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脑病又称为尿毒症性脑病,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慢性肾衰竭导致的精神和神经症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失眠、情感淡漠及全身不适等,后期出现语言、意识、运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癫痛发作、不自主运动、扑翼样震颤及幻觉等,常见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存活和生活质量。
尿毒症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相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代谢性脑病之一。可能是由于尿毒症毒素对大脑功能的影响,以及脑组织水肿、出血等器质性损害所致。尿毒症性脑病者通常伴有急、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有肾功能的改变,或有肾脏器质性损害。多见于肾衰竭患者。
血中毒素积聚脑内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循环障碍,从而影响脑功能;毒性代谢产物有尿素、肌酐、二甲胺、氮、胍类、酚酸、β-羟丁酸、胆胺等,均可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尿毒症性脑病时血液中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影响相关组织中能量代谢及加重有关离子的神经毒性,改变组织相关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变了正常功能,最终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低钙血症、水中毒、代谢性酸中毒、透析失衡
综合征等引起。可能与脑病的产生有关。
尿毒症脑病在肾衰竭中的发生率达63%以上。该病最早由Addison等(1839)报告,国内最早于1958年报道,男女患者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
尿毒症性脑病患者。
尿毒症性脑病早期可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注意力障碍、记忆力障碍等。病情严重者将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幻觉、错觉等。未经及时治疗,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早期可出现疲乏、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各种睡眠障碍,也常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自私、易冲动等,也可出现错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以及兴奋、躁动、谵妄,直至出现昏睡、昏迷等。重者也会出现锥体束征、踝阵挛和扑翼样震颤等体征。
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如巴宾斯基征,仰卧位,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宾斯基征阳性。
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血压、高血脂、尿毒症毒素、水电解质失衡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及肝素的使用,都会诱发脑卒中发生。
运动障碍也属常见并发症,为神经系统病变和(或)肌肉本身病变所致。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运动障碍可能与尿毒症毒素、药物、脑血管疾病、颅内新生物或感染、水电解质失衡、低位脑干和网状系统缺血有关。
多神经病指外周神经多发病变,在肾性脑病中发病率较高,男性多见。表现为深反射亢进、振动觉减弱、肌肉萎缩、痛性痉挛、感觉异常、温度觉障碍、热敏感或痛觉迟钝等,若自主神经受累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率变异性下降、汗腺分泌障碍、多汗、腹泻、便秘、排便失禁或性欲减退等症状。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局灶性神经缺陷及惊厥等,影像学改变以脑皮层下水肿为特征,主要累及基底节、脑干和脑叶白质。目前发病机制不清,通常认为可能是血压骤然升高、药物、尿毒症毒素及水电解质失衡等因素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
尿毒症性脑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症状、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若出现疑似尿毒症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或急诊科就医,做实验室检查、头部核磁、脑电图检查等以明确是否为尿毒症性脑病。
尿毒症性脑病患者近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下降、幻觉等要立即就医,结合实验室检查、脑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确诊为尿毒症性脑病者,要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优先就诊神经内科。
病情严重威胁生命时建议就诊急诊科。
由于有原发肾病的存在,患者也可就诊肾内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出现哪些症状?(疲劳、记忆力下降等)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无其他症状(谵妄、幻觉等)?
有肾脏疾病吗?
近期有做过什么手术?
近期服用哪些药物?
