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尿失禁指老年人出现的不受主管意识控制的尿液不自主流出的各种疾病总称。60岁以上男性老年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大约18.9%,女性37.7%,女性受生育及盆腔生理结构不同于男性等原因,因此比男性更易受失禁困扰;尽管老年性尿失禁对生命无直接影响,但老年性尿失禁可造成皮肤糜烂,身体异味,甚至由于害怕尿液失去控制不由自主流出来,不敢参加社会活动及日常的体育锻炼,缩小了活动范围,它也是老年人孤僻、抑郁的原因之一,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是病人在用力、打喷嚏或咳嗽、行走或跑步等腹压突然增高的情况下出现不自主漏尿。
膀胱逼尿肌频繁不自主收缩,导致尿频、尿急,自身无法抑制而出现尿急、尿液溢出。急迫性尿失禁又可分为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急迫性尿失禁。神经源性急迫性尿失禁为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逼尿肌过度活动所致;非神经源性急迫性尿失禁主要为膀胱受外界刺激如炎症感染、膀胱异物或前列腺增生引起的膀胱敏感性增强所致。
通常由膀胱出口梗阻导致慢性尿潴留,尿液在膀胱内过度充满,膀胱内无法容纳过多尿液从而自尿道呈点滴状溢出。
因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尿道括约肌无法收缩阻碍尿液排出,从而导致膀胱完全无法储存尿液,呈持续性漏尿表现。
大约1/3老年性尿失禁为暂时性尿失禁,尽管暂时性尿失禁多与泌尿系外因素有关,但泌尿系的病理生理改变处理不当,将加重暂时性尿失禁对患者的影响。如逼尿肌收缩力减弱或膀胱出口梗阻者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可造成充盈性尿失禁,而过量饮水将加重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症状。此外虽为暂时性尿失禁,如病因的不当处理,尿失禁症状也将持续存在。
老年性尿失禁的病因主要与神经损害或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尿液的储存与排出是受到神经系统精细调节的过程,一旦相关神经损害或解剖结构异常则会导致该调节过程失调,引起尿失禁的发生。因而其病因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尿道梗阻、不稳定膀胱、分娩损伤等有关。
尿失禁患者神志不清,神经系统暂时紊乱所致,一旦患者恢复正常神志,尿失禁症状可缓解,这类暂时性尿失禁的处理以药物治疗为主,一般无需泌尿外科的特殊处理。
泌尿系感染,出现严重的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老年人往往因为行动不便,出现急迫性尿失禁。感染控制后尿失禁症状也可得到改善。有时无症状泌尿系感染(如尿培养阳性)也可造成暂时性尿失禁,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
常引起下尿路症状,甚至造成尿失禁。大约80%的女性尿失禁患者伴有萎缩性阴道炎,表现为阴道黏膜萎缩、脆弱、糜烂、接触性出血等。与之相关的下尿路症状有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偶尔有尿痛,类似泌尿系感染。尿道黏膜的萎缩,尿道闭合机制的下降,将加重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
任何原因造成的膀胱和尿道的不完全性梗阻都会影响尿液的通畅排出,引起尿失禁。比如女性残留的先天性瓣膜,若发生慢性炎症使其增厚就会导致尿道口狭窄,影响排尿通畅,另外反复发生的尿道炎和膀胱炎,由于炎症久治不愈,导致膀胱颈口及尿道狭窄,也会引起尿失禁。
逼尿肌过度活动症是老年性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发病率男女相等,逼尿肌过度活动症的发病机制是充盈期逼尿肌出现不稳定非神经源性,或逼尿肌反射亢进(神经源性),人体衰老所致的逼尿肌平滑肌细胞间连接发生变化是老年人逼尿肌出现不稳定收缩的原因之一。
老年群体更易出现尿失禁。
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脊髓压迫易引起神经源性尿失禁。
如前列腺增生、膀胱颈硬化、尿道狭窄因排尿梗阻可引起充盈性尿失禁。
可因膀胱受刺激而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老年女性雌激素缺乏可引起尿道壁和盆底肌肌力减退而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女性分娩可引起子宫脱垂、膀胱膨出等导致尿道后壁下移而导致排尿受阻,从而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老年性尿失禁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健康问题。老年尿失禁的发病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年女性的患病率达30%~50%,其中严重的尿失禁占比在6%~11%,以压力性尿失禁最多见。老年男性严重尿失禁的患病率为女性的1/4~1/2,常见于急迫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
