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是指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腰段脊柱骨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受到破坏,以局部疼痛(腰痛)、腰背部肌肉痉挛、翻身困难、不能站立等为主要表现。除了骨结构损伤外,腰椎骨折经常伴有脊髓、圆锥、马尾的损伤,病残率较高,增加了胸腰椎骨折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经过及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所有轻微骨折,横突骨折,关节突骨折和棘突骨折,椎体中度压缩骨折。
Ⅰ度:生理负荷情况下,发生脊柱弯曲或成角,严重压缩骨折和坐带骨折。
Ⅱ度:椎体爆裂不复位,继发性晚期神经损伤。
Ⅲ度:骨折脱位和严重的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
损伤的脊柱处于前屈位,又分3种情况,屈曲压缩型损伤、屈曲分离型损伤和屈曲旋转型损伤。
由偏心的轴向负荷应力所致,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爆裂型骨折,脊椎处于中立位,轴向受到压缩应力,前、中柱同时碎裂,前后纵韧带松弛,有时椎板有纵裂骨折。
又称伸直型骨折、分离过伸型骨折。脊椎处于过伸位,后柱受压缩应力导致关节突和椎板骨折,前椎受牵引损伤,多见于颈椎,胸腰椎不常见。
又称剪力型损伤、骨折脱位型损伤。应力与椎间隙平行,脊椎受到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水平剪力,关节突和韧带断裂,脊椎前后或侧方移位。移位> 25%则所有韧带。椎间盘完全断裂,脊髓及神经常受损伤。
上位脊椎在下位脊椎上受到水平面上的旋转应力,单侧关节突脱位,严重的椎体间亦脱位,常合并肋骨、横突骨折。单独旋转型损伤少见,多与其他型同时发生,如屈曲旋转、侧屈旋转、平移旋转、垂直旋转。
造成腰椎骨折的病因较多,暴力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好发于有骨质疏松症、腰椎骨肿瘤或结核的患者。
损伤的暴力与脊柱纵轴方向一致,垂直压缩椎骨,使椎体产生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四散呈爆裂状,后方骨块常致使脊髓、脊神经不同程度受损伤。
此种类型是最常见的损伤。在受伤害时,患者处于前屈腰体位。脊柱前部承受压应力,而脊柱后部承受强应力。轻者可造成椎体前方的压缩性骨折,同时伴有棘上韧带断裂而分离。重者则发生脊柱脱位,上一椎体前移。
这种暴力不仅使脊柱前屈,同时又使脊柱向一侧旋转,造成椎间关节脱位。使屈曲和扭转两种力量同时作用于脊柱,损伤较为严重,多引致胸腰椎损伤。
这种暴力又称安全带损伤。高速行驶的汽车发生车祸时,患者躯干被安全带固定保持不动,头及上半身前移,造成安全带附近脊柱骨折或脱位。
这种暴力往往很大,可使相邻两椎体间的所有稳定结构遭到破坏。对脊髓和马尾神经的损伤严重,预后较差。
此种类型的暴力损伤多发生在高空仰面坠落者,坠落的中途背部被物阻挡,使脊柱过伸,引起前纵韧带断裂,椎体横行撕裂,棘突互相挤压骨折或椎体前下缘撕裂为小骨折片。
腰椎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脊柱损伤,多发于成年人,75%为稳定性的压缩型骨折,20%为不稳定性骨折。
在使用交通工具参与交通中,若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造成车祸伤,引起患者出现腰椎骨折。
有骨质疏松症的人,骨量减少,腰椎的脆性增加,很容易在轻微暴力下,出现腰椎压缩性骨折。
坠落时臀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到腰椎,引起骨折。
容易因为疾病导致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
腰椎骨折后患者会出现腰部畸形、疼痛、肿胀、腰部活动受限等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会并发腹膜后血肿、脊髓损伤症状。
局部疼痛,压痛、叩击痛。
椎旁肌紧张,腰椎活动受限,不能翻身起立。
受损部位棘突后凸或出现成角畸形。
主要因骨折所致的后腹膜血肿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腹肌反射性紧张或痉挛。
因脊髓损伤或后腹膜血肿刺激引起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所致。
受累平面以下出现感觉、运动及肛门、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腰骶椎的损伤可造成马尾神经的受压、挫伤或断裂,表现为下肢的弛缓性瘫痪、感觉丧失及会阴区括约肌功能障碍。
伴腹膜后血肿时,可因此刺激自主神经而引起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痛、腹胀及便秘等症状。
腰椎骨折后,腰椎稳定性变差,若骨折碎片刺激脊髓,会引起脊髓损伤,引起该节段以下部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腰部遭受暴力后,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腰部X线、CT、MRI等相关检查,以帮助诊断腰椎骨折,还需要与腰肌劳损相鉴别。
腰部遭受暴力后,出现受伤部位疼痛、活动受限、畸形,甚至出现腹膜血肿、腹胀、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本病可在急诊科或骨科就诊,如为腰椎结核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可就诊于感染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近期是否有腰部的外伤?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腰部畸形、疼痛、肿胀、腰部活动受限等)
是否有结核病、肿瘤等疾病?
