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常见的肛管直肠疾病,是由于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间隙内发生了急性化脓性感染导致的脓肿。其特点是非常容易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而且多数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
由细菌混合感染引起。
较为少见,以结核性脓肿为主。
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等。
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等。
不形成肛瘘的脓肿。
脓肿破溃或者手术切开引流后形成了肛瘘。
肛周脓肿的发生与肛腺感染化脓有关,医源性和外科手术因素也是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产生的病因。粪便和细菌通过开口进入肛腺时可引发肛窦炎及肛腺炎症,然后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形成脓肿是直接诱因,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应尤为注意。
目前认为,感染化脓是引起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主要原因。
如内痔注射疗法不当,局部麻醉感染和直肠周围注射化学药物刺激导致,这一类医源性因素导致的脓肿并不少见。
如肛门直肠手术引起感染而导致脓肿。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粪便和细菌通过开口进入肛腺时引发了肛窦炎及肛腺炎症,然后扩散到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形成脓肿。
穿刺和手术均可导致脓肿的产生。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但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春秋季多发。另外肛周脓肿是结直肠肛门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90%是由于肛腺感染引起的。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典型症状是肛门处坠胀或刺痛,可扪及一硬块,患者还有畏寒、发热等症状。排脓后疼痛缓解,全身症状好转或消失,在形成肛瘘以后脓肿可反复发作。
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主要症状为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行动不便,坐卧不安,全身感染性症状不明显。
也比较常见,发病时患侧出现持续性胀痛,逐渐加重,继而为持续性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可有排尿困难和里急后重;全身感染症状明显,如头痛、乏力、发热、食欲缺乏、恶心、寒战等。早期局部体征不明显,以后出现肛门患侧红肿,双臀不对称。
较为少见,但很重要。早期就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全身疲倦不适。局部表现为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排便时尤感不适,常伴排尿困难。
有肛门括约肌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肌间脓肿、直肠壁内脓肿(黏膜下脓肿)等。由于位置较深,局部症状大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会阴、直肠部坠胀感,排便时疼痛加重;患者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症状。
肛周脓肿若不及时处理,脓肿持续增大可能扩散至其他间隙或自行破溃而形成肛瘘。
如感染扩散,可引起浓度血症的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如果发生了肛周脓肿的相关症状(如肛门处坠胀痛或刺痛、畏寒、发热等),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可去肛肠外科就诊,入院后予以血常规、直肠指检等检查。如出现明显白细胞增高,直肠指检有肿物和波动感,可明确诊断。同时,本病需与肛旁疖肿、毛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果发生了肛周脓肿的相关症状(如肛门处坠胀痛或刺痛、畏寒、发热等),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就诊。
当婴儿出现排便、更换尿布时哭闹伴有焦躁不安等症状,一般为肛周脓肿表现,需检查婴儿肛周皮肤是否有红肿、触痛等表现,及时就医。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病人可去肛肠外科就诊,若患者为儿童,可去儿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是否有疼痛等)
之前是否做过外科手术或者穿刺术?
