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是一个以形态及部位命名的诊断学名词,是来源于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结缔组织的炎性增生物或类肿瘤性病变。因其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结构,故为非真性肿瘤,通常是牙龈局限性慢性炎性增生所形成的瘤样病变,临床上,牙龈局限性肿大,主要病因是创伤和慢性刺激如龈下菌斑和结石,女性较男性多见,尖牙区多见;有的牙龈瘤为有蒂或无蒂包块,质地坚实,颜色与邻近牙龈相同;部分龈瘤呈暗红色,可发生溃疡,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可能复发。
镜下见纤维化,含有大量成束的胶原纤维和少量成纤维细胞,血管和炎性细胞很少。因此,临床上瘤体坚韧,颜色与正常组织相近,探诊不易出血。此外,纤维束内可有钙化或骨化发生,能见不规则排列的骨小梁,但无牙源性上皮结构,为牙周膜来源的反应性增生,称为“外周性骨化性纤维瘤”。
似炎性肉芽组织,可见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较少。临床上瘤体色暗红或鲜红,水肿充血明显,有蒂的瘤样物或扁平无蒂的增生物,质地较柔软,探诊易出血,又名化脓性肉芽肿。
血管丰富,似血管瘤,血管间纤维性间质可有水肿及黏液样变,并有炎症细胞浸润,妊娠性牙龈瘤多属此型,发生于妊娠的第3个月或以后,分娩之后可能消退。现有人认为此瘤实质上是化脓性肉芽肿,乃是局部刺激或损伤的结果。
表现为灶型聚集的多核破骨细胞样细胞,间质血管丰富,此型牙龈瘤较少见,多发生在前牙区,肿物直径为0.5~1.5cm,深红色,表面常有溃疡。镜下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大量圆形或梭形的成纤维细胞及纤维细胞,还有多核巨细胞。毛细血管较丰富,常见出血灶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并见巨噬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
牙龈瘤的形成主要原因有牙龈局部受到刺激,以及女性孕期内分泌变化等有关,以中青年女性多见,而口腔卫生不佳、激素水平变化可诱发此病。
如菌斑、牙石、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的刺激,而引起局部长期的慢性炎症,致使牙龈结缔组织形成反应性增生物。
妇女怀孕期间容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则缩小或停止生长。
本病还可能有先天性、遗传性因素。
有牙石、口腔有不良修复体等。
怀孕期间的激素变化易诱发。
牙龈瘤一般中青年发病较多,多见于女性患者,一般多发生于尖牙区,目前暂无其他流行病学统计。
由于中青年女性可能会经常受到局部刺激的因素,导致牙龈瘤的发生。
由于妊娠期间女性的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所以容易出现牙龈瘤。
牙龈瘤常见症状为牙龈处肿块,一般生长缓慢,女性妊娠期间增长速度可加快。常见的并发症为瘤体破裂并继发感染,如未及时处理,瘤体长期压迫可能发生牙齿的松动、移位。
圆形或椭圆形,血管型和肉芽肿型的牙龈瘤质地柔软、颜色发红,纤维型者质地较韧且硬,颜色粉红,多发生于唇颊侧龈乳头,以双尖牙区最常见,舌、腭处少见,一般为单个牙发生,肿块较局限,大小不一,有的有蒂如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宽广。
牙龈瘤一般生长缓慢,女性妊娠期增长迅速,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出血或伴发感染。
牙痛较为少见,一般无痛,如牙龈肿瘤表面发生溃疡时可出现疼痛,长期存在的较大肿块可以压迫并破坏牙槽骨壁,也会感到疼痛。
如牙龈瘤较大,有破裂可能并继发感染。
如瘤体长期压迫下,牙槽骨被破坏后,可出现牙齿的松动和移位。
发现牙龈上特别是龈乳头处局限生长的瘤样增生物,颜色发红,不管是否有出血应及时就诊于口腔科,进行体格检查、X线摄片、CT检查,明确诊断。
发现牙龈出现异常瘤体,应及时就医。
如瘤体出现破裂出血,应立即就医,避免感染。
建议患者优先在口腔科、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最近牙龈是否受过伤,如吃东西时被割破?
日常口腔卫生情况如何?
目前都有什么不适(如牙龈肿块、出血、疼痛等)?有多长时间?
是否有口腔修复体?
女性是否处于妊娠期?
