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鼻窦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腔和鼻窦的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或眼眶胀痛,还会导致头痛头胀或视力下降,又称为鼻-鼻窦真菌病。本病可通过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多数预后较好。
根据真菌的侵犯范围、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等,可将本病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侵袭型鼻真菌病的感染部位为鼻窦黏膜和骨,非侵袭性鼻真菌病的感染部位仅为黏膜表面。
按照发病缓急和症状表现可分为两类,急性侵袭性鼻真菌病和慢性侵袭性鼻真菌病。
按照发病机制和症状特征又可分为两类,变应性鼻真菌病和真菌球病。
许多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真菌性鼻-鼻窦炎,其中以曲霉菌与毛霉菌病最为常见。本病可通过直接传播和血行传播感染,好发于鸟鸽饲养员、粮仓管理员、农民、酿造业工人,可由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后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诱发。
广泛存在于泥土、食物、果实、谷物、种子、空气和实验室中,可传染鸟类、昆虫及家畜,素殖力甚强。曲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随呼吸进入上呼吸道,并作为腐生物而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咽、口咽黏膜上,不引起任何症状。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和出现局部诱因时,曲霉菌的生长繁殖有了良好条件,此时方出现致病能力。
为常见的污染真菌之一,喜寄生于土壤、水果及肥料中。孢子可经呼吸进入鼻腔和肺部,亦可进入胃肠道,而致消化道感染。人和动物均可染此病,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无传染。毛霉菌属条件致病菌,常发生于严重的糖尿病、恶性淋巴瘤、严重贫血、酒精中毒、肝脏疾病、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严重的烧伤患者亦可感染此种真菌。毛霉菌好侵犯血管,尤其是动脉,并沿血管蔓延,引起动脉炎、血栓形成,产生梗死和组织坏死。
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后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因此类因素可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容易诱发本病。
因南方气候湿热,发病率高于北方,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空气中或者环境中的真菌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鼻腔,遇到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
此类人群通常容易解触曲霉菌,而发生感染。
如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过度疲劳以及生活环境不良等,研究证明维生素D缺乏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鼻-鼻窦部的真菌感染。
变态反应性体质个体对真菌抗原过敏而表现的变应性反应性,容易导致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形成。
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真菌性鼻-鼻窦炎。
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导致真菌性鼻-鼻窦炎。
如糖尿病患者、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后免疫缺陷患者、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的患者和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本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头胀、发热、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流涕、眼球突出、颅内高压、偏瘫、脑神经麻痹等症状,本病可并发有真菌性基底脑膜炎、脑梗死、脑坏死、脑脓肿等鼻脑真菌病。
此症状是本病的最典型的症状,一般为额头部位的胀痛,严重时可出现剧烈的头痛。
患者发热时多伴有口唇苍白、怕冷、寒战以及乏力的表现,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9℃。
多不典型,如单侧鼻塞、流脓涕、血涕、涕有异味,通常类似于慢性细菌性鼻窦炎。
严重者侵犯眼眶可造成复视、视力下降及溢泪的症状。
急性暴发患者若侵犯眼眶和颅内则出现剧烈头疼。
部分患者可出现流涕、眼球突出、颅内高压、偏瘫、脑神经麻痹、颈强直等,并迅速昏迷、死亡。
真菌性鼻-鼻窦炎并发颅内真菌感染所致鼻脑真菌病,大多因感染直接向颅内蔓延而来,而不像肺或肠道真菌病,主要通过血行播散所致。鼻脑真菌病包括真菌性基底脑膜炎、脑梗死、脑坏死、脑脓肿及真菌性肉芽肿等,颅脑MRI有助于诊断。
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出现头痛、头胀、发热、乏力或并发有严重疾病时,需要及时到耳鼻喉头颈外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通过做鼻腔检查、鼻内镜检查、鼻窦X线或CT、MRI、真菌培养确诊。
患者出现头痛、头胀、发热、乏力等症状表现时应当及时就医。
已确诊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患者,如出现基底脑膜炎、脑梗死、脑坏死、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及时就诊。
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复视、视力下降及溢泪的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或拔打120急救。
大多患者发现有多脓涕、有恶臭味优先考虑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全身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是否服用过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