是否存在以下症状?(如寒战、发热、周身不适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检查肛门皮肤有无红肿、包块,有无破溃、溢脓。
肛周红肿的范围,边界是否清楚,是否质硬,有无波动感,触痛是否明显,肛管和直肠是否有隆起和触痛,直肠黏膜外是否有隆起触痛及波动感。
触及波动最明显处或肿胀最明显处行经皮肤穿刺或经直肠穿刺,如果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诊断肛周脓肿,尤其是对通常方法难以确诊的高位脓肿的诊断效果尤佳。
MRI可清晰显示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和括约肌间沟等重要的肛管结构及其与肛周脓肿的位置关系,还能显示肛周脓肿的位置及其范围,多用于诊断复杂性及高位肛周脓肿,并可描绘肛瘘瘘管形态和识别内口的位置。CT检查适用于复杂性肛周化脓性疾病,尤其是骨盆直肠脓肿和对有肛周病理表现的克罗恩病患者。
肛门镜和结肠镜能够发现肛瘘内口和其他黏膜病变,如克罗恩病。
如果合并全身症状、严重的潜在疾病或诊断不明确,可以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肛周脓肿的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增高。
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B超可测及脓腔,血常规检查示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直肠指检发现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肛旁疖肿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皮肤发红灼热,正中心出现一点白头,肿块表浅。细菌可在皮下繁殖,形成脓肿,容易破溃,但是治疗后不会形成肛瘘。
好发于肛门周围,特征是在外口内可发现毛发和小毛囊的存在,这一点可与肛周脓肿由肛内腺体感染导致做以区分。
多发生在肛提肌以下的间隙中,常与全身其他部位原发结核并存,身体虚弱,发病缓慢,疼痛轻微;局部症状轻,脓液稀薄,混有坏死组织。根据病史、以上不同症状表现即可鉴别。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早切开引流后,恢复较快,因此属于短期治疗。但是如果合并肛瘘,治愈时间则会延长。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形成初期,可行保守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治疗,以及用中药清热解毒等。可是脓肿一旦形成后,必须尽快行手术切开引流治疗。脓肿相对较大且全身症状严重者,除了选择有效抗生素针对治疗外,还需要辅以支持对症治疗。
针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治疗。
进行坐浴,可起到杀菌和解毒的作用。
手术切开的原则是排出脓液,清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比较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先将脓肿切开排脓,待脓腔缩小后再作根治手术,但是这种疗法时间相对较长。
另一种方法是将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根治,这类方法可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而且治疗过程相对较短,故目前多采用这个手术方法治疗肛周脓肿。但对无法明确内口的病例以及不适合一次性根治术的患者,不能采用。
患有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的患者通过充分治疗均可有效治愈,达到清除脓肿,充分引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卫生,定时换药,按时服用抗生素,定期复查即可。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非终身疾病,只要病灶切除干净,予以充分引流,并且没有形成内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治愈。如果形成了内瘘,只会导致病程变长,仍然可以治愈。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即便发生了内瘘,只要予以充分治疗,预后还是非常好的。
肛周脓肿和肛瘘等创面较大的手术,患者需2~3天回医院换药一次,直至康复为止。此类手术有感染性,回医院换药是为了方便患者的同时,定期检测创口的恢复情况。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无论在平时运动还是饮食上都应充分注意,应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久坐久蹲。注意膳食多样化、荤素合理搭配,忌辛辣、油腻、煎炸、海鲜、生冷、饮酒。平时生活中予以时时观测,降低复发的几率。
患者忌吃油炸、油煎、肥腻、难消化和霉变食物。
患者要戒烟酒。
患者忌食用辛辣、生冷、海鲜等刺激致敏食物。
出现脓肿或者破溃,或者内瘘时,忌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姜、桂皮等)
患者要注意膳食多样化、荤素合理搭配。多食用含有大量纤维素的蔬菜和维生素C的水果,防治便秘与腹泻。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的护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定期复查疾病。同时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
注意脓肿部位的日常清洗护理。
听从和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久坐久蹲。
同时患者家属也应当做好日常病情监测,如出现一些发热、疼痛等症状,督促患者积极就医治疗。
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后,在之后的一个月里,需要2~3天回医院换药一次,直至康复为止。同时在家予以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起到杀菌消毒,让患处早日愈合的作用。康复后需要密切留意自身情况,如果症状再度出现,应尽快就医行二次手术。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在肛门脓肿破溃流脓以前,有不少的患者因为体内细菌感染的缘故,会出现类似于感冒的恶寒发热症状,需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过度恐慌。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术后,予以适当抗生素治疗减少感染的几率,抗生素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医嘱。
本病暂时没有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平时可经常留意自身情况,时时自检。平时应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同时应当做好积极防治便秘与腹泻,防止肛周脓肿及肛瘘的形成。如若出现肛门不适和发热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本病暂时没有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平时可经常留意自身情况,时时自检。
宜清淡饮食,定时定量进餐。
经常适量运动,提高机体自身免疫能力。
积极防治便秘与腹泻,便秘时积存在直肠内的粪块易堵塞肛隐窝致急性肛隐窝炎,导致肛周脓肿的形成。
如感肛门不适或灼热感,应立即行肛门坐浴或者及时就医诊治。
4625点赞
[1]吕厚山,王衫,结肠与直肠外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4-214.
[2]李春雨,汪建平.肛肠外科手术技巧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4-215.
[3]易秉强,王振军,杨新庆.解读肛周脓肿和肛瘘治疗指南.中国临床医生[J],2008(08).
[4]汪建平.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70-77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