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马方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临床表现累及多个系统,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和眼部等,表现为蜘蛛指/趾、脊柱侧凸、主动脉病变、瓣膜病变、晶状体脱位等。患者主要死于因升主动脉夹层或升主动脉瘤导致的主动脉破裂。因此,针对此病应尽早明确诊断,早期采用合理药物延缓主动脉窦部增宽进程,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二者联合可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
马方综合征主要由FBN1突变导致,FBN1突变可引起微纤维蛋白异常,进而导致各个系统出现异常表现。
FBN1突变使纤维蛋白原-1的合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干扰原纤维的组装,引起结缔组织伸展过度,致使携带者出现相应的表型,各个系统随即出现异常表现。
小儿马方综合征在欧美国家的患病率约为40/100万~60/100万,按此推算美国就有2.5万~3万名患者;按人群调查,在中国的发病率为127/100万,较欧美国家高,推算我国就有16.5万患者。
具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和青少年。
马方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血管、骨骼和眼部等处的症状,多数患儿的病情随着年龄在增长而加重。发生此病的患儿四肢长且细,故又名肢体细长征。此外,患儿还会出现躯干短缩、面容显老、皮下脂肪菲薄、躯干肌肉不发达等。
马方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症状包括升主动脉扩张伴或不伴主动脉瓣反流或主动脉窦扩张、主动脉不同部位扩张或夹层、二尖瓣脱垂伴或不伴二尖瓣反流、二尖瓣环钙化、主肺动脉扩张等。未经诊断和未经治疗的马方综合征常伴有主动脉夹层。马方综合征还可合并二尖瓣脱垂、三尖瓣脱垂等非特异性症状,小儿马方综合征更易发生瓣膜异常,约40%~54%马方综合征患儿合并二尖瓣脱垂。
长骨不成比例过度生长及韧带松弛是马方综合征最显著的表现,常发生发展于儿童时期。肋骨过度生长挤压胸廓,导致马方综合征患儿胸部畸形,形成鸡胸或漏斗胸。在无严重脊柱侧凸时,上下肢的过度生长导致马方综合征患儿身体上下比例减小。约60%的马方综合征患儿存在胸腰椎脊柱侧凸,严重者可有腰背疼痛或限制性通气障碍。马方综合征患儿关节可正常,也可出现挛缩。细长指及关节松弛可导致Steinberg指征及Walker-Murdoch腕征阳性。内侧踝骨移位引起足弓塌陷所致扁平足,通常并发膝、髋关节异常。面部颅骨特征主要为长而窄的颅骨、眼球内陷、睑裂下斜、颧骨扁平、颌后缩。
马方综合征患儿眼部病变主要包括双侧晶状体异位(36%~49%)、近视(28%)及视网膜脱落(0.78%)。悬韧带纤维断裂导致儿童早期发生晶状体异位。马方综合征患儿近视与眼球轴延长有关,且增加视网膜脱落风险。早期发现、及时纠正屈光不正可有效防止近视,12岁以后恢复视敏度较困难。
部分马方综合征患儿可合并硬脊膜膨出,可出现腰痛,需行腰骶部CT或MRI进行评估。马方综合征患儿皮肤因弹力纤维变性、脆弱,可发生皮纹萎缩、牵拉痕、复发性疝或切口疝。马方综合征患儿也可合并自发性气胸、肺尖肺大泡、多囊肾等。
一般情况下,主动脉瘤患儿没有症状,当出现主动脉瘤膨出增大,牵拉、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腹痛、胸痛、背痛等。当主动脉瘤突然破裂,可出现咯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水平性、垂直性或斜性倾斜,可导致严重的散光;纵向移位,可出现单眼复视。
可发生急性青光眼、严重的虹膜睫状体炎、角膜营养不良等。
早期脊柱侧凸常不明显,生长发育期显著,出现身高不及同龄人、双肩、胸廓不对等,脊柱偏离中线等表现,严重畸形者会影响心肺发育,反复出现呼吸困难及呼吸道感染症状。
马方综合征患儿一经发现,应积极就医,配合医生进行心脏超声、X线检查、裂隙灯检查,明确诊断,尽早修复先天性心血管病变。
患儿发现有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或眼部出现不适时,尤其是患儿家族有马方综合征病史者,需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以免延误病情。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劳力性呼吸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患儿家属是否患有此病?
患儿的症状何时出现?
