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肺腺癌的一个特殊类型,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沿肺泡结构呈鳞片状生长,没有基质,血管及胸膜侵犯,是单纯性细支气管肺泡癌,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确认了这个定义,目前统称为肺腺癌。
根据病理表现可分为3个类型:黏液型、非黏液型、混合型。
大多数为黏液型,由高柱状黏液细胞构成,胞质内富含顶端黏液素,类似于宫颈上皮细胞内的黏液样物质。
非黏液型大约占25%,来源于克拉拉型(clara型)或2型肺泡上皮细胞,瘤细胞为立方形或柱状,胞浆嗜酸性,泡沫样或透明样, 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阳性,来源于克拉拉型(clara型)细胞的瘤细胞表面有微绒毛,无纤毛,胞质顶端见直径600~1500nm大小致密颗粒,可用α-1抗胰蛋白酶鉴别,来源于2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瘤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混合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瘤细胞为黏液与非黏液细胞兼有或一种为主。
目前并不能确定发病原因,可能相关因素有吸烟、病毒感染、肺实质损伤、职业因素等。吸烟人群,既往有肺实质损伤者更易好发此疾病。
细支气管肺泡癌与吸烟关系目前尚存在争议,有些人调查发现细支气管肺泡癌60%为吸烟者,40%为非吸烟者。另一些人却发现细支气管肺泡癌大多数发生于女性和非吸烟者。
南非羊肺炎逆转录病毒所致羊肺腺瘤与人类细支气管肺泡癌有很多相似之处,已证明该病由逆转录病毒介导,在羊与羊之间传播,但目前尚无羊到人病毒感染的报道。
出现肺部感染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纤维化。
从事建筑、航运、汽车货运、木材的工人及蔗糖农场主发生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几率较高,但目前尚不能确定这些职业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关系。
既往有肺实质损伤者吸烟、呼吸道感染导致病情进展恶化,长期呼吸道刺激等。
基于人口学调查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监测流行病学的最终结果显示,1979~1998年间,细支气管肺泡癌占非小细胞癌的比例总是小于4%。2011细支气管肺泡癌占非小细胞型肺癌的比例为2.6%,呈缓慢增长的趋势。1993~1997年间西班牙细支气管肺泡癌占非小细胞型肺癌的比例为3%,男女患者的比例相近。细支气管肺泡癌在日本比在美国及欧洲更为常见,可能与感染、基因遗传或环境影响有关。目前SEER数据库显示,细支气管肺泡癌最小患者为11岁,1973~2002年间美国诊断为非小细胞型肺癌的患者一共293417例,平均年龄66.44岁,其中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平均年龄66.99岁。
吸烟人群,既往有肺实质损伤者如肺结核、肺部感染者,从事建筑、航运、汽车货运、木材的工人及蔗糖农场主。
当细支气管肺泡癌局限于单侧肺叶或位于外周时可无症状,约一半左右患者由于其他症状就诊检查才发现该病。晚期可出现支气管溢液和进行性呼吸困难。
部分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体重减轻。
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腺癌)可见支气管溢液,患者咳大量泡沫痰或粘痰,每日痰量可>100ml。
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可导致顽固性低氧血症。
细支气管肺泡癌中晚期患者可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随着病程进展,肺功能严重低下,可出现低氧血症。
细支气管肺泡癌弥漫性浸润出现在血管周围,会导致肺部血管栓塞,肺动脉平滑肌增厚,内膜增生纤维化,导致肺动脉高压。
约有半数患者通过其他症状进行检查,诊断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或肺腺癌,当出现呼吸系统不适或胸部不适当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出现呼吸道不适或者胸部不适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肺部阴影持续不消退伴痰量增加,低氧血症或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医。
肺部影像检查发现异常或者肺部病理学检查确诊,应及时就医。
患者可至呼吸科、肿瘤科、胸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症状持续了多久?(如咳嗽、咳痰、胸痛等)
既往有无肺部疾病?(如肺炎、结核等)
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咳痰量多少?
有无做过相关检查?
