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爆裂性骨折是指胸部受到高能量暴力冲击后,导致胸椎椎体的终板和体部裂成碎块并向四周爆开,骨块程度不等地向后压入椎管内,上胸椎本身具有明显的生理后凸,所以该区域爆裂性骨折不常见。
胸椎爆裂性骨折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以下五种∶
椎体上终板骨折类最常见,受力机制为轴向负荷加上屈曲。
两个终板同时骨折,受力机制是单纯轴向压力。
下终板骨折受力机制为轴向负荷加上屈曲。
伴旋转的轴向暴力引起的旋转爆裂性骨折。
轴向伴侧向弯曲暴力引起的侧向弯曲爆裂骨折。
胸椎爆裂性骨折多为高能量爆力冲击胸部所致,主要见于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工伤以及和娱乐活动有关的损伤,好发于司机、工人、运动员人群,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重,骨质疏松亦成为该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胸椎爆裂性骨折主要因为高能量爆力之间或间接冲击胸部所致,可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
最常见的是车祸伤,亦可见于直接暴力击打胸部或挤压伤等损伤,使胸椎遭受过度的前屈、后伸、挤压、分离、剪切和旋转力等暴力,使胸椎椎体的终板和体部裂成碎块并向四周爆开,从而引起胸椎爆裂骨折。
多见于高坠伤,高处坠落时暴力可延足部向上传导,直接作用在脊柱上,超出胸椎承受范围后可导致胸椎椎体的终板和体部裂成碎块并向四周爆开,导致胸椎爆裂骨折。
骨肿瘤、骨髓炎、长期骨质疏松:可导致胸椎骨质破坏、骨密度不足,当受外力作用时,更易发生胸椎爆裂性骨折。
胸椎爆裂性骨折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文献报道从3%~5%到28%不等。高达83%的胸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伴发纵隔积血或血气胸等严重复合伤,50%的患者伴有脑外伤。由于严重的复合伤,多数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经死亡。
驾驶车辆的时间远高于常人,遭遇车祸的风险更大,所以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胸椎爆裂骨折。
尤其是建筑工人,易发生意外,出现高坠伤、挤压伤等,引起胸椎爆裂骨折。
从事攀岩、跳伞、滑雪等极限运动的运动员,易从高处跌落,导致高坠伤,造成胸椎爆裂骨折。
胸椎爆裂性骨折以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随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减弱等症状,可导致坠积性肺炎、泌尿道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局部出现剧烈疼痛,以胸椎受伤处为主,特别是移动时加剧,伴明显压痛。
由于剧烈的疼痛,导致患者不敢活动体位,常保持一个固定体位。
合并脊髓损伤时可出现受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害,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反馈、传导障碍所致,可表现为瘫痪、痛温觉消失、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等。
合并腹膜后血肿时可出现腹胀、腹痛,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
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多需长期卧床,引起肺底部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而发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由于括约肌功能的丧失,伤员因尿潴留而需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发生泌尿道的感染与结石,男性病人还会发生附睾丸炎,出现发热、尿痛、腰疼等症状。
胸椎爆裂性骨折病人长期卧床,皮肤知觉丧失,骨隆突部位的皮肤长时间受压于床得与骨隆突之间而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皮肤出现坏死,称为压疮。压疮最常发生的部位为骶部、股骨大转子、骼峰和足跟等处。
对于有胸部直接或间接性高能量爆力外伤史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及就诊骨科、脊柱外科,完善体格检查、X线、CT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与脊椎前角灰质炎、脊柱结核、脊柱脊髓肿瘤、空腔脏器损伤等疾病鉴别。
当患者有胸部直接或间接性高能量爆力外伤时,伴或不伴胸部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瘫痪、痛温觉消失、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脊柱外科、急诊科就诊。
患者多大年龄?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了?