除目前的症状外患儿是否还有其他的身体异常?
孩子视力怎么样?有没有近视?
之前是否有过相关治疗?
通过心脏超声观察心脏瓣膜、主动脉环、主动脉根部病变,典型的马方综合征患儿可伴有瓣膜关闭不全、主动脉根部扩张等。
心脏X线检查提示升主动脉扩张、左心室增大。四肢X线检查提示身体上下比例减小,上肢跨长/身高>1.05。
可以检查患者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神经等眼球后部。通过检查可发现晶状体脱位。
基础代谢率低,血清黏蛋白低于正常,尿排羟基脯氨酸增加、黏多糖增加,特别是硫酸胶质A或C增多,尿中透明质酸过多。
可明确患者全身血管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并发主动脉病变、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病变,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当患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多可诊断为马方综合征:
特殊骨骼变化四肢细长,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皮下脂肪少,胸、腹、臂皮肤皱纹。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眼部异常症状。
马方综合征家族史。
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全综合征常发生中型动脉瘤、严重瓣膜功能不全,但此疾病常伴有皮肤和血管脆弱,可与马方综合征鉴别。
Sphrintzen-Goldberg综合征可检出FBN1突变,但并不伴晶状体异位,可与马方综合征鉴别。
小儿马方综合征主要是对症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减缓心血管病变的进展,手术治疗以矫正骨骼、眼部及心血管畸形。
代表药物为美托洛尔,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血流冲击,延缓主动脉扩张速度,哮喘或伴有严重血管疾病患儿禁用。
代表药物为缬沙坦,在β受体拮抗剂治疗基础上加用,用来减缓患者主动脉根部扩张速度。
用来营养心肌,保护心功能,同时增强患儿免疫力。
当合并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并发症时,服用硝普钠可用来降低血压,避免动脉瘤或夹层破裂,延长术前准备时间。
主动脉根部扩张至5cm或以上为预防性手术适应症。预防性治疗的生存率高于急诊主动脉手术,可有效延长马方综合征患儿的寿命。
二尖瓣关闭不全且伴有明显临床表现者适用。手术替换原有的二尖瓣,缓解二尖瓣关闭不全引发的症状,减轻心脏负荷。
伴有脊柱侧凸甚至影响呼吸功能者适用。手术纠正畸形的脊柱,恢复患儿身高及身体外观。
适用于两岁以后,眼球生长完全的患儿,通过该手术可尽量恢复晶状体囊袋的生理位置,不扰动玻璃体,减少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发生。
马方综合征患儿多数在中青年死亡。患儿常伴有心血管系统受累,则会影响预期寿命,绝大多数患儿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若患儿主动脉损害进展较快,出现症状后多数在2年内死亡。
马方综合征不可治愈。
未接受干预治疗的患者平均寿命为32岁,但随着药物、手术干预方案的优化,患者平均预期寿命从30岁提高到了70岁。
需每半年进行一次心脏B超检查。
马方综合征患儿应健康均衡饮食,正确对待饮食宜忌,不可忌口太严,以免影响营养吸收,于病情不利。
注意避免激烈运动、过于劳累,进行体育锻炼需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有规划地进行。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
患儿家长应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帮助患儿正确服用药物,服药期间不得随意停用或增减药物。
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身体。
患儿不适宜剧烈运动,尤其是术后患儿,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儿运动,可选择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患者还应避免接触性运动,尤其是行晶状体吸除、双钩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的患儿短期内不可游泳,避免剧烈运动,汗水进入眼睛造成感染。
复诊时注意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进展情况。
患儿需终身服用β-受体阻滞药,不可随意更换或停用,密切关注患儿心血管系统病变表现,不适随诊。
马方综合征为家族遗传性疾病,对患儿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主要预防方法是对孕产妇进行产前诊断、基因检测。
对发现儿童有骨骼、心血管异常或眼部出现不适等,尤其是有马方综合征家族病史的儿童,应尽快就诊,及时发现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家族中有马方综合征疾病史者,妊娠前应做好遗传学咨询,优生优育。
4399点赞
[1]冯宇,计晓娟.马方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0,29(02):158-161.
[2]关欣亮,谢进生.儿童马方综合征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处理的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02):97-99.
[3]刘艳英,植翠明,吴素虹,黎燕鸿.34例马方综合征晶状体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院,2009,9(11):63-64.
回复快