做过哪些检查?(脑电图等)
血清尿素氮、肌酐、血钾升高及代谢性酸中毒,但其严重程度与尿毒症性脑病症状不一定呈正相关。
呈非特异性改变,但与临床症状相关,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最常见是脑电波的低频成分,低于5~7Hz明显增加,可较正常人增加20倍以上,并可呈现弥漫性慢波、三相波、阵发性棘波或尖波。
CT或MRI可见脑沟、池、裂增宽,脑室扩大,髓纹加深或髓质萎缩性改变及颅内桥脑附近的低密度病症,部分患者可继发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尿毒症性脑病者脑萎缩率可高达85%,可见低密度病灶或(和)长T1,T2异常信号灶,病灶集中在椎体外系核团,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呈现平行关系,尿毒症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亦无特异性,但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实验室检查肾功能正常,血糖波动在5.4~13.2mmol/L,血肌酐>707μ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5ml/(min·1.73m2)。
临床表现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以及除外药物中毒及精神病病史;头部CT检查均为阴性。
尿毒症性脑病需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治疗总体遵循及时、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充分透析是延缓生命、提高存活率的有效办法。
生理盐水,通过静脉注射给予生理盐水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目的是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有兴奋躁动或谵妄时,可用安定或奋乃静等。
癫痫发作者可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治疗的两种主要方法,都能使血肌酐、血尿素氮浓度下降,改善电解质紊乱,平衡酸碱失衡,从而改善内环境,解除对神经、精神的损害。不过,两种方法的溶质清除率、剂量控制和预后恢复等方面各有不同。应当根据医院的实际条件和尿毒症性脑病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透析方式和频率。
将健康者的肾脏移植给有肾脏病变并丧失肾脏功能的患者。成功的肾移植会恢复正常的肾功能,包括内分泌和代谢功能,必将大大改善尿毒症性脑病者的预后,也可能会完全恢复。
针对尿毒症性脑病昏迷不能独立进食者,可留置胃管、鼻饲,进食流质食物,补充营养。
当尿毒症性脑病病情稳定后,需要加强康复训练。针对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躯体功能障碍,选择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促进运动、认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尿毒症性脑病人群重返生活,回归社会。
尿毒症性脑病经过正规治疗后,病情一般可以得到控制,但是需要长期按时随访。通过积极透析治疗、药物治疗之后,症状会逐渐好转。成功的肾移植手术会较好地改善预后。
可达到临床治愈。
尿毒症性脑病可危及生命,需尽早行透析治疗。
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性脑病者需要终生坚持透析治疗,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透析频率。肾移植患者,术后半年内每周复诊一次,病情稳定后2~3周复诊一次,检查术后恢复情况。
尿毒症性脑病人群日常饮食原则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个人爱好,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保证机体营养供应充足。
优质低蛋白饮食。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橘子、梨、青菜、南瓜等。
出现水肿时限制饮水量。
少食油腻、高脂、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如火锅、烧烤、肥肉、巧克力、蛋糕等。
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洋葱、芥末等。
护理工作中需要密切观察尿毒症性脑病者的精神、性格、行为方面的改变,加强对尿毒症性脑病者的日常生活看护尤其重要,有利于早期发现尿症性脑病并及时得到处理等。
了解各类治疗尿毒症性脑病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营造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确保照明充足,道路通畅,无障碍物。预防坠床等不良现象。
营养均衡、膳食多样化、定时定量,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根据功能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运动训练。
留意尿毒症性脑病人群的生命体征,药物效应是否正常。定期到医院体检,进行肾功能电解质检查。日常监测精神状态和神经体征的改变,若突然出现淡漠、幻觉等症状应该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接受治疗。
尿毒症性病本身易出现食欲低下,应避免服用引起食欲下降的抗抑郁药物,以及易产生胃肠道不适的药物。
尿毒症性脑病患者可精神、神经等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异常症状。目前无特异而有效地预防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早期发现、明确诊断对有效控制疾病意义重大,可提高生活质量及存活率,降低死亡率。
有肾脏疾病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防止病情恶化。
是否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若出现记忆力下降、幻觉、谵妄等,需要进一步进行肾功能检查,检查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尿素氮指标是否异常。
目前无特异而有效地预防方法,有肾脏疾病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病情恶化发展为肾性脑病。
定期体检,自我监测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情况,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过度劳累,睡眠充足,不熬夜,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4572点赞
[1]袁文生,周盾.尿毒症脑病诊治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16):2459-2461.
[2]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17.
[3]潘之颖,郑罡,娄亚先,赵铁柱,卢光明.尿毒症性脑病及其影像学[J].放射学实践,2014,29(06):715-717.
[4]徐文炜,祁国阳.精神科会诊实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0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