早期表现为孤立的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其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或小的透明区。晚期表现弥漫性的大小不等的境界不清的结节或斑片状影。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大片絮状影。可通过X线检查发现病变。
提示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等,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诊断疾病。
肺部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对于不宜手术的多叶段或弥漫性病变,细针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是常用手段,组织病理学确诊。
连续3天清晨留取深咳后的痰液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痰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能够取得肿瘤标本的最简单方便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但痰细胞学检查不足以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还需结合其他检查。
病理组织学符合腺癌特征即可确诊,部分患者癌胚抗原升高。
为少见的肺实质瘤样炎性增生性病变。病人很少有症状,临床表现类似肿瘤,可以咳嗽、胸痛症状,多为常规胸部透视检查发现。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孤立性、边缘清楚的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团块影,偶有分叶,多发生于近胸膜下的肺表面,抗炎治疗可稍缩小或不变,可通过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细支气管肺泡癌治疗原则同非小细胞肺癌。因临床分型、分期而异,主要治疗有局限或孤立病灶可考虑手术、化疗、放疗和EGFR-TKIs特殊治疗,治疗周期较长。
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对EGFR-TKIs治疗较为不敏感,可能对紫杉醇化疗较为敏感,但化疗毒副作用高,对此当审慎。
非黏液型经过EGFR-TKIs吉非替尼或埃罗替尼治疗后具有较好的预后,尤其对化疗不敏感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疗效更好
包括EGFR-TKIs在内的分子靶向治疗的原则同肺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需要对病理标本或血液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以指导精准治疗。
手术原则是完整切除病灶,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肺组织,标准术式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或者全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多结节病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如能做到完全性切除当积极手术治疗;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可行楔形切除术;细支气管肺泡癌易于复发,一般主张术后每半年复查CT一次,肿瘤复发者多数仍可手术,甚至反复多次手术,再次手术不增加手术死亡率,但可获长期缓解甚至治愈。
对晚期的细支气管肺泡癌,可采用组织基因检测,如相应靶点为阳性,可考虑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等靶向药物。
肺移植:恶性肿瘤原则上不宜做肺移植,只有极少部分的细支气管肺泡癌能从肺移植中获益。
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对早期及局限型患者尽早实施手术切除,辅以相关淋巴结清扫可改善预后。大部分患者无法治愈,少部分患者可经手术治愈。
大部分患者无法治愈,可缓解和延长生命,少部分患者可经手术治愈。
具体存活时间视个人情况和肿瘤分期而定。
患者需每半年复诊查肺部CT,防止复发。
手术和化疗患者胃肠道较为虚弱,进食以流质或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尽量少食多餐,进食以高营养食物为主,增强患者能量。
手术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明显,可多进食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米粥、稀饭、肉汤等,或软烂易消化食物如豆腐、鱼肉等。不宜进食生硬难消化,忌辣椒、味精、高盐饮食,忌酒及咖啡,忌蛋糕、芝士等高糖食物,必要情况下,可予以患者蛋白粉或营养粉、营养液等补充能量。
细支气管肺泡癌以手术治疗和化疗为主,患者护理十分重要,术后护理如加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患者合适体位、补充营养维持液体平衡等,鼓励早期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以及化疗后护理,可以缓解甚至避免患者不良反应。
进行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真诚热情对待患者。
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少食多餐,根据患者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护。
每天对患者口腔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用软毛刷清洁口腔。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察看有无发热、乏力、头晕、牙龈出血等症状,出现异常当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发生感染。
患者自己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否发生症状加重。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准确执行医嘱,对术后病人用药按时给药及注射。
术后患者及化疗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多次察看病人情况。
需静脉穿刺的患者,尽量选择粗直、有弹性的血管,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液过程中,合理控制药液的滴速,并密切观察其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肿胀、渗药等。
日常要加强体质,避免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病毒感染、职业因素等。注意保护呼吸道,保持良好心态等。
对中老年或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宜每年低剂量CT筛查。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避免长期呆在空气质量差的地方,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下,佩戴口罩,保护呼吸道。
避免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职业因素等。
既往有肺实质损伤性疾病注意定期检查,防止癌变。
4099点赞
[1]邹亮,冯琼.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2011(06):99-102.
[2]董印军,刘曙光,孙复志等.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药,2010(02):81-82.
[3]卜杰.肺血管内细支气管肺泡肿瘤表现为肺动脉栓塞及肺动脉高压一例报道[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6(03):170.
[4]黄志俭,陈轶强,呼吸与各系统疾病相关急危重症诊治通要[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22-1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