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小儿特有的综合征,较常见,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感染或细菌性感染之后,症状和体征常常只限于小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震颤和眼球异常运动等,严重病例亦可有神经系统较广泛受累,本病预后较好,目前暂无特异疗法。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多病因综合征,80%的患儿1~3周前有前驱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50%的患儿病前有病毒感染史,病毒可直接侵犯脑组织引起急性病毒性小脑炎,也可因感染后免疫反应而引起小脑系统脱髓鞘性疾病。
急性感染后共济失调是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最常见原因,占总比例的30%~50%,常见为病毒感染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可为肠道病毒感染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或为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EB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也见于细菌、支原体等感染。
摄入或接触毒物,比如接触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也可引起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患儿中应用的增长,观察到越来越多小脑共济失调的不良反应。
某些颅脑外伤,主要是头后方外伤可能损害小脑,产生小脑功能障碍。
颅脑手术可损害小脑,也可损害小脑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构联系,出现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肠道手术也可能导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原因可能是因为肠道术后维生素吸收障碍。
主要是小脑肿瘤,小脑肿瘤生长挤压周围正常小脑组织,或直接对周围正常小脑组织破坏,可引起小脑急性功能障碍。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易被病毒感染。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小儿特有的综合征,1~4岁最多见,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感染或细菌性感染之后,约80%患者发病前1~3周有前驱感染史。感染后发生的急性小脑共济失调属于感染后脑炎类疾病,是自身免疫。
本病多见于1~4岁有前驱感染史的小儿。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约80%病例在共济失调发生以前2~3周有前驱感染史,如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约50%病例有发疹性病毒感染史;有的无前驱感染,在完全健康的基础上发生共济失调;还有少数病例先有共济失调,10~20天后出现发疹性疾病。
本病起病急,多以躯干共济失调开始,很快发展到症状的高峰,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严重者不能站立、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
四肢共济失调一般较轻,表现为指鼻试验不稳、辨距不良等。
头、躯干、四肢可见粗大震颤,主动运动时加重。
约50%患者有眼球运动异常,如眼球震颤、眼球阵挛。
患者可伴有头痛史、恶心、呕吐,还可见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亢进。
少数有全脑炎症状者可见嗜睡、易激惹或一过性锥体束征。
严重患者可并发运动障碍,步态蹒跚、活动不利,出现不能站立、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独坐、不能竖头等表现。
患者可并发构音障碍,出现言语不清、不流利,重者不能说话的情况。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群,但因患儿发病年龄小,语言及运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不能准确表达躯体感觉,且检查不易配合等而被延误诊治。目前该病主要的处理原则为根据特异性病因治疗相对应的基本疾病。
患儿出现步态异常、眼球震颤、站立不稳、发音不清等症状,及时就医。
除以上症状外出现头痛、呕吐等,需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到儿科就诊。
如为儿童专科医院,至小儿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有什么症状?(比如步态不稳、步态蹒跚、口齿不清、震颤等,是单侧还是双侧)
症状开始及持续时间?
症状出现之前有无感冒、感染病史,有无接种疫苗,有无服用过某些药物,比如苯妥英钠等?
是否至外院就诊过?
通过步态观察、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试验,初步判断病情。
重点关注有无眼球震颤以及眼球震颤的特点,评估有无视觉固定,检查有无扫视以及有无眼视觉追踪,评估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是否为良性位置性眩晕。
少数病例在急性期有轻度蛋白增高和白细胞稍增多;病原直接感染脑组织的病例脑脊液可能有明显的炎性反应,可找到病原或相应的抗体;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帮助发现特异病原;脑脊液寡克隆区lgG常为阴性。
脑电图多为正常,急性期可有慢波增多。
核磁可以比CT更清楚地了解有无肿瘤占位、脑水肿、脱髓鞘疾病、发育畸形、wemicke脑病、药物影响(如使用苯妥英钠相关的小脑萎缩)、感染引起的小脑炎,近年发现在水痘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例有小脑脱髓鞘病变。用新型MRI显示病变集中于小脑蚓部,与临床表现为躯干共济失调相符合。
包括血常规、血脂水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血清叶酸常规浓度、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水平、血清铜和铜蓝蛋白水平、血清乳酸、相关药物浓度等,尿液中药物和重金属筛查、血氨水平等,主要是检查导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
急性发病,可有前驱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
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少见,全身症状不重。
脑脊液正常或轻度细胞增多。
小脑无占位性病变,且全身无代谢或中毒性疾病。
脑炎、脑膜炎的症状和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类似,也可出现发热以及肌张力改变,通过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以鉴别。
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共济失调多反复发生,如高氨血症、色氨酸转运异常等,可根据家族史、代谢特点、智力低下等进行鉴别诊断。
如肿瘤、脓肿、血肿等,有时表现为急性小脑症状,容易和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混淆,可根据影像学检查、颅内压增高症状进行鉴别。
遗传性显性共济失调也可能反复发生急性症状,容易和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混淆,可根据家族史、病程经过甚至基因检测进行鉴别。
本病也可表现为急性或一过性共济失调,具有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三个主要临床特征,常伴有神经根痛、颅神经损伤、四肢肌力减退,症状和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类似,通过脑脊液检查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可进行鉴别。
对于感染导致的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进行对症和支持治疗,患者多在数周之内缓解;对于颅内肿瘤导致的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因运动失调而致外伤。
注意营养和液体的维持,直至病情停止发展。
恢复期应鼓励锻炼。
对于感染后自身免疫紊乱的患儿,或者合并有脑神经损伤、意识改变的重症患儿,可给予激素,比如甲基强的松龙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病毒直接侵犯而引起脑炎的患儿,可早期给予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合并高颅压者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
如果是颅内肿瘤导致的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解除占位效应。
如果是摄入毒物或者药物导致的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需要进行洗胃治疗,避免毒素吸收。
感染导致的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预后较好,多数在数周内好转,少数在3~4个月内完全恢复。部分严重患者共济失调、震颤、语言不清等症状持续更长时间,甚至无法恢复。
大部分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能够治愈。
大部分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经过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如有严重颅脑并发症,未能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患者一般在治愈后无需复诊,如果有症状反复,及时复诊。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耐心喂养。
对于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的护理,主要是避免因站立行走不稳而致跌倒受伤。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可促进机体恢复。
合理休息,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专人看护,防止因站立、行走不稳跌倒而受伤。
肢体的感觉功能减退时,不能用热水袋热敷,以防烫伤。
对躁动不安的患儿应加床栏及约束带保护,以防再次受伤,做好安全护理。
如有呕吐,应立即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肢体功能锻炼,急性期卧床休息时,可轻轻按摩肌肉。恢复期时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时加强防护措施,防止受伤,时间由短到长,切忌动作粗暴,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指导患儿坚持患肢的主动运动,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积极性。
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因此避免病原菌感染可有效预防本病。日常注意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预防感染,提高患儿免疫力。
预防微量元素中毒,比如铅中毒等。
如有细菌、病毒等感染,早发现、早治疗。
防止药物服用过量,如苯妥英钠等。
4927点赞
[1]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王慧,倪金迪,李响,蔡振林.急性共济失调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1):52-55.
[3]黄程普.小儿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2例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134-135.
[4]吴玉珊.小儿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的护理干预[J].饮食保健,2017,4(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