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性皮炎又名增殖性脓皮病、增殖性良性天疱疮,现认为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种异型。一般认为本症系在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情况下,对各种感染所发生的异常组织反应,可伴发溃疡性结肠炎。它是一种渗出性、脓疱性、增殖性皮肤病。皮损好发于黏膜、腋下、腹股沟、躯干及头部,初起为粟粒大小成堆脓疱。肉芽组织增生融合成增殖性斑块,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单发或多发,病程缓慢,治愈后留疤。另外,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增殖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免疫功能低下、细菌感染有关,全身营养不良以及搔抓也会促进钙病的发生。
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弱时,虽然可以吞噬病菌,但不能够及时地清除。大量的吞噬细胞参与杀灭细菌,但都无法清除病菌。
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重病菌感染,加大了机体免疫系统的负担,机体无法及时清除掉全部的病菌,容易造成皮肤的异常病变。
全身营养不良损伤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的低下,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时,无法及时清除病菌,造成皮肤的异常增生。
机体形成结痂,构成了对体外致病菌新的防线。如果进行搔抓,由于机体刚构成的这道防线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导致病菌进一步侵入机体,造成病菌进一步感染,诱使该病产生。
近年暂无增殖性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基础疾病者。
免疫力低下者。
患者瘙痒性皮肤病,且经常搔抓者。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如某些工厂、农机站等的人群。
增殖性皮炎好发于黏膜、腹股沟、大腿上部和腋部,偶然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皮损大都局限于腹股沟和腋部,常由不规则的潮湿斑片组成,绕以暗红色晕。
此病常发于腋窝、腹股沟、指(趾)间或头部、躯干,初为粟粒大丘疹、脓疱,多数密集,周围潮红。继而呈疣状增生,常有脓性分泌物结痂或形成溃疡,有恶臭。还可在周围皮肤发生水疱、脓疱、湿疹化,属湿毒疡顽症,脉弦滑或微数,苔白腻或微黄。
口腔损害是白色斑片、糜烂和脓疱,基底红色。
结膜常充血、流泪。
在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皮损通常出现于结肠炎之后。
脓疱破溃可以继发皮肤感染。
若病情重,脓疱破溃,皮肤糜烂面大,渗液增多,蛋白质流失会增加,加上机体修复也需要消耗蛋白质,进而导致低蛋白血症的发生。
病情严重者,脓疱破溃,渗液增多,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若患者出现密集成堆的脓疱、增殖性斑块、脓性分泌物,应及时到皮肤性病科就医,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需要与增殖性天疱疮、着色芽生菌病及疣状皮肤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
对于皮损初起为局限于腹股沟和腋部的密集成堆米粒大小脓疱,疱破后形成增殖性斑块的患者应及早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帮助确诊,以便于更好的治疗。
多数患者首先到皮肤性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观察皮损情况?有无脓疱以及其大小、色泽?有无增殖性斑块形成?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口腔溃疡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疼痛、瘙痒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可有多种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
早期表现为基底上方棘层松解和表皮内水疱,不含嗜酸性粒细胞。晚期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
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腋窝及腹股沟等处密集成堆米粒大小的脓疱,结合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损处分泌物培养,可有多种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等,及组织病理学早期表现为基底上方棘层松解和表皮内水疱,不含嗜酸性粒细胞。晚期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可以确诊。
好发于头面部及乳房下、腋下等皱褶部位,特点为红斑、水疱基础上肥厚性斑块和脓疱,舌面可有脑回样改变。抗生素治疗无效,其组织病理表现为仅有裂隙或表现为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据此可以鉴别。
常有局部外伤史,以中青年多见,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小腿、足和手臂。皮损初起为真菌侵入处的单个炎性丘疹,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和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小脓肿形成,真皮浅层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在异物巨细胞内和小脓肿处可见棕色圆形厚壁孢子,据此可以鉴别。
多累及成年男性的手背、指背,皮损初起为黄豆大小的紫红色硬丘疹,逐渐扩大可形成斑块,表面增厚,呈疣状增生,被有灰白色鳞屑;中央网状瘢痕、疣状边缘和四周红晕成为“三廓征”。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组织病理有典型的结核结节形成,抗结核治疗有效,据此可以鉴别。
好发于指趾,为一种慢性、复发性、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与脓疱型银屑病相同,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增厚,上部有海绵状脓疱形成,邻近表皮倾向于银屑病改变,据此可以鉴别。
增殖性皮炎主要采取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或联合抗生素治疗。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新皮损的发生,防止继发感染。治疗关键在于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同时防止并发症。
局部渗出多时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液湿敷,或用0.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湿敷,每半小时交换一次。渗液不多时可用10%硫黄鱼石脂软膏外涂。抗生素软膏外用,顽固性慢性损害可用焦油类、类固醇激素类及抗生素类配伍外涂。
若皮损处分泌物培养有菌,可选用敏感性抗生素,尤其病变早期单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病变严重时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者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本病有效率显著提高。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营养不良等。
加强支持疗法,给予高营养的易消化饮食;预防和纠正低蛋白血症,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增殖性皮炎经过积极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轻者疗效比较好。慢性病程,病情轻者可自然缓解,治愈后遗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预后良好。
增殖性皮炎经过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增殖性皮炎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
系统治疗期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离子、血脂、血糖等。尤其是激素减量期间,应密切观察皮损情况,若皮损加重,应随时复诊。
增殖性皮炎是一种具有增殖性损害的慢性脓皮病,为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这种疾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抑制状态以及多种细菌感染有关。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且应给予高营养的易消化饮食。
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注意饮食规律,少吃辛辣,浓酒,浓茶。并且应该适量摄入高脂肪食物,脂肪能产生热量帮助人们抵御寒气,并能使皮肤得到滋润,脂肪食物也有利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它们有防治皮肤干燥和老化的作用。
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
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增殖性皮炎患者抵抗力下降,应做好皮肤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湿润。家属定时对患者所接触衣物、床品及房屋进行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患者应注意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由于长期服用药物,部分细菌已出现耐药性,所以必须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细菌的耐药性检查。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湿润,增强皮肤抵抗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少熬夜,戒烟酒,适当运动锻炼。
增殖性皮炎患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常规、离子、血脂及血糖。激素减量期间应密切观察皮损情况。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情绪心态,保持心情愉悦,这样有益于疾病的恢复。
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不能自行停用或增减剂量。
皮肤瘙痒时勿用手抓挠,避免感染。
增殖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增强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保护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禁止公用衣帽,毛巾,面盆等,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014点赞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10:834.
[2]宋维旭,赵晓云,魏翠萍,颉玉胜,李慧,刘卉.增殖性脓皮病二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5):7324-7325.
[3]袁兆庄,贾力,张晓薇编著.皮肤病类证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05: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