中老年人,尤其多胎顺产、体型肥胖、糖尿病妇女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老年女性因体型肥胖、多胎顺产,易导致盆底肌肉疲劳松弛,控尿能力减弱,从而出现尿失禁。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而易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糖尿病因引起支配膀胱的周围神经受损,导致逼尿肌收缩力受损而出现充盈性尿失禁。
老年性尿失禁的共同临床表现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老年人出现尿液经尿道不自主的排出体外,且无法通过主观意识控制。症状轻微者仅表现为偶发漏尿,伴或不伴有排尿急迫感,病情重者则会表现为较频繁的出现体积不等的漏尿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症状表现因所属尿失禁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老年女性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咳嗽、喷嚏、大笑、跑跳、站立或搬重物等腹压突然增加时出现漏尿,而在平静时无漏尿。
老年女性较多见,表现为排尿急迫,一有尿意时无法抑制排尿,来不及上厕所即出现尿液漏出甚至完全排空膀胱,多合并尿频,单次尿量较少。泌尿道感染、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等患者多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
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等待,尿滴沥、尿频尿痛和尿不尽,伴下腹部憋胀痛。多为尿液排出受阻或中枢神经病变导致。
表现为无尿意,随时随地尿液自尿道口流出。主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尿道括约肌无收缩,排尿无阻力,尿液经尿道自由流出。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者可合并盆腔器官脱垂,以阴道脱垂最为常见。急迫性尿失禁常由泌尿道感染引起,出现尿频尿急、单次尿量减少的表现。充盈性尿失禁为慢性尿潴留导致,多合并排尿困难症状。真性尿失禁可为神经功能受损引起,可伴有大便失禁。
阴囊、阴唇及腹股沟区皮炎、皮疹甚至溃疡,尿失禁易导致阴囊、会阴区皮肤长期处于尿液浸润状态。尿液化学性刺激及细菌、真菌滋生导致皮肤易发生炎症、破溃甚至溃疡发生。
会阴区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导致会阴区细菌大量滋生,沿尿道口逆行入膀胱及上尿路,导致反复出现尿路感染。
尿失禁患者无法控制排尿,易导致衣裤被尿液浸湿、尿液异味等使患者处于尴尬的境地,因而不愿意和逃避参与社交活动。
老年性尿失禁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一旦出现无法控制的漏尿症状,不应因羞于言表而拒绝向子女反馈及积极就医咨询诊治。患者可通过临床医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基本可区分患者所属尿失禁的分型,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使患者早日脱离病痛。
对于高危人群如合并肥胖、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体检较为重要,一旦出现不自主漏尿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老年女性在咳嗽、喷嚏、跑跳、站立或提重物等情况下出现漏尿时应到医院就诊。
有腰间盘凸出,肢体麻木及疼痛等情况,出现排尿费力、便秘等需到医院就诊。
外伤、盆腔手术或分娩后出现尿失禁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老年男性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排尿不畅等情况下需到医院就诊。
对于有结核病史,长期尿频尿急者需积极到医院就诊。
患者主要就诊于泌尿外科,部分压力性尿失禁合并盆腔器官脱垂者可到妇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尿失禁,是偶发、频发还是持续?
是否在咳嗽、大笑、喷嚏等腹压增加情况下出现尿失禁?
每天的漏尿量大概有多少?
是否合并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症状?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神经系统疾病及脊柱外伤等其他疾病?
生育史、是否有盆腔、尿道及阴道手术史?
是否有长期吸烟、大量饮酒及咖啡摄入等习惯?
