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急性出血性疾病。埃博拉病毒为泛嗜型病毒,可侵染以肝、脾为主的多种器官,故具极高致死率,可由携带病毒的动物直接传播感染,或通过确诊的患者体液、污染物传播。本病可引起高热、腹痛、出血及多器官功能受损,病死率极高,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预后差。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是感染埃博拉病毒引起,其作为一种泛嗜型病毒,可侵犯以肝、脾为主的多种器官,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埃博拉病毒可由携带病毒的动物直接传播感染,也可通过接触含有埃博拉病毒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接触被埃博拉病毒污染的物体传播。
感染埃博拉病毒病直接的原因,如蝙蝠、果蝇、猿、猴等。
眼睛、口腔、鼻子的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过感染者的体液(尿液、唾液、汗液、粪便、呕吐物、母乳、精液等)。
如有过共用漱口杯等行为,重复使用受污染的针头等。
精液可能含有病毒:性生活包括经口、阴道或肛门等性行为,可能引起传染。
埃博拉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通过人际传播蔓延。1976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中部刚果和苏丹的埃博拉河附近发现,故名“埃博拉病毒”,从1976年第一次埃博拉出血热爆发被报道以来,到2014年已有数次疫情报爆发,致死率高达90%。
通过接触患者和带病毒的亚临床感染的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吸入感染性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
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曾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有患者发病后第39、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无季节性,尤其好发于老年人、孕妇、卫生条件差的人。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潜伏期为2~21天,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起病,高热、畏寒,伴有呕吐、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谵妄。重症患者表现为多发部位出血,如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并可因出血、肝肾衰竭而死亡。还可并发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疾病。
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
病后4~5天进入极期,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谵妄、嗜睡等。
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第10天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衰竭而死亡。
低血压休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麻疹样皮疹。
病情累及心脏,可诱发心肌炎。
继发感染,可出现细菌性肺炎,需积极给予抗炎治疗。
病毒持续存在精液中,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因本病的主要病理为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见灶性坏死,以肝脏及淋巴组织最为严重。
对于从高危地区返回人员,如出现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或有疑似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临床表现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感染科,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血常规、尿常规、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并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疾病相鉴别。
对于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等流行国家,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痛、呕吐或出血情况,一定要尽快就诊,明确诊断。
从埃博拉病毒流行地区旅行回国的人员如出现发热、腹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神志不清、低血压休克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这段时间有没有外出过,去过哪些地方?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腹痛、呕吐等)
有没有做过相关检查?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近期密切接触的人中有无出现类似症状者?
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早期可有蛋白尿。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且谷草转氨酶升高大于谷丙转氨酶。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起病后7~10天出现,可维持3个月;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可长时间维持。
病毒抗原检测埃博拉病毒阳性,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阳性、病毒分离出埃博拉病毒。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者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实验室检查任意一项检查阳性者为确诊病例。
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
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出血、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痛、呕吐、腹泻、全身肌肉或关键疼痛等。
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患者标本中查出埃博拉病毒或RNA。
表现为头痛、眼眶疼及腰痛,伴有发热,出血热抗体阳性,一般无埃博拉病毒流行病学史。
可出现高热、腹痛、腹泻、脓血便,但无流行病学史,埃博拉病毒检测阴性。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为急性起病,当前全球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所有治疗主要在阻止或缓解疾病造成的损害,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此病一般不进行手术治疗。
因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具有传染性,所以需要隔离治疗。
避免出现低血压休克,需要维持有效血容量。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在病后10天左右为出血高峰期,故需要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如出现肾衰竭,无法将毒素排出体外,则需要及时血液透析。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属于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平均病死率约为50%,目前较难治愈,预后较差。
本病不能治愈,但经过积极治疗可改善不适。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病死率较高,生存期较短。
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并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体质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因埃博拉病毒出血热患者具有传染性,原则上不留陪人,需要隔离治疗,减少探视,康复期患者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多的活动。
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油腻食物。
护理患者时,家属应注意自身防护,佩戴口罩、手套,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
康复患者,部分体液(精液、乳汁)中仍可能含有病毒,男性患者要注意提醒自己的性伴侣,在性行为中做好保护措施,使用避孕套,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不要母乳喂养孩子。
由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传染性强,且存在人际传播,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尽量避免前往埃博拉病毒出血热高发地区。
避免接触易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如蝙蝠、果蝇、猿、猴等。
流行区域回国人员如出现发热、腹痛等不适应积极就诊。
4015点赞
[1]李青,曹明华,孙永,张思华,程孝连.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1例的调查处置[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135-137.
[2]崔一诺.单思思.抗埃博拉病毒抗体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8,255-256.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