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是酒精性肝病中的一个分型,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有长期饮酒史,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等。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关键是戒酒,也可以对症用药进行治疗,只要患者戒酒,大多预后良好。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由于饮酒所致,酒精饮品中的主要成分为乙醇,其次为少量纤维素、营养素、未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乙醛、酶类与其他小分子物质,其中乙醇为导致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饮酒量和饮酒时长是造成肝损害及其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包括酒的种类、每天的摄入量和持续时间等。目前酒精摄入的安全量尚有争议,我国标准是:长期饮酒史,一般指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80g/d)。饮酒方式、不同酒精饮料所致肝损伤亦有差异,狂饮模式、空腹饮酒造成的肝损伤更严重。
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出现酒精性脂肪肝,可能与遗传性消除酒精的细胞质酶缺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易感性更强,男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40g易患酒精性脂肪肝,而女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20g就比较容易患脂肪肝。这可能与女性胃黏膜中乙醇脱氢酶较少有关,所以女性饮酒后酒精更容易到达肝脏,损伤也更迅速。
营养过剩,长期摄取脂肪、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过剩的营养物质,便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人们患有高血脂和脂肪肝。饮酒过多后会转化为酒精性脂肪肝,现在肥胖人群已经将近30%,发病率也比较高。
营养状态是酒精性脂肪肝的诱因。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可以加重酒精对肝脏的毒性,在充足的营养条件下,饮酒量在一定范围内较少引起肝损害,但超过酒精中毒的临界值,膳食调节就无保护作用。因此空腹饮酒或仅以少量食物下酒,更容易患酒精性脂肪肝。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工作繁忙、疲劳过度会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影响肝脏细胞的营养滋润,抵抗力下降,致使已受损的肝细胞难以修复并加剧酒精性脂肪肝的恶化。
酒精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重度饮酒者中90%~100%有一定程度的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病率超过50%。因此在肝炎病毒感染率低的地区,嗜酒已成为引发肝癌的主要原因。
酒精性脂肪肝与性别和饮酒量的关系,在5年以上饮酒史的大量饮酒者中,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达50%,同样的饮酒量和时间的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酒精性脂肪肝。在4500人的普查中,诊断为脂肪肝1262人,检出率28.04%。男性1028人,占男性组的30.08%,女性234人,占女性组的21.61%,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饮酒总量多于女性有关。
长期大量饮酒人群,女性发病率更高。
有家族史者,家中有该病患者,通常患此病的几率较大。
肥胖人群。
丙型肝炎患者。
大多数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另外,在影像学检查时仅表现肝脏肿大,且病情严重时可并发酒精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症状往往无特异性,往往仅表现为右上腹轻微的胀痛或压痛。
长期饮酒导致肝、胃的直接损伤,引起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经常会出现蛋白质缺乏的情况,体内的营养也比较缺乏,导致患者出现疲倦、乏力的症状。
长期饮酒导致营养不良,引起患者体重逐渐减轻。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如果不限制饮酒量,继续长期大量的饮酒,病情进一步发展成酒精性肝硬化。
长期过量饮酒,病患有酒精性脂肪肝,也会导致肝癌患病风险增加。
酒精性脂肪肝即使进展到肝硬化阶段,也可无明显症状。所以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应自觉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肝脏超声。另外,若自身出现右上腹疼痛、自觉乏力等情况,也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应每年定期就诊检查肝功能。
出现右上腹痛、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量饮酒后有低热、黄疸、恶心、呕吐、腹泻、肝大并有触痛的症状,警惕肝衰竭的发生,应立即就医。
患者可去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
是否有大量饮酒史?
饮酒的年限、饮酒量?
是否有其他肝病?
之前是否做过相关的检查?
