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感染性发热是指因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而产热多、散热少,患者体温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部分患者可自觉自己发热。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的原因可能来自无菌性物质、各种炎症作用,也可因为物理性损害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本病根据病情不同治疗措施不同,明确病因后一般预后良好。
肺感染性发热好发于幼儿、青年女性以及术后患者等人群,熬夜、情绪激动、颅脑外伤等可能诱发本病。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若颅内病变或者颅脑外伤伤及此区域,可引起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功能性发热常见于幼儿或发育不全者,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脑发育不全者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质较弱,对于夏季高温不能有效调节可出现功能性夏季低热。
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因为躯体的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散热机制障碍,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
此类型多见青年女性,发热一般不超过38℃,昼夜波动幅度较小,部分患者伴有神经功能不稳定的表现,如多汗、怕冷、怕热、心悸、失眠、面色潮红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组织损伤、血肿、血栓、梗死灶等坏死物质的吸收会导致机体发热。
内分泌代谢、水代谢紊乱都会导致机体出现代谢性发热,如甲亢患者易低热。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以及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等会刺激机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致热物质。
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会刺激巨噬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等分泌炎性因子导致发热。
睡眠不足、过度劳累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体温调节出现异常,受外界影响因素而波动。
长时间的暴躁、愤怒、激动等消极情绪会影响出现神经功能性发热。
外伤累及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造成体温调节异常引起发热。
长时间暴晒导致物理性损害出现中暑、日照病以及安眠药中毒都可以出现发热。
据文献统计,非感染性发热与感染性发热占所有发热比例中的80%以上,其中,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率仅仅略低于感染性发热,占比35%左右。
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无传播途径。
因为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发热症状。
该类人群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性低热。
手术后患者容易因出血、组织损伤等坏死物质的吸收而发热。
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疼痛、心动过速、电解质紊乱等症状,严重患者会并发惊厥、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非感染性发热通常体温不是很高,不伴有寒颤,体温的变化幅度较小。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体温升高继而会影响呼吸调节中枢,呼吸加深加快利于散热。
发热患者因浑身不适而精神不济、乏力消极。
发热患者可出现皮肤血管扩张代偿性散热,所以可出现皮肤发红。
早期为体温上升期,患者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可呈骤升型或者缓升型升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不适、皮肤苍白、肌肉酸痛、干燥无汗、畏寒等,一部分患者伴有寒颤症状。
中期为高热期,患者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处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温度,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皮肤潮红、心率加快,该阶段应立即就医,给予对症治疗。
晚期为体温下降期,此期患者散热大于产热,体温呈下降趋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湿冷、大量出汗。
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变的患者多伴随有关节疼痛症状。
甲亢患者以及神经功能性发热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的不适感。
长期发热会有水、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从而引起电解质紊乱。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程一般较长,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造成贫血。
长期发热可伴随有淋巴结肿大、肝脏、脾脏肿大的症状。
身体温度过高时,特别是幼儿,容易发生热惊厥、意识突然丧失,甚至发生癫痫。
长期的发热,体内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对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发热会加重心肌负荷,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中暑以及日照病患者若不及时立刻高温环境,可能出现热休克症状。
因手术、饥饿或者过度劳累等诱因可出现甲状腺危象,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非感染性发热不易自觉,比起感染性发热,伴随症状较少,部分患者拖延不就医或者擅自用退热药,这是错误的,一旦发现自己发热应该及时就医,避免滥用药掩盖病情,耽误治疗。通过血常规检查、抗原抗体检查、骨髓穿刺检查等确诊,本病需要与感染性发热进行鉴别诊断。
长期发热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热伴呼吸加深加快应及时就医。
热惊厥、热休克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血液科。
出现热惊厥、休克症状去急诊科。
出现癫痫症状去神经内科。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体温异常的?
除了发热,还有别的什么不适症状吗?
最近有使用过药物吗?发现发热后有用过药吗?
既往有什么确诊疾病吗?