发病前有无车祸伤、挤压伤、高坠伤等外伤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患者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和脊柱本身的检查两方面。神经功能包括感觉,运动,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脊髓损伤的必要条件是感觉平面的确定。运动检查也要细化到神经根,定位出功能完整的神经根平面。损伤节段以下的反射会短暂消失,数周后变为亢进。进行脊柱检查时,重点要检视脊柱有无明显的畸形,皮肤擦伤,瘀斑,中线皮纹有无消失以及压痛等。通过这些判断损伤的严重性以决定下一步的检查和处理。
正位片,椎弓根间距增宽,可有椎板骨折,上关节突外展。侧位片,椎体后壁骨折,椎体后缘高度降低,一侧或双侧终板骨折,骨片进入椎管。
CT显示椎管的环形结构破坏,有骨片突入椎管内。
骨折块移位突入椎管常常导致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神经损伤的程度和受伤时脊髓损伤的程度和椎管受压的程度有关。脊髓损伤的程度和椎管受压也密切相关。脊髓受压于骨折块还是血肿最好的分辨方法是MRI。
多有胸部相关的高能量爆力外伤史,伤后胸部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合并脊髓损伤时可有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自主神经功能受到损害症状。
X线检查正位片发现椎弓根间距增宽,可有椎板骨折,上关节突外展。侧位片发现椎体后壁骨折,椎体后缘高度降低,一侧或双侧终板骨折,骨片进入椎管。X线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进行CT、MRI等检查,一般出现阳性表现可确诊。
该病多见于小儿,否认外伤史,一般都有高热史,往往出现的是部分肌群的瘫疾,X线摄片无骨折脱位,可以此相鉴别。
该病无明显外伤史,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冷脓肿、瘘道,X线片可鉴别。
该病一般无外伤史,神经症状逐渐加重,疼痛晚上较甚,X线摄片及CT扫描可协助鉴别。
该病可有剧烈腹痛伴腹胀,查体常呈板状腹,都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立位腹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有助于与胸椎爆裂性骨折相鉴别。
胸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式通常有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高压氧等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周期需要根据病情来确定,需3~4个月至终生间断治疗。
非手术治疗联合外固定,对后柱完整稳定的没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以及年龄较大、无法耐受手术者,可予以非手术治疗,支具保护下的早期活动,支具治疗需要维持到受伤后3~4个月。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影像学资料,了解有无畸形加重,疼痛以及神经损伤情况。
对于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
对受伤在8小时以内者,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手段。其作用机制为大剂量甲泼尼龙能阻止类脂化合物的过氧化反应和稳定细胞膜,从而减轻外伤后神经细胞的变性,降低组织水肿,改善脊髓血流量,预防损伤后脊髓缺血进一步加重,促进新陈代谢和预防神经纤维变性。
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宜尽早使用,可有效减轻脊髓水肿,避免脊髓进一步水肿、坏死,减轻神经损害。
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微循环药物、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等,如依达拉奉、神经节苷酯等。
椎管内致压物切除联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对伴有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胸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早期减除脊髓受压和稳定脊柱的手术对患者的康复是有帮助的。多采用椎管内致压物切除联合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恢复椎体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对脊髓已完全性损伤的患者,无论脊髓是否受压,没有必要做急诊减压手术。除非有明显的脊柱不稳,对没有脊髓压迫的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也不需要手术。
合并脊髓损伤者可行高压氧治疗,根据实践经验,一般伤后4~6小时内应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胸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若无脊髓损伤,大多经治疗后能痊愈,预后较好,但对于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预后不良,仅有部分患者能治愈,大部分患者可能长期遗留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出院后需根据病情1~3月复诊一次。
部分患者能治愈,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无法治愈。
无脊髓损伤通常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合并脊髓损伤需长期卧床,可因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缩短寿命。
胸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出院后需根据病情1-3月复诊1次,通过体格检查、CT、MRI等检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康复方案。
患者需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多吃牛奶、鸡蛋、豆制品、瘦肉、鱼虾类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能吃油腻肥厚、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生冷食物。
胸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两方面,同时应加强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强口腔护理,一般选用生理盐水,也可以根据PH值选用嗽口液,可有效防治感染和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尽量鼓励其自行翻身、床上活动,上肢肌力正常的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吃饭、洗漱、穿衣服、功能锻炼等。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注意保暖,病室温度保持在20℃~24℃。
定时翻身,减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烫伤、擦伤的皮肤损伤,可有效预防压疮。
定期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予相应的生活协助,水杯、便器、呼叫器等物品位置合适,使患者便于取用。
注意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肿胀程度、足背动脉博动强弱、足趾活动及感觉情况,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若出现腰部或骶尾部、下肢处疼痛持续不能缓解者,或出现双下肢麻木、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佩戴腰部支具3个月,练习蹲坐的时间视病情而定。
坚持腰背肌锻炼和腹肌练习,运动量酌情递增,坚持肢体的功能锻炼。
术后3个月内禁止拾重物,早期不做腰部屈伸及旋转动作,尽量减少脊柱活动。
胸椎爆裂性骨折预防的关键是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措施,避免交通意外及生产、生活中的意外导致胸部受到暴力外伤,预防骨质疏松等,同时对于有胸部外伤的患者,要及时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个人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勿超速、疲劳驾驶,系好安全带避免交通意外。
合理饮食,适当补充钙、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适当运动,增强骨质强度。
应避免参加攀岩、跳伞等各类高风险运动。参加运动时要充分热身,并做好安全防护。
室外工作者加强个人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避免从高处下跳、坠落、挤压等意外受伤。
4548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95-2199..
[2]陈孝平,汪遭平,赵缝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88-690.
[3]吴少芳,黎华珍,王冬儿.整体护理应用于胸椎或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9,14(04):163-167.
[4]李刚.X线、螺旋CT在胸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5):174.
[5]林国凤.综合性护理对腰胸椎骨折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1):165-1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