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是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可分为器质性慢性便秘和功能性慢性便秘两大类,患者可有下腹胀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由于病因复杂,慢性便秘通常会病情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
慢性便秘可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其中功能性便秘又可分为3类:排空迟缓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
又称慢传输型便秘或结肠无力,在特发性便秘中占13%,是指肠内容物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和直肠运动的速度低于正常人,这种异常被证明与异常的肠道动力有关。
又称为盆底功能障碍或盆底肌协调运动障碍,是指粪便堆积于直肠内而不能顺利地从肛门排出,占28%,可伴有轻度的结肠传输减慢或正常。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机制很复杂且不明确,可分为盆底肌群张力过高(不能松弛或松弛不良或矛盾运动)以及肌肉张力过低(巨直肠和严重的盆底下垂)。
兼备以上两型的原因特点。
因肠道动力性疾病,如肠道神经、肌肉病变、先天型巨结肠;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肠外疾病,如前列腺癌、子宫肌瘤;系统性疾病,如甲减、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淀粉样变性、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药物因素,如服用吗啡类、精神类、钙离子拮抗剂、抗胆碱能药所致的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病因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方面。器质性病因可以由胃肠道疾病、胃肠外疾病,以及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许多药物服用后亦可以引起便秘;而功能性便秘则与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如先天性巨结肠。
如炎症性肠病、外伤后期及肠吻合术后的狭窄、肿瘤及其转移所致肠狭窄。
如盆底失弛缓症、直肠内折叠、会阴下降、直肠前突等。
如肛裂、痔等。
如肠易激综合征。
如脑梗死、脑萎缩、截瘫、抑郁症、厌食症等。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前列腺癌等。
如刺激性泻药(酚酞、大黄、番泻叶)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继发性便秘,麻醉药(吗啡类)、抗胆碱药、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可引起肠应激下降。
如皮肌炎、硬皮病等。
食量过少、食物精细、食物热量过高、蔬菜、水果少、饮水少,对肠道刺激不足。
运动少、久坐、卧床,使肠动力减弱。
由不良的排便习惯引起。
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都可使自主神经紊乱,引起肠蠕动抑制或亢进。
生活规律改变,如外出旅游、住院、突发事件影响,都可导致排便规律改变。
如吃蔬菜、水果过少,对肠道蠕动刺激不够。
可导致肠道蠕动变慢。
如情绪压抑、外出旅游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甚至蹲厕改坐便器,或坐便器改蹲厕等都有可能诱发便秘。
我国多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女功能性便秘患病率分别是4%和8%,且按调查对象的年龄进行分层,发现功能性便秘患病率在所有的年龄组中女性均多于男性。虽然女性的患病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我国老年性便秘的发病率约为6.1%~9.2%,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之一。
便秘是妊娠期及分娩后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与激素水平、胃肠道功能改变、子宫压迫、饮食习惯等都有关系。
据调查,我国儿童便秘发病率约为4%,女童高于男童,儿童便秘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慢性便秘患者有时候唯一的主诉为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结肠痉挛引起便秘时,排出的粪便呈羊粪状。由于用力排出坚硬的粪块,可引起肛门疼痛、肛裂,甚至诱发痔疮。
每周排便少于3次,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的感觉。
在排便时由于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难以排出,但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排出,而形成假性腹泻,部分患者排便时可有左腹痉挛性痛和下坠感。另外,还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口臭、食欲缺乏、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昏等症状,以及腹胀、食欲不振、口气重、口干等。
由于用力排出坚硬的粪块,可引起肛门疼痛、肛裂,甚至诱发痔疮。
慢性便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年龄≥40岁、肥胖、久坐人群等),有疑似慢性便秘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患者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或有排便不尽感。
慢性便秘患者建议首选消化内科,也可至肛肠科、中医科就诊。
出现便秘有多久了?
一周大便几次,是否有腹痛、腹胀?
大便什么样,干不干,每次有多少?
大便时是否很困难?
是否在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抗抑郁药、降压药、刺激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等?
是否有便血、肛门疼痛等症状?
做过什么检查?比如结肠传输试验等,结果如何?
既往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如何?