最近有做过手术吗?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血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变化情况。
通过抗原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患有结缔组织病变,如抗核抗体试验阳性,则怀疑患者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
骨髓穿刺检查对白血病、恶性肿瘤有确诊意义。
B超检查可以了解患者肝脏、脾脏有无肿大,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通过免疫学检查可以确定患者有无免疫缺陷问题,检测患者血清抗体。
医生检查患者发热情况,病检查是否有骨折、烧伤等情况,代谢疾病如甲亢患者可触及甲状腺发现甲状腺肿大等情况。
可以明确了解患者是否出现骨折,以及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如何。
通常需要仔细询问病史,分析热程、热型、临床特点,再结合辅助检查,如进行B超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进行血清学检查和细菌学检查以排除感染性发热,进行针对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查或骨髓穿刺进行诊断。
感染性发热临床上多见,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都可出现发热症状且与非感染性发热临床症状相似,但感染性发热起病急,体温通常为骤升型,可以通过感染病史以及血清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发现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措施根据病情不同而不同,对于病情严重者,需要及时进行退热处理,对于病情稳定者,可以暂不退热,以免干扰病情,可通过分析热程和热型进一步明确病因,进行病因治疗。
发热一般会伴随有水分、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及电解质,加强营养,可以选择有营养且好吸收消化的食物。高热患者应及时进行退热处理,尤其是幼儿,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容易发生热惊厥,应及时进行降温退热处理。还有部分患有肿瘤的发热患者、有心肌损伤既往史的患者也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退热处理方式可以选用酒精擦浴、敷冰袋等物理降温方法。
对于病情稳定且无既往史,身体允许的患者可以暂不考虑急于退热,因为退热药会干扰病情,不利于医生分析病程、热型、明确病因。通过分析和检查找到病因后,应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病因得到有效处理,发热通常可大幅缓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日照病、皮炎患者服用抗组胺药物以及药物局部清洗。
如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进行退热。对于高热久久不退患者,可以考虑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婴幼儿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不同,预后情况也不同,对于中暑、日照病、神经功能性发热经治疗可完全治愈,预后良好,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经治疗干预病情可趋于平稳,预后较好,对于肿瘤性发热,经过一般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
非感染性发热经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后通常可以完全治愈。
非感染性发热经治愈后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脏器衰竭,持续的发热会对多脏器造成损害,尤其是对于脑组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出院2个月后需要复诊,检查疾病恢复情况。
发热患者通常伴随有水分、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以及发热引起的食欲不振,患者营养缺乏,所以需要给予足够的糖和维生素B、维生素C、水分以及矿物质的供应。
发热患者水分大量流失,需要及时摄入补充水分。
发热患者通常食欲不振,营养缺乏,需要选择有营养且好消化吸收的食物,尤其对于幼儿还应该选择好看可以诱发儿童食欲的食物。
蔬菜、水果中富含各类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应多吃苹果、葡萄、橘子、冬瓜等食物。
对于发热的患者,医务工作者以及家属应该加强护理以及监测,时刻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采用简单的物理降温法来缓解症状。
家属可给患者洗温水澡来降温,但是需要做好保护措施,注意不要着凉,以免加重病情。
发热患者应注意多摄入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避免电解质的紊乱。
家属可用冰袋置于患者额头、双侧颈部、肘窝、腋窝、腹股沟等有浅表大动脉搏动的地方来进行降温。
对于发热、病情较重或者年老患者应尽量保持卧床,同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患者需要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活动,防止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病情加重。
高热患者,尤其是幼儿,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青少年擅自服用阿司匹林退热,可出现雷氏症候群,最初患儿通常不停地呕吐,以及腹泻、精神欠佳等,随着疾病加重,影响到大脑,患儿可能会变得不安、过度亢奋、神志不清、惊厥或癫痫,甚至昏迷。所以注意监测患者用药情况,严禁擅自用药。
对于恶性肿瘤性发热、患有结缔组织病变者,应注意与患者多交流沟通,多开导患者。
出现发热症状时,应尽量避免擅自用退烧药,以免混淆干扰患者病情,造成治疗的延误。
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包含各个方面,从病因上进行预防,即可以有效降低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率。
发热病程长,或者有家族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者应该进行早期检查,筛查有无异常。
高温环境工作者注意降温、多加休息,注意多补充水分。
做手术患者应提前考虑是否会合并术后发热,并提前给予干预措施。
日常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积极治疗风湿热、药物热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外伤、甲亢、广泛性皮肤炎、鱼鳞病、血栓等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
4879点赞
[1]万学红,陈红.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3.
[2]周毅强,郑晓韵,林蔚莘,许恺,陈志斌,陈文龙,陈淘,张建新.中药辩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158-161.
[3]方秀云.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3):30-3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