检测是否存在泌尿道感染,查看是否为尿路感染导致的急迫性尿失禁。
如合并泌尿道感染可查看感染细菌类型并指导抗生素应用。
有助于对尿失禁类型进行鉴别诊断,尤其对充盈性尿失禁具有指导意义。
可判断压力性尿失禁的程度,对急迫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关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检查,直肠指诊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男性患者检查前列腺质地大小,女性患者可行妇科检查,判断是否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用B超或导尿方法测量残余尿,可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患者取截石位,充盈膀胱,反复咳嗽或用腹压,观察尿道口有无尿滴出以及停止腹压后流尿是否停止。如为阳性,则考虑为压力性尿失禁。
该试验适用于女性患者,检查者将中、食指放入阴道前壁尿道两旁,指尖位于膀胱与尿道交界处,向前上将膀胱颈抬高,再行诱发压力试验,如压力性尿失禁现象消失,则为阳性。
此试验为国际尿控学会推荐评估尿失禁的方案,由于 24h尿垫试验过程中容易受到汗液或分泌物的重量干扰,而且试验时间较长,患者回家后依从性低,容易导致资料缺失,因此临床评估多采用1h尿垫试验,结果评价为正常:<2g;轻度:2~10g;中度:10~30g;较重:30~50g;严重:>50g。
老年人出现偶发或频发尿液不自主溢出的临床症状。
压力性尿失禁压力诱发试验阳性;充盈性尿失禁可触及耻骨上区胀大的膀胱,甚至叩诊浊音区可平脐,压痛明显;真性尿失禁神经系统查体异常,表现为肌力减退。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体格检查可无阳性发现。
记录三天的排尿日记有助于老年性尿失禁的临床诊断。
尿流动力学,压力性尿失禁的尿流动力学检查表现为逼尿肌反射正常、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膀胱内压明显降低。急迫性尿失禁的尿流动力学检查表现为膀胱敏感性增加、储尿期逼尿肌不稳定、膀胱容量减小等。充盈性尿失禁的尿流动力学检查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膀胱容量增加,顺应性正常或减低,逼尿肌收缩力亢进、正常或减弱。
泌尿系超声+残余尿,充盈性尿失禁超声表现为双侧输尿管扩张、双肾盂积水、残余尿增多。真性尿失禁表现为膀胱无法储存尿液。
当这些疾病导致尿液从阴道漏出,往往容易误诊为尿失禁。通过膀胱镜+逆行造影可鉴别。经膀胱镜向输尿管内逆行插管并注入美蓝,在阴道内出现填塞纱布,纱布蓝染表明尿瘘存在并有助于发现瘘口位置。
输尿管开口异位于尿道,无尿道括约肌约束,导致尿液从尿道口溢出,为持续性漏尿。泌尿系超声和泌尿系排泄造影检查可鉴别。泌尿系超声检查往往发现重复肾畸形,排泄造影常可发现双肾盂、双输尿管。
确定尿失禁是由膀胱功能异常还是由括约肌功能异常引起是制定治疗方法的基础。老年性尿失禁的治疗主要依据其分型、严重程度及基础疾病而有所不同,往往需要进行综合性治疗。如果因基础疾病导致首先是纠正病因,如未发现明确病因则依据分型进行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来改善症状。
老年性尿失禁如症状较轻,一般首选无创方案,如改善生活方式、制定作息方案、定时排尿、盆底肌训练等行为干预。
老年男性易因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梗阻出现急性尿潴留,膀胱过度膨胀引起充盈性尿失禁者需给予紧急留置尿管引流尿液。
为抗胆碱能用药,可以通过松弛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储尿量,用于膀胱过度活动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
代表药物为哈乐,此类药物可作用于膀胱颈肌肉及前列腺中的肌肉,降低排尿阻力, 减少残余尿,多用来治疗急迫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患者。
可使膀胱内括约肌张力增高,增加排尿阻力,可以用来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因其有增加尿潴留风险,充盈性尿失禁患者禁用。
老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局部外用低剂量雌激素,雌激素可促进尿道黏膜、粘膜下血管丛及结缔组织增生,有助于控制排尿。但不推荐口服雌激素。
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案有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耻骨后膀胱颈悬吊术、膀胱颈填充物注射治疗、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手术和阴道前壁折叠术。
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激光剜除或开放前列腺摘除术等手术治疗方案。
因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充盈性尿失禁患者可行间歇导尿术或耻骨上膀胱造瘘术。
因间质性膀胱炎和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行膀胱扩大术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选择行神经电刺激疗法,常用骶神经电刺激和胫后神经电刺激。
对于暂时不能接受其他治疗的女性尿失禁患者,可行阴道托,通过抬起尿道中段,增加尿道阻力的方法可暂时控制尿失禁症状。
对于因膀胱过度活动引起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可通过膀胱训练,方法是白天多饮水,循序渐进地延长排尿间隔,增加单次排尿量。入夜后不再饮水,勿饮用兴奋性饮料,辅助服用镇静安眠药物或采用催眠疗法等,使能安静入睡。记录排尿日记,增强治愈信心。
老年性尿失禁不具有自限性,如出现持续性尿失禁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正规治疗。通过相关检查将尿失禁进行分类并查找病因,可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老年性尿失禁经综合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早期治愈率较高,但随着病情加重治愈率会愈来愈低。
老年性尿失禁一般不会影响寿命,但充盈性尿失禁患者可因继发双肾积水,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甚至肾功能衰竭,可对生命构成威胁。