是否接触过发霉物品?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检查患者鼻腔内黏膜和眼眶周围情况,初步判断真菌感染的程度,为医生选择下一部检查和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出是否出现异常指标,提示是否存在感染和感染的程度。
鼻窦CT扫描中,非侵袭型者仅见单个(真菌球)或单侧鼻窦内出现密度不均匀一致的阴影,其中尚有散在的、大小不一的致密影。侵袭型者除上述表现外,尚可见骨质破坏。疑有颅内或眶内侵犯时,宜做MRI。
侵袭型者,在黏膜组织切片中,可见组织化脓、坏死、肉芽肿和血栓形成,并可见真菌菌丝,偶见孢子。非侵袭型者,黏膜大致正常。在Gomori银染色的真菌团块切片中,真菌的形态更为清晰。
由于曲霉菌、毛霉菌是实验室内常见的污染菌,因此,仅根据一次阳性培养结果,尚不足肯定诊断,如数次培养均为该菌,方可确诊。此外,如标本采集时间不当,真菌已失散或死亡,虽为真菌感染,亦可出现阴性结果。
经抗生素和一般治疗无任何好转的慢性鼻窦炎。
不明原因的鼻涕中带血。
涕中混杂有污秽的皮碎屑或干酪状物,或鼻涕有臭味者。
鼻腔和窦腔内有灰白色、褐色、黑色等形状不规则的干酪状团块或“结石”时,如组织学检查中找到典型的菌丝,并结合真菌培养结果,可做出诊断。
慢性鼻窦炎为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分泌物培养多为炎性表现,无真菌感染。
是一种缓慢发生的弥漫性、进行性鼻腔萎缩性病变,鼻腔黏膜,包括黏膜下血管、腺体、骨质等出现萎缩,特别是鼻甲会出现萎缩。
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发生于鼻部,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可有助于鉴别。
多继发于上颌窦和筛窦,病理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腺癌次之,另有少见的基底细胞癌、淋巴上皮癌、嗅神经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及肉瘤等,病理可有助于鉴别。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关键点是清除真菌感染的病灶。此病通过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比较容易治愈,治疗时间根据采用的治疗手段不同而不同。
真菌球术后可免用全身抗真菌药,侵袭型手术后需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静脉滴注,严重的侵袭型首选两性霉素B。
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除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喷雾外,还应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控制。
可经鼻窦内镜彻底清除病灶,保留正常黏膜。
应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黏膜和骨壁,在此基础上,可辅以伊曲康唑(斯皮仁诺)等悬液冲洗术腔。
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合并有炎症的并发症可能致死。
此病通过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比较容易治愈。
积极系统治疗,无并发症发生,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若治疗不及时合并有严重症,可能会危及生命。
一般4周或6周复诊,复诊时需注意观察术后黏膜恢复情况,及时清理鼻腔内囊泡及干痂,避免再次复发。
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高热量饮食,保证水分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由真菌发酵或已经发霉变质及刺激性食物。
禁止食用由真菌发酵或已经发霉变质的食物。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品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多饮水,保证充足水分的摄入,促进代谢。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玉米汁、蜂蜜、豆腐、鸡肉、菠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日常可遵医嘱使用鼻腔内滴药,改善鼻腔通气和睡眠。可通过与病人多沟通,消除病人的自卑心理。
遵医嘱应用鼻腔内滴药,改善鼻腔通气,改善睡眠及不适。
术后注意不要自行拔除纱条,避免活动性出血,注意术口周围的卫生,防止感染以及避免用力吐痰、咳嗽与打喷嚏。
对于手术患者,不影响其日常运动,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来提高免疫力。但要选择比较轻松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打羽毛球,避免剧烈运动造成鼻部损伤。
家人和患者应注意家庭环境卫生,避免滋生细菌,尤其是曲霉菌、毛霉菌等容易造成本病复发的霉菌。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病人多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消除病人的自卑心理。
对于视力低下或失明的病人,需要有人陪伴,确保病人的安全。
真菌性鼻-鼻窦炎高危人群可每年行鼻腔分泌物真菌培养筛查以及注意防尘,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避免滥用药物进行预防。
生活在南方的人群,从事农副产品相关职业的人群,应当做好定期筛查工作,一般每年都需要做一次鼻腔分泌物真菌培养。
注意防尘,尤其是打谷场的农民、皮毛工作者、园艺工作者等。
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如糖尿病、严重贫血、肝病、鼻窦炎等。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
4124点赞
[1]孔维佳,周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8年制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9-222.
[2]黄选兆.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9-112.
[3]席淑新,陶磊.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91-295.
[4]林琤,范静平,林顺涨,郎军添,刘海滨.真菌性鼻-鼻窦炎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6(04):236-240.
[5]赵长青.真菌性鼻-鼻窦炎[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03):78-8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