口腔检查可见龈乳头呈圆形、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的瘤样增生物。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1~2cm。有蒂或无蒂,有蒂的为息肉状,无蒂的有宽广的基底。质软、色红(血管性和肉芽肿性)或质地较硬而韧,色粉红(纤维型)。
判断是否有颌面部及口腔骨质变化,如有,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增宽的阴影。
如怀疑有恶变者,可行颌骨及颈部CT检查,以明确病变范围和颈部淋巴结情况。
用于确认瘤体压迫是否导致牙槽骨改变,牙片检查可见局部牙槽骨情况,如是否有牙槽骨萎缩、吸收等。
可取瘤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可能,与牙龈癌进行鉴别。
中青年女性口腔检查可见有瘤状物增生,根据瘤状物的形状、颜色,如质软、色红或质地较硬而韧,以及口腔内具体的检查情况,如进行病理检查排除牙龈癌的可能,可作出诊断。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口腔遗传性疾病又称为先天性巨牙龈症,表现为牙龈组织的弥漫性纤维性增生,其局部的特征与纤维性龈瘤极为相似,不易出血,牙齿被淹没于增生的牙龈内。但其往往波及全口牙龈,有家族遗传性,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牙龈瘤还需要与牙龈癌进行鉴别。牙龈癌大多表现为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状。牙龈鳞癌的发病年龄比牙龈瘤高,男性多于女性。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这两种病损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别,尤其当牙龈鳞癌呈结节状生长,或牙龈瘤表面有溃疡时,常易混淆,鳞状细胞癌大多表现为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状。溃疡表面凹凸不平,边缘外翻似肉芽,可有恶臭。牙松动或脱落,或已拔除。X线片可见牙槽骨破坏。局部淋巴结肿大;鳞癌好发于后牙区,龈瘤好发于前牙及前磨牙区。
发生于牙间乳头或龈缘,体积一般较大,可覆盖数个牙。表面光滑或呈多叶状,有时松软呈暗红色,但也可呈粉红坚实。确切诊断须根据组织学检查,可见牙龈结缔组织内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呈灶性聚集,有散在慢性炎症。
牙龈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微波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手术治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也可上述治疗方法联合进行。牙龈瘤可能复发。
去除口腔的刺激因素,如保持口腔清洁,去除牙菌斑、牙结石、不良修复体等。
平阳霉素注射,也称为硬化疗法。鉴于血管性牙龈瘤或化脓性肉芽肿,在组织病理学表现上与血管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性牙龈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临床治愈率(100%)高于微波组(90.6%)和手术治疗组(83.1%)。对于其他类型的牙龈瘤,在切除病变后,其基底或周围补充注射平阳霉素是否能够减少复发,尚有待于临床实践证实。
牙龈瘤的治疗多采用局麻下的手术切除,为了切除彻底,切口应在围绕病变蒂周的正常组织上。将病变波及的牙、牙周膜、骨膜及邻近的骨组织一并切除,创面缝合。如创面过大不能缝合时,可用碘仿纱条覆盖,或在创面上用牙周塞治剂保护止血。对早期较小的牙龈瘤,牙不松动且患者年轻,有时不愿意拔牙,则可局部切除,对牙周作一定的搔刮,暂时不拔牙,术后严密观察,待有复发时再切除并拔牙。
应用微波热效应原理对组织进行高温凝固,它作为有效地控制出血和摧毁病变组织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应用日渐增多。可采用手术加微波治疗牙龈瘤,其显着的优点是保留了瘤体所波及的活髓牙齿,同时弥补单纯的微波治疗不足。
具有止血快、愈合快、手术视野清晰的优点,适合妊娠期的女性患者。
牙龈瘤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可通过手术方式切除,但有复发的可能。牙龈瘤的预后与手术切除肿瘤程度有关,手术切除彻底者不易复发,切除不彻底者易复发。为避免牙龈瘤复发,消除口腔刺激因素很关键,应定期复查。
牙龈瘤可进行切除,但有复发可能。手术切除彻底者不易复发,切除不彻底者易复发。消除口腔刺激因素,如更换不良修复体,去除牙菌斑、牙石等可避免牙龈瘤复发。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建议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观察病情变化。
牙龈瘤患者日常饮食宜清淡为主,温热软硬适宜,避免食物摩擦刺激牙龈瘤,导致瘤体破裂、出血等情况,要注意饮食卫生,营养摄入均衡。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利于口腔健康,避免因缺乏维生素导致口腔溃疡等的发生。
避免吃过热、过冷、过硬及辛辣刺激的饮食,以免刺激牙龈瘤,导致瘤体破裂后继发感染。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过于油腻的饮食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易发生溃疡等,导致瘤体继发感染。
牙龈瘤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积极治疗口腔疾病,规律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此外,如患者正处于孕期,应全面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治疗干预。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术后注意创口肿胀、出血等情况。
如有口腔不洁情况,如有牙菌斑、牙结石等,应及早处理,口腔内有不良修复体应及时更换。
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不熬夜,适当锻炼,提高抵抗力。
保持良好情绪,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注意观察牙龈瘤的生长情况,是否有破溃、感染迹象,一旦发现及早处理。
牙龈瘤好发于孕期女性,如患者正处于孕期,应全面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治疗干预。如瘤体较小,生产后瘤体可能会缩小。如瘤体大或已经破裂,需要立即处理,应选择不影响胎儿健康发育的麻醉药物及预防感染的抗生素。
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孕期女性要注意定期检查口腔情况。牙龈瘤的预防应注意及时去除口腔的刺激因素,积极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紊乱等。
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孕期女性,建议每3个月进行口腔口腔健康检查。发现口腔疾患,及时处理。
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建议使用牙线清洁牙齿的邻面。
定期检查口腔,有牙石形成应尽早洗牙。
有不良修复体,应及早更换。
积极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如有内分泌紊乱等病症,应积极配合治疗。
4807点赞
[1]孟焕新.牙周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1-162.
[2]曹采芳.临床牙周病学[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70:157-158.
[3]周岳,卢建忠,仲琦等.牙龈瘤的研究进展[J].母婴世界,2015(6):401-402.
[4]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11-31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