老年性尿失禁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出现阴部及腹股沟区皮肤湿疹、皮肤溃疡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且会因为频繁上厕所、尿裤子等尴尬情况而恐于社交。
因老年性尿失禁有多种分型,不同分型的尿失禁治疗方法不尽相同。保守治疗者需每个月复诊以观察治疗效果,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手术治疗者应分别于术后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和半年复诊。
肥胖人群患老年性尿失禁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因而通过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使体重保持在合理区间是有效减少尿失禁患病率的一个重要措施。
总体原则是饮食宜清淡、营养要均衡。建议多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等。适合多食新鲜瓜果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苹果、西红柿、西蓝花等。可食用富含纤维素类食物,如红薯、芹菜等,有利于通便。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大蒜、芥末、韭菜等。少吃高油、高脂等肥腻食物,同时注意限制烟酒、糖及咖啡的摄入。
老年性尿失禁因老年人活动受限,无法及时清洗会阴,常常引起会阴部皮肤炎症及溃疡糜烂等躯体痛苦,同时异味和尿裤子等尴尬情境往往对其身心带来心理层面的伤害。因此做好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管理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其进行心理护理。
老年人活动不便或卧床不能自理者家人应注意及时给予清洗更换内裤,保持会阴区清洁干燥,减少异味及防治感染。
有的老年患者因尿失禁给予留置膀胱造瘘管者应叮嘱老人增加水摄入量,给予间断膀胱冲洗,保持造瘘口清洁干燥及造瘘管通畅,并定期到医院予以更换。
对于老年妇女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家人可配合给予老人间断辅助导尿。
对于老年下地行动不便者家人可指导老人在床旁使用尿壶,或提供便利的排尿条件。
老年性尿失禁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其带来痛苦不便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自尊心易受到打击,因而对老人做心理疏导及护理是必要的。护理人员需要用耐心、温和、尊重及鼓励的言语来增进老人对康复的信心。
对于老年女性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可考虑自我或家人辅助进行间歇导尿,而老年男性患者则优先建议行膀胱造瘘术留置膀胱造瘘管。
大部分老年性尿失禁可防可治,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不仅可减少一部分尿失禁的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延缓老年性尿失禁的疾病进展。因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因糖尿病及过度肥胖是导致老年女性易患压力性尿失禁及充盈性尿失禁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需做好早期糖尿病筛查,及时治疗并控制血糖。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易导致急迫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因而建议五十岁以上就应定期行泌尿系超声+残余尿测定,做好早期筛查预防工作。
肥胖是尿失禁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通过均衡饮食和合理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有效预防尿失禁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坚持长期进行体育运动。比如慢跑、快走、踢毽子、打太极等,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训练盆底肌肉,增强控尿能力。
积极治疗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这些疾病可显著增加神经源性膀胱导致的急迫性尿失禁和充盈性尿失禁。
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贴身衣物,可减少泌尿道感染机会,从而减少由此导致的急迫性尿失禁。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因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
直肠手术、前列腺手术、妇科手术是引起医源性真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除术中术者要精准操作减少神经损伤外,患者也应有意识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提早预防尿失禁的发生。
4007点赞
[1]那彦群.叶章群.孙颖浩等主编.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第九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67-340.
[2]那彦群,郭震华主编.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9-342.
[3]李欣主编,当代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5,154.
[4]杨登科,陈书奎主编,实用泌尿生殖外科疾病诊疗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08,444.
[5]李七一主编,中医老年病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09,181.
[6]朱宏斌,梅群超,万媛主编,老年疾病中西医结合护理[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2,1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