是否去其它医院就诊?是否做过相关检查?
伤处压痛明显,有叩击痛,可触及后突成角畸形,神经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可查及感觉过敏、迟钝甚至消失,肌力减弱或消失,伤后早期损伤平面以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恢复期,如系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则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病理征。如系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则损伤平面以下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能出现大小便功能丧失。
X线对确定腰椎骨折脱位损伤部位、类型、程度,以及指导治疗有极为重要的价值。X线侧位片上可见到椎体前上部有楔形改变或整个椎体被压扁,椎体前方边缘骨的连续性中断,或有碎骨片。粉碎压缩骨折者,椎体后部可向后呈弧形突出,骨折合并脱位者,椎体与椎体间有前后移位,关节突的解剖关系有改变,或有关节突骨折。在正位片上可见椎体变扁,或一侧呈楔形,其两侧的骨连续线中断或有侧方移位。还可见到椎板、关节突或横突的骨折等变化。
能清楚显示椎体、附件和椎管等复杂的解剖关系及骨折移位情况,其突出优点是不受自身阴影重叠及周围软组织掩盖,对观察椎管形态和附件骨折损伤更具有优越性。CT三维重建可充分显示椎体压缩程度,椎体旋转脱位及侧方脱位,清晰呈现椎弓关节脱位、创伤性椎管狭窄、椎管畸形等。
可清晰显示脊椎、椎间盘、黄韧带、椎管内出血及脊髓改变,还可充分显示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的因素及部位及椎管狭窄程度。
明显外伤史。
出现腰部疼痛、肿胀、压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等腰椎骨折的症状。
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CT检查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和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
腰肌劳损也会引起患者出现腰部疼痛、肿胀,严重者也会出现局部活动受限,应注意区分。一般腰肌劳损患者不会出现腰部畸形、骨擦音,且腰椎骨折常有外伤史,通过X线检查,可明确有骨小梁连续性中断。而腰肌劳损的X线检查,骨质无变化,通过症状、影像学检查,二者不难鉴别。
腰椎骨折需要积极治疗,可根据骨折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一般可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并选择药物、物理治疗来改善症状。
腰椎骨折急救运输方法至关重要,应使患者保持平直状态,成一体滚动至木板上。
椎体压缩不到1/5者,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复位及固定者可仰卧于硬板床上,在骨折部垫厚枕。3天后行腰背肌锻炼。2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第3个月内可以下地稍许活动,3个月后逐渐增加地面活动时间。
椎体压缩高度超过1/5的青少年及中年伤者,在镇痛剂或局部麻醉后,用双桌法(25~30cm)过伸复位。棘突重新互相靠拢和后突的消失,提示压缩的椎体复位。即行过伸位石膏背心固定,时间3个月。
如酚磺乙胺、氨甲环酸、血凝酶等,主要应用于创伤早期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也用于手术中及手术后减少出血。
如20%甘露醇、呋塞米等,主要应用于创伤早期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可减轻脊髓及神经水肿。
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泼尼松龙等,主要应用于创伤早期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
如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神经生长因子等,主要应用于合并脊髓损伤者。
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主要应用于创伤后疼痛。
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主要应用于合并皮肤外伤者,也用于术后预防切口感染。
如肝素、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主要适用于长期久卧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适用于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有出血倾向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重建腰椎的稳定,解除脊髓神经的压迫,避免迟发性神经损伤,恢复胸腰椎生理曲度。在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兼顾椎体的运动功能。腰椎骨折手术的入路分为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一般认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及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除涉及多节段骨折多行长节段内固定外,经椎弓根短节段固定已成为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的主流。近年来还有后路单节段复位固定的报道,认为该术式具有微创、简单、经济等优点。后路手术的优点是创伤及风险相对较少,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后路手术存在较多并发症。
前路减压矫形植骨内固定术适用于合并脊髓损伤者,不完全脊髓损伤,CT片显示前方确有压迫,而后方无骨块进入椎管者。前脊髓综合征,不论椎管梗阻是否完全;爆裂性骨折或前柱严重破坏者,而后部结构(如椎弓根)尚完整的不全瘫者。晚期并发瘫痪的病例或陈旧性爆裂骨折者亦可适用。前柱、中柱分离者;施行后路手术后,减压不彻底,前方仍有压迫者,CT示椎管矢状径上压迫>50%者。有作者认为,椎体爆裂骨折导致后壁骨块翻转向前是前路减压的绝对指征。
适用于累及三柱的严重塌陷或粉碎性骨折,椎管内占位或椎体高度丢失严重、同时累及后柱结构伴有椎板骨折并塌陷需要环形减压者。脱位伴有关节突交锁,或伴有椎体侧方脱位者,尤其是存在横向脱位者,在后路手术矫形或减压的同时,配合前后路减压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尤其适用于无神经压迫症状的高龄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