现在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吗?(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
多有白细胞升高、营养不良性贫血。脾功能亢进时可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血清AST、ALT轻中度升高,以AST为著,AST/ALT比值可超过2倍。线粒体AST/AST明显增高。禁酒后4周血清AST、ALT基本恢复正常或低于2倍正常上限值。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禁酒4周后明显下降。
糖缺陷转铁蛋白增高:过量乙醇抑制糖蛋白糖基转移酶活性,影响转铁蛋白糖基化过程,是反映慢性乙醇中毒的指标,但敏感性、特异性有限。
其他:平均红细胞容积增高。
可见肝脏体积增大,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远场回声逐渐衰退;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对诊断脂肪肝帮助较大。
可见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脾CT比值≤1。0.7<肝/脾CT比值≤1.0为轻度;0.5<肝/脾CT比值≤0.7为中度;肝/脾CT比值≤0.5者为重度。
对鉴别脂肪肝、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可能更好。
病理检查为最直观的症状,可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根据脂肪变性干细胞占据肝组织标本的比例,对脂肪肝进行分级。
有长期大量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或者短期的暴饮史以及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可初步判断。
除外病毒性肝炎、代谢和药物性等肝病。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转氨酶、GGT和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可伴有甘油三醋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科辅助判断。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如CT可见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B型超声可见肝脏体积增大等科进一步确诊。
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肝组织学表现大多为巨泡性或巨泡性与微泡性的混合型,缺乏酒精透明小体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首先问明有无饮酒史,如饮酒时间>10年,饮酒精量>60g/d,则以酒精性脂肪肝可能性大。如无饮酒史或不足以上时程及量,有肥胖症,则肥胖性脂肪肝的可能性较大。
测定血胆固醇、甘油三酯、载脂蛋白可帮助诊断,若再无饮酒史可帮助区别。使用皮质激素、药物或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氯仿、L-乙硫氨酸)导致脂肪肝,无饮酒史,有用药物史。
多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病人因进食热量过多、高糖和过分限制活动导致体重增加和肝脏脂肪沉积。此类脂肪肝有明确肝炎史,多数被劝告不可饮酒。
无饮酒史,有糖尿病史;结合血糖、尿糖的检测不难鉴别。
多见于摄人食物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无饮酒史,不难区别。
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原则为戒酒、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清除肝脂肪浸润、防治肝硬化,其中戒酒是关键。另外,还可以采用戒断反应治疗,以辅助戒酒。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戒酒三个月可使酒精性脂肪肝恢复正常。
如果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在戒酒的同时可以每天服用复合维生素制剂。
可降低免疫反应和炎性因子反应。
减轻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TNF-α的损伤。
可起到抗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的作用。
可以降低新陈代谢,具有抗氧化剂的作用,可提高门静脉血流量。
具有抗氧化、抗过氧化物酶和抗炎、抗纤维化等作用。
可增加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蛋氨酸水平,并且可降低肝脏蛋氨酸腺苷转移酶(MAT)的活性。
直接影响肝细胞,调节细胞因子的炎性反应。
可以用心理疗法或用纳曲酮、阿坎酸(acamprosate)等药物辅助戒酒。若出现酒精戒断症状时,可减量应用安定类等药物。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只要患者彻底戒酒,一般平均3个月内就可康复如常。若继续饮酒则后果严重,严重脂肪肝患者也可因脂肪囊肿破裂致肺栓塞而猝死。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早期戒酒后,一般可以治愈。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治愈后,且戒酒成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饮酒者每年查一次肝功、肝脏B超。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长期酗酒者酒精代替了食物提供身体所需的热量,故而蛋白质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常见。在戒酒的基础上,对酒精性肝病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
患者应注意健康、均衡饮食,及时补充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少食多餐、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油腻、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鱼、肉、蛋、奶类食物。
乙醇代谢过程中,人体对维生素的利用、转化、贮存均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会引起B族维生素缺乏,应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E、叶酸和微量元素。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营养元素的补充,可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营养不良患者需保证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并睡前加餐,额外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肥胖患者则需节制饮食、增加运动,避免含果糖饮料、零食、甜食和夜食。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及时戒酒,至少应逐渐减少饮酒量并防治戒断综合征;治疗后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
适当锻炼以防肌肉萎缩,争取每天大步快走20分钟以上,并做一些阻抗锻炼。
控制体重,严格戒烟、戒酒。
遵医嘱用药,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药量。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定期随访,关注自身病情进展,监测其在戒酒过程中有无戒断综合征以及是否还在饮酒。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家人要监督患者定期去医院复査相关指标。
家人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监督,帮助患者减少饮酒量和早点戒酒,并防止戒酒后再饮。
患者在戒酒初期可能岀现酒精戒断症状,如震颤、不安、烦躁、出汗、恶心、呕吐、谵妄、幻觉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或癫痫样痉挛发作。此时家人应给予患者特别的照顾,可以酌情应用安定类药物镇定治疗,严重时要送医院救治。
不饮酒或长期坚持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措施。此外,还需要节制饮食、增加锻炼、谨慎用药,防治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定期体检监测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同时应注意其他肝病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酒精性肝病唯一确定的办法是杜绝酒精摄入,如果必须饮酒,应严格保证适量: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女性和65岁以上的男性每天最多喝20g酒精量,65岁及以下的男性每天最多喝30g酒精量,妊娠的妇女、不胜酒力或者在少量饮酒后便岀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面色潮红等表现者,以及有酒精性肝病家族史和正在服用头孢菌素等药物的人群,应该严格避免饮酒,包括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饮酒人群应该定期健康检査,以便及时发现肝酶增高、脂肪肝、肝纤维化。
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肝病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有促进作用,尤其应保护自己免于感染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饮酒时应谨慎用药,特别是止痛、退热药,以防药物性肝损害。
4920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