血常规、甲状腺素、血清钙等,以诊断患者是否由甲减、帕金森、糖尿病等其他系统性疾病所导致。
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是否存在病变,对于体重下降、直肠出血或贫血的便秘病人应做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胃肠钡剂造影检查对了解胃肠运动功能有参考价值,正常情况下,钡剂在12~18小时内可达结肠脾区,24~72小时内应全部从结肠排出,便秘时可有排空延迟,钡剂灌肠造影检查能发现结肠扩张、乙状结肠冗长和肠腔狭窄等病变,有助于便秘的病因诊断。
利用不透X线的标志物,口服后定时拍摄腹平片,追踪观察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的时间、部位,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有助于评估便秘是慢传输型还是出口梗阻型。此外,还可采用核素法测定结肠通过时间,即采用一种含有放射性核素小丸的缓释胶囊进行结肠闪烁扫描,此方法能使受检者所受射线照射较少,但所需设备较为昂贵。
在模拟排便过程中,通过钡剂灌肠,了解肛门、直肠、盆底在排便时动静态变化,用于出口性梗阻便秘的诊断,如直肠前突、盆底失弛缓症等。
利用压力测定装置置入直肠内,令肛门收缩和放松,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对分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类型提供帮助。
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查盆底肌中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的功能,能帮助明确便秘是否为肌源性。可用于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直肠脱垂和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的诊断和治疗,是盆底异常的一种常规检查技术。
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极少有红细胞、白细胞。
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具备每周排便少于3次,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的感觉等临床症状。而且经过系统检查,发现具有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或肠外器质性病变,或系统性病变的指征。
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后,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定为,必须符合以下2点或2点以上。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
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
至少25%的排便会出现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阻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如以手指帮助排便、盆底支持)辅助。
每周排便少于3次。
如果不使用泻药时几乎无松软粪便出现,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一般为阵发性剧烈绞痛。
呕吐:呕吐在梗阻后很快即可发生,然后即进入一段静止期,再发呕吐时间视梗阻部位而定。
腹胀:腹胀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出现。
排便排气停止:在完全性梗阻发生后排便排气即停止。
休克:早期单纯性肠梗阻病员,全身情况无明显变化,后可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减退,四肢发凉等征象。
肠易激综合征以腹痛为主,而且与排便密切相关。常在排便前出现,排便后缓解。而且腹痛的部位不固定,可出现在腹部的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这种腹痛在诊断前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1天出现反复的发作性的腹痛,而且与排便有关。
慢性便秘的治疗,首先要区分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还是功能性便秘。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主要是原发性的治疗;而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根据便秘轻重、病因和类型,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生物反馈训练和手术治疗。治疗目的是使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排便生理。
健康教育,了解便秘的慢性过程,为了治疗的成功而改变生活方式。
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增加液体和食物纤维的摄入。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早餐后10~15分钟排便(利用胃结肠反射)等。
能加速结肠和全胃肠道运转,吸附水分,使大便松软易排,缓解便秘及排便紧迫感,由于它的安全性常为治疗的首选。主要包括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甲基纤维素,促肠分泌药卢比前列酮可以增加排便次数、改善性状,减少排便困难。
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使用方便,如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
常用的药物有乳果糖、山梨醇、聚乙二醇4000等。后者适用于粪块嵌塞或作为慢性便秘者的临时治疗措施。每日可摄入聚乙二醇较小剂量,即可产生有效的导泻作用,是对容积性轻泻剂疗效差的便秘患者的较好选择。
药物或其代谢物能够刺激肠壁,增强肠蠕动,促进排便。长期使用可出现依赖,造成结肠黑变病,产生不可逆的肠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含蒽醌类的植物性泻药(大黄、弗朗鼠李皮、番泻叶、芦荟)、酚酞、双醋酚丁、蓖麻油等,刺激性泻剂应在容积性和盐类泻剂无效时短期使用。
如二辛基硫酸琥珀酸钠。
用于慢传输型便秘,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选择性作用于结肠5-HT受体的普卡必利,可改善大便性状、频次和排便困难等症状。
能防止有害菌的定植和入侵,补充有效菌群发酵糖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使肠腔内pH值下降,调节肠道正常蠕动,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变粪便性状有利粪便排出,对缓解便秘和腹胀均有一定的作用。
经过正规保守治疗仍无效者,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便秘愈来愈受到关注。
对有粪便嵌塞或严重排出道阻滞性便秘,需采用清洁灌肠或采用栓剂(甘油栓)。
适当予以心理治疗,在仔细排除引起便秘的病理性因素后,对患者做充分解释,让其消除疑虑、确立信心,并告诫患者某些非处方药物和长期精神紧张的危害,增进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中医主张辨证施治,有些验方如中药敷脐辅助治疗显示疗效,但大多数的中药方剂等,尚没有得到有效验证。
借助声音和图像反馈刺激大脑,通过测量内脏功能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生理异常,从而学会纠正这种异常,常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由于慢性便秘的病因复杂,因此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症状,尽量使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来说器质性慢性便秘通过治疗,如果器质性疾病可以得到治愈则便秘也会消失;但功能性便秘大多难以治愈,容易复发。但是便秘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预后良好。
难以治愈,常反复发作。
及时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慢性便秘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如谷物、麦片等,避免进食高油脂食物。
避免进食高油脂、辛辣食物,刺激肠道。
适当多饮水,建议每天至少饮用8杯水,润滑肠道,改善便秘。
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粗粮、土豆、红薯、南瓜、海带、芹菜等。
对于慢性便秘患者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利于慢性便秘的治疗。
培养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病人无便意,也应坚持定时去蹲坐10~20分钟。
全身状况欠佳或腹肌衰弱的病人,应加强活动和体育锻炼。也可用排便动作,锻炼提肛肌的收缩。
协助病人采取最佳的排便姿势,以合理地利用重力和腹内压。
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顺结肠走行方向作环形按摩,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
指导或协助病人正确使用简易通便法,如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
经过使用药物治疗2~4周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治疗无效,可加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若再治疗2~4周仍然无效,可再次进行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等,并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以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伴随便血、粪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做系统检查,排除结直肠肿瘤。
器质性便秘的预防,主要在于及时的发现相关器质性疾病,并及时进行正规的治疗;而功能性慢性便秘的预防,在于要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饮食习惯。
每年进行体检,以早期发现可引发便秘的器质性疾病,争取早检查、早治疗,尽量防止引发便秘。
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每天早晨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蹲厕所一会儿来诱发排便。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厌食,多吃蔬菜、水果及杂粮,摄入足够的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适当运动,以促进肠道蠕动。
有便意就赶快去大便,不忍便。
保持情绪舒畅,如果感觉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及时寻找医生的帮助。
使用药物时,如出现排便困难,及时向医生反馈,调整用药。
4521点赞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J].胃肠病学,2013,018(010):605-612.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用内科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