利用蜡的温热作用,改善骨折中后期腰背肌酸胀不适,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加快,局部充血、水肿获得改善,进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和刺激。
具有镇痛、改善血液循环、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等作用。
具有镇痛、解除肌肉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术后应用可促进组织水肿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
大部分腰椎骨折经过积极治疗是可以痊愈的,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部分伴随脊髓损伤的患者,可能会引起截瘫后遗症,恶性肿瘤引起的腰椎骨折很难治愈,需定期复诊。
大多数腰椎骨折可以治愈,若是恶性肿瘤引起的腰椎骨折,很难治愈。
大多数腰椎骨折是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是恶性肿瘤引起的腰椎骨折,可能会导致患者自然寿命缩短。
截瘫患者腰部以下发生永久性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丧失大部分或全部功能。患者无法站立、行走,腰部以下的肌肉、血管和神经组织由于长期缺乏运动而逐渐萎缩。
腰椎骨折经过保守治疗后,应第1、3、6个月复诊,若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第2周复诊,查看伤口愈合情况,以及评估手术疗效,若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复诊。
腰椎骨折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膳食种类。后路手术后6小时从饮水开始进流质,如无不适12小时后半流质,2天后普食。前路手术需要禁食,提供静脉营养支持,待肛门排气后可逐步进流质+半流质+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含纤维丰富的食物,少量多餐。
腰椎骨折患者宜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如创伤、高热、结核、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腰椎结核,更应该通过饮食增加热量。在一般饮食的基础上增加富含热量的食物,如谷类、食糖和植物油等。提高蛋白质的摄入量,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牛奶、蛋类及瘦肉类等。
腰椎骨折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该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排便,可多吃番茄、白菜等,新鲜水果,如柑橘、苹果等。
增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入,多吃鱼松、虾皮、虾米、芝麻酱、干豆等。
避免引起肠胀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
腰椎骨折的患者应加强护理,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做好手术后的护理,监测病情变化,特别注意不要因不恰当的移动,继发脊髓损伤。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止血、止痛、脱水、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用药后是否出现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以及观察是否有过敏等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腰椎骨折术后的患者应该积极护理伤口,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卫生,定期换药、消毒,避免伤口污染。若是有引流管,还需保证引流管通畅在位,记录引流量。
腰椎骨折患者虽需卧床,但应定期轴向翻身,避免褥疮,可活动四肢关节,避免关节挛缩。
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6小时后协助翻身侧卧时,要掌握保持躯体上下一致的原则,用手扶着患者的肩部和髋部同时翻动,要保持腰背部固定,不弯曲,不扭转,防止腰部扭伤。术后2周切口拆线后可穿带胸腰骶躯干前后托支具,按照先90°坐位→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周行走→病室内行走的顺序进行活动。
腰椎骨折后应注意观察患者下肢运动、感觉情况,观察疼痛、肿胀是否加重,以帮助判断是否有脊髓损伤。
腰椎骨折导致人体躯干负重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且病程较长。合并神经损伤者,可致下肢不全甚至完全瘫痪,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应及时全面了解患者伤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骨折愈合过程与功能锻炼的意义、手术治疗的目的向患者讲解清楚,消除紧张,增强康复信心,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争取积极配合。
腰椎骨折的患者,在未手术前应注意绝对卧床,搬运时应轴向翻身,避免因骨折后腰椎不稳,导致脊髓损伤,引起截瘫。截瘫患者因长期卧床体位改变少、呼吸不深,可发生坠积性肺炎。要经常变换体位,使肺得以自体运动;鼓励患者做全身的锻炼.如扩胸运动,深呼吸、做有效的咳嗽动作,定期翻身拍背,促进肺内分泌物和积痰排出。
有能够引起病理性腰椎骨折的原发病,应早期筛查,并积极治疗,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外伤引起腰椎骨折,需注意防护。
有骨质疏松、结核病、恶性肿瘤病的患者,出现腰痛、腰部僵硬等症状,怀疑引起病理性腰椎骨折,应注意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应遵守交通规则,在驾车行驶中系好安全带,不要违规超车、闯红灯,避免因为车祸事故造成腰椎骨折。
高空作业工人应加强防护,系好安全带,避免坠落。
有骨质疏松、结核病、恶性肿瘤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疾病导致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的腰椎骨折。
4953点赞
[1]李新钢,王任直.外科学.神经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53
[2]朱立国,李金学.脊柱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62
[3]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13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