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于皮肤科,进行相应的问诊、体格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皮损直接镜检等,明确是否为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注意与黑棘皮病等进行鉴别。
皮肤出现淡红色扁平或球形小丘疹或者灰褐色丘疹,可融合成网状或旋涡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应就诊于皮肤科。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红色扁平或球形小丘疹、表面角化略粗糙)
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有无食物或者药物过敏史?
有无其它病史?
注意观察患者的皮损位置、大小、颜色、形状、性质等。
取患者皮损边缘,送去病理科镜下检查,显示轻度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宽融合,棘层肥厚,基层色素增加,真皮水肿且有围管性炎细胞浸润,可进行确诊。
查看是否发现菌丝,以确定是否有真菌感染。
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皮损特征在配合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进行正确的诊断。
皮损呈淡红色扁平或球形小丘疹、灰褐色丘疹、淡棕色乳头瘤状色素沉着,可融合成网状或旋涡状。
显示轻度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宽融合,棘层肥厚,基层色素增加,真皮水肿且有围管性炎细胞浸润。
表现皮肤灰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可出现角化过度及绒毛状、乳头状或疣状增生,但是一般不会融合成网状或者旋涡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花斑癣一般不会融合成网状或者旋涡状,偶尔皮损外观与本病类似,无法鉴别时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病可出现轻度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增宽融合等表现。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无特效疗法,患者可试用米诺环素、咪唑类抗真菌药(外用或内服)及维A酸类药物(外用或内服),部分病例有效。
本病无特效药物,患者可试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口服红霉素或米诺环素有效,外用0.1%维A酸软膏、10%尿素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卡泊三醇软膏,部分患者有效。
此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即使不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可能影响美观,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皮疹可完全消退。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的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建议本病患者1个月进行复诊一次,主要是进行体格检查,用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的患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充足、丰富、均衡即可。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患者应注意皮损部位防晒,避免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注意观察自身的皮损情况,有异常及时就诊。
皮损部位注意防晒,勤洗澡,保持清爽干燥。
避免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加深色素沉着。
本病患者注意观察自身的皮损情况,如出现皮损面积扩大,瘙痒加重,应及时就医。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日晒,可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4166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57.[2]方洪元.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21.[3]朴永